阿嬌再道歉,全網憤怒:「好女孩」為什麼活該被欺負?

2022-06-13     窈窕媽媽

原標題:阿嬌再道歉,全網憤怒:「好女孩」為什麼活該被欺負?

大家好,我是窈窕媽媽。

前兩天,微博上有一條讓網友們大喊心疼的熱搜——「阿嬌向趙櫻子道歉」。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

《浪姐3》中,阿嬌在排練時提醒趙櫻子,「你的眼神太死了」,「你不要那麼死板」。

後來,趙櫻子在車上向阿嬌直接發問:

「你平時跟朋友說話,也是這種直給的方式是不是?」

阿嬌立馬低下了頭,顯得有點不知所措。

寧靜趕緊打了兩句圓場後,阿嬌也笑著說了對不起。

這倒是炸出了不少廣東人,紛紛為她打抱不平:

「不是直,而是她普通話不好,粵語這樣說很正常。」

不過,阿嬌並沒有自我辯解一下,而是直接向對方道歉。

於是大家紛紛對這個「性格軟軟的破碎感女孩」心疼起來。

其實阿嬌在朋友圈中的口碑一直不錯,多年的好友阿sa說:阿嬌真的很好。

可這種所謂的好,卻讓她頻頻在感情里遇渣。

對於當年的xx門事件,阿嬌曾回應說,只是因為不想失去對方,便妥協於「被拍私密照」。

她選擇用犧牲自己的方式,來挽留一段看似毫無責任感的關係。

阿嬌在採訪中說,自己一直活得很自卑。

而這種自卑所帶來的「不配得感」,和她的童年經歷是分不開的。

阿嬌在某個節目上袒露自己,小時候一直過得很漂泊。

她剛一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而這時的母親,也還不滿20歲。

母女兩人居無定所,總是輾轉於各個親戚家。

阿嬌說:「我連幼兒園都換了整整7所。」

在阿嬌的童年記憶中,生活沒有定數,情感需求也在被壓抑、忽視著。

阿嬌的媽媽為了掙錢,總是奔波在外,忙於工作,根本無暇顧及自己。

寄人籬下,阿嬌難免活得小心翼翼,戰戰兢兢。

但對於幼年時期的孩子來說,無論處在怎樣的環境中,母親都是自己最值得依靠的保護傘,是安全感的重要來源。

阿嬌也不止一次的向母親表達,自己在親戚家受欺負,甚至被打。

但媽媽卻一次次的說不可能,駁回阿嬌的訴求,從此兩人的關係也埋下了不信任的種子。

從心理學上說,如果一個人0-6歲時沒有和母親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那麼長大後,心理能量就會很弱,容易活在不安感中。

阿嬌對於安全感的匱乏,也造成了她性格的極端化。

為了自我保護,她選擇封閉自己,變得內向,不愛社交。

但同時,她又渴望出現愛的救贖,希望能有一個人真正給予自己安全感。

於是,她又不得不打開自己。但這種打開,卻是不設防的。

女孩在關係中,如果不設立邊界,就很容易吸引到消耗自己的人。

為了維持關係,就只能不斷的被對方吸血,做自我犧牲的「好女孩」。

這便是長期被父母忽視所帶來的後遺症。

那麼具體會有哪些「症狀」表現呢?

比如,過於追求完美。

完美型人格的人,會在頭腦中極度美化自己的形象。

所以,他們對自己的要求很高,自律性很強,很多時候就像擰緊的發條一樣,總是催促自己達到更完美的狀態。

這更偏向於一種自發、主動的行為。

但這對於極度缺愛的討好型人格來說,卻是恰恰相反的。

他們害怕被別人看到,自己內心隱藏的那個弱小無助的孩子。

所以會不斷逼迫自己變得優秀,以此來維持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

不過,這往往是被動的行為,隨著「完美的閥值」越來越高,慢慢的就會感覺身心俱疲,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再比如,容易建立不健康的依戀關係。

安全感嚴重缺失的人,很難建立安全型的依戀關係。

一是因為人的情感慣性。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過這麼一個觀點,成年人的親密關係模型,多是童年時期與養育者關係的復刻。

簡單來說就是,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時期沒有在家庭中獲得安全感,那麼長大後,他大機率還是會進入一段充滿不安感的親密關係。

二是,我們前面所提到的,既渴望愛,又不相信愛。

過度渴望愛的人,容易形成焦慮型依戀;而過度排斥愛的人,容易形成迴避型依戀。

前者會為了不被另一半拋棄,而不斷的降低自己的底線;後者為了避免傷害,會在發生衝突時,刻意迴避矛盾,把自己包裹起來,表現得冷漠或者毫不在意。

還有,容易養成低自尊水平人格,不敢表達不滿。

弗洛伊德說:一個人必須學會合理或象徵性地表達他的攻擊性,否則他就會出現心理問題。

一個對外沒有攻擊力的人,往往是習慣於「自我攻擊」的,比如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好,無法真正的接納自己。

尤其是在親密關係中,明明伴侶比自己差很多,但還是會發自內心的認為配不上對方。

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也不相信自己的價值所在。

於是在行為上不斷的討好對方,渴望用這樣的方式換來回報。

結果卻適得其反,因為被善待的前提,往往是自我尊重。

那麼,對於父母來說,怎樣才能避免養育出一個「吸渣型的好女孩」呢?

首先,要允許並尊重孩子表達的權利,信任ta說的話。

之前看到過這樣一條評論:

「父母以為是我獨立了,其實是我對他們失望了,很多事情說了也沒用,還會挨罵,還不如不說。」

在童年時期,父母幾乎是孩子唯一可以依賴的對象,是安全感的重要來源。

好的父母,應該成為孩子的容器,承接孩子的無助,接納孩子的情緒。

就拿前不久發生的「重慶劃車」事件來說:

一個小男孩被車主指認劃傷了車,但男孩一直否認自己有這樣的行為舉動。

他的爸爸向車主做了3000元的賠償後,依然去調了監控,他說:要還娃一個清白。

網友們紛紛表示羨慕這個小男孩,原因就是,在生活中,大多數父母的做法是,事情一旦解決,就萬事大吉了。

但卻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和情緒,甚至覺得」這點問題不重要「,那麼孩子對父母的不信任就慢慢紮根了。

相反地,如果父母懂得看見和接納孩子,這便會成為關係中信任感的養料,也能增加孩子面對這個世界的底氣。

其次,建立邊界感,不過度控制孩子。

父母如果控制欲過強,就很容易養育出一個有恐慌感的孩子。

因為孩子很容易產生一種想法:「離開了爸媽,我什麼也不是,我無法獨立生活。」

由於精神上的不獨立,脫離父母后,就會急於尋找伴侶,少了篩選的耐心,也就增加了遇人不淑的機率。

所以,父母應該和孩子之間預留恰當的邊界,培養孩子「為自己負責任」的意識。

最後,多向孩子表達愛,切忌刀子嘴豆腐心。

心理學家蘇珊說:孩子會無條件的相信父母對自己的評判,並將其轉變為自己的觀念。

持續的打壓式教育,會給孩子種下這樣的潛意識:

「無論我怎麼做,都達不到父母心中的標準。」

那麼長大後,就很可能會極度焦慮,甚至自暴自棄,覺得自己不美好,也不值得美好的人和事。

所以,愛孩子,就請大大方方的表達出來。

當孩子感受到被愛時,才能慢慢地學會愛,付出愛,長大後才能識人、識愛,建立健康的親密關係。

願每個女孩都能在成長中擁有愛與被愛的能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8461b16edda5de12d70c1767dfbaac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