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窈窕媽媽。
6月初的一個下午,李女士和女兒剛回到家,走到臥室門口,突然從門後衝出一個男人,拽著她的胳膊就往屋子裡拖。
她認出來,對方竟是住在隔壁的鄰居鄧某。
她拚命掙脫後,拉住女兒火速逃離。
想到此前多次發現內衣被翻動的痕跡,推測男子應該不止一次偷偷來家裡,她越想越後怕,果斷報警。
目前,嫌疑人被拘,案件正在進一步偵辦中。
事情發生後,李女士患上了抑鬱症,無奈辭職調整狀態。
思索再三,她決定把這件事講出來,提醒女性注意安全。
卻沒想到,劈天蓋地的指責洶湧而來。
有人說她不及時換鎖,活該被侵犯;
還有人說她辭職太沒責任心,不考慮孩子生活……
看到這些指責,我一陣心驚,「受害者有罪論」什麼時候才能消除?
身體不適而辭職,怎麼就是對孩子不負責任了?
太離譜了!
他們只記得她是媽媽,卻忘了除了媽媽的身份之外,她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啊!
一直以來,生孩子仿佛一道分水嶺,徹底改變了女性的人生。
就和溫妮斯蒂說的一樣:我們開始由我們的孩子定義,頭銜只剩下某某孩子的媽媽,就好像生孩子之前我們沒有自己的人生,而孩子給了我們生命一樣。
而在這種想法的裹挾下,無數女性放棄了自我需求,落入「母職陷阱」而不自知。
落入「母職陷阱」
如今,社會對媽媽的要求真是越來越多了。
要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帶得了娃,搞得定工作;還要溫柔賢惠、無所不能……
但凡孩子磕著、碰著、或者病了……不用問,都是媽媽的「鍋」。
就連廣告都在一遍遍強調「為母則剛」,做家務的都是女性形象,給孩子喂感冒藥的都是媽媽……
曾經,影視劇,母親的形象幾乎清一色是任勞任怨的賢妻。她們是沒有自我意識的道德完人,是男性對理想母親的形象創作。
近幾年,母親的形象走向了另一種極端。
她們是事業型大女主,有著無盡的家庭紛爭和難以管教的孩子。
乍一看是宣揚女性獨立自主,細看之下,是在探討女性如何兼顧事業和家庭,或者為家庭犧牲自我。
電視劇《加油媽媽》中二胎媽媽蘇青事業有成,但婚姻和家庭卻經營地一塌糊塗。
再三考慮下,蘇青決定離職,將更多的時間放在家庭上。哪怕丈夫出軌,也為了孩子選擇原諒。
你看,社會依然在按照他們的需求規訓女性。
無數女性身處為她們精心編織的巨網中。
這張網將無私和「母職」捆綁在一起,幫助將男性從「父職」中解放了出來。
《聲東擊西》有一期提到:
家庭中的分工問題仍然沒有解決,女性還是被認為「應該」獨自承擔家務照顧孩子。
如果生育過的女性想要回到職場,那麼只能把重擔交給自己或配偶的媽媽。
而男性,則被隱身。
想要成為別人眼中的「好媽媽」,有多難?
要冒著風險十月懷胎生下孩子,進行母乳喂養,同時承擔更多的育兒工作和家務勞動……還要保證孩子不生病不受傷。
否則,就不是合格的母親。
無數女性因為「超級媽媽」的高標準,承受巨大壓力。
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有1500萬以上新手媽媽,其中,80%存在不同程度抑鬱。
一位寶媽分享自己帶娃的日常,她說自己不太會煮飯,這天帶娃點了外賣。
帖子發出後,無數網友指責她自私、偷懶、沒責任心……
她解釋:大部分時間會給孩子做飯,極少點外賣。
網友不依不撓,甚至指責她不配當媽。
不會做飯就不配當媽?這是哪來的評價標準?
這位寶媽的遭遇,也是千萬母親的縮影——在完美媽媽的緊箍咒下,謹小慎微帶娃,淹沒在無休止的「養育」人生里。
這也是為什麼你常常感覺:明明已經很努力了,卻還是有人總過來指指點點?
這就是「母職羞辱」。
密西根大學調查顯示,超一半的母親曾有過這種經歷。
那麼,成為一個完美母親,是不是就不用遭遇這種羞辱?
並非如此。
Simone是個健身博主,身材完美、熱愛運動、兼顧工作和帶娃,還把孩子照顧得很好……也因此吸引了大量粉絲。
即便如此,她還是被人罵「殘忍的媽媽」。
人們不相信她的好身材生過孩子;
不少人懷疑她肯定是請了保姆照顧孩子;
還有人說孩子肯定很討厭她……甚至直接有人斷定她是個壞媽媽。
母親的身份,成了她被網友惡意揣測、任意指摘的藉口。
由於母職羞辱太過司空見慣,很多媽媽並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妥,甚至被裹挾其中,用越來越高的標準要求自己。
我希望媽媽們,忙碌之餘要冷靜下來想想,有多少育兒內容,是你在替另一半承受?
你要明白,你首先是你自己,其次才是媽媽。你無需為此放棄護膚,愛好、人生規劃。
為了完美媽媽丟掉的自我,是時候一點一點把她們撿回來。
希望你勇敢愛自己
你是媽媽,更是自我
伊能靜講過這樣一件事:
有一回她要參加演講,問兒子穿什麼衣服比較好?
兒子深知她有一顆少女心,便說:當然是蓬蓬裙、卷頭髮,戴粉紅色的蝴蝶結。
伊能靜無奈地說:我是一個媽媽,應該穿得端莊。
兒子:你除了是媽媽,你還是你自己啊!
伊能靜眼含熱淚,是啊,她不僅是妻子,是媽媽,是公眾人物,她還是她自己。
@cindy丹 講了自己的故事:
生孩子前,他說「生下來我們一起養」。
現在呢?
我不能出差,不能加班,不能去外面吃飯……只要孩子哭了,所有人都催我回家。
我提出離婚,因為我過得不開心。
他竟然說:不會啊,我覺得挺開心。
現在想想,離婚真是我人生做的最正確的決定之一。
其實,成為了媽媽,並不意味著一切都要為孩子讓路。
這個轉變並不容易,但總得有個開始。這一步,可以從擺正家庭角色開始。
把自己當成家庭的參與者,而不是主宰者
一般來說,心累的媽媽,都有個什麼都不管的另一半。
網上有一個話題:為什麼中國媽媽活得這麼累?
有人回答:男性被排除在家務責任之外,只管掙錢,其餘什麼都不管。孩子、家務、生活瑣事,則變成了女性的分內之事。
不僅如此,有7成的媽媽除了兼顧「家庭戰場」,還要在職場賺錢養家。
所以不難理解,為什麼有統計認為,中國女性是世界上最累的女性。
希望所有媽媽都能明白:沒有什麼,是身為媽媽應該做的。
這就需要我們把自己當成家庭的參與者,而非操控者。明確什麼職責屬於他們,什麼屬於自己。
學會通過權利讓渡和明確邊界,把育兒任務給另一半分擔。
一來可以避免「喪偶式育兒」的出現,二來也能給自己提供喘息的機會,有更多時間做自己。
重心傾斜回到自己身上
我見過太多媽媽在孩子、工作間徘徊掙扎,在養娃中疲憊不堪,在瑣碎中忘了自己。
這種心態,我感同身受。
生娃之前,我有自己的工作、社交圈和追求。
生娃後,我恨不得把最美好的東西雙手捧給孩子。
好在,我清醒地認識到:成為一個好媽媽,不需要自我「獻祭」。我可以通過讓渡一些權利,讓自己的「犧牲」在合理範圍內。
一是心態上,我堅定地認為育兒不是我自己一個人的事,所以會毫不猶豫地讓隊友來幫忙。
二是,像對待工作一樣,把每天的事情分個輕重緩急。
我會刻意留出美甲、看書、會友、健身的時間,給身體和心靈「鬆鬆綁」。
當然,這個過程,需要家人的幫助。
前幾天看脫不花一段發言很有感觸,她說,陪伴孩子、工作、自我提升這一切的事情,都是我們人生清單里的一部分,不必犧牲一個去成全另一個。
也許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優先級,但永遠別忘了自己。
所以,請你不必給自己太多枷鎖,孩子總歸會長大,你也需要有自己的生活。
作為一個媽媽,其實,你已經足夠努力。
放下對完美的執念,讓自己輕鬆一些,和孩子一起成長。
也希望男人能明白,合格的丈夫,應該共同分擔家務,承擔養育責任。
點亮「在看」,希望每個媽媽都能多愛自己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