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民居,何日回株洲

2024-01-02   張書樂

原標題:湖南民居,何日回株洲

茫然不知文旅創意時,不妨「集郵長知識」。

媒體報道,在日前舉行的株洲城市更新與城鄉綜合營造專題講座上,北京安哲建築設計事務所創始人王求安說了一段話:

「我們的鄉村基本長一個樣,千篇一律、千村一面,分不清是重慶、四川,還是湖南的。」

話很實在,也很現實。

到底我們的鄉村什麼時候開始同質化了呢?

至少不是1980年代。

許多人或許都還記得,曾經寄信時貼的民居郵票。

這套郵票1986年推出,共14枚分別展示了全國各地民居造型:

有蒙古包、西藏碉房、湖南民居、陝北窯洞北京四合院、上海石庫門等。

國人對各地民居的普遍認知,大體來自這套普通郵票。

此後,隨著網際網路時代,郵票不再是剛需,而民居也全國「千部共一套」了。

畢竟,傳統民居風格固然「有味」,但面對現代化生活需求,卻難以「有用」。

然而,時代在變,機遇重現!

鄉村振興也好,文旅創意也罷,就如王求安所言,已經進入了追求回歸到傳統、凸顯出創意的時代浪潮之中。

換言之,誰先行一步,誰就能在全國多個領域中「亮劍」。

事實上,亮劍者早已有之,並大獲成功。

以世界遺產而聞名於世的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也有配套建築:世界上唯一保存良好的哈尼族古村落——阿者科村。

然而,這個依靠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四素同構」的世界遺產,多年沉寂、一朝出圈。

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阿者科村民居實現了蘑菇房「現代化」。

當年差一點就沒了!

1990年代,當地82個古村寨都是蘑菇房。

2013年哈尼梯田評上世界遺產時,核心村寨只能選擇5個,其他村落的蘑菇房都被「採摘」了,剩下的也岌岌可危。

有感於此,當時昆明的朱良文教授做了個決定,留在阿者科村、留住蘑菇房。

他自籌近15萬元實驗性改造1棟蘑菇房,用最少的錢去解決蘑菇房安全、防火、照明和空間等問題,變成一個當地村民可以參考的樣板間。

於是,村民不再拆蘑菇房,改造、新建蘑菇房蔚然成風。

這也為古村成為此生必至旅遊目的地創造了可能,順便還能當民宿用。

真好看、真賺錢、真惠民!

文旅創意有了、鄉村振興成了,一個民居實現了山鄉巨變。

株洲有何可借鑑?

未必一定去修民居、造古村。

但建築、文旅、創意團隊卻真有必要聯合起來,在株洲尋根問祖,把文創的落點扎進村落之中。

老舍說得好,「集郵長知識」!

其實,盲目上去而求索,反而忘了路在腳下。

刊載於《株洲日報》2023年12月30日「天台時評」專欄,刊載時有刪節

作者 張書樂,人民網、人民郵電報專欄作者,中經傳媒智庫專家,資深TMT產業評論人,新出版有《自媒體寫作從入門到精通》(清華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