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教育缺了一個字,害苦了學生

2019-07-18   行者啊

據說中國古時候的私塾,先要教會孩子們「洒掃應對」,讓孩子們洒水掃地,教孩子們待人接物,問答應對的禮儀和規則。從勞動開始,在實踐中逐步認識社會,學會生存規則。到了8歲左右,才開始練字背書,學習四書五經。這時候,孩子們只是記背,老師很少講解,這些記背的文字,留待以後在人生的某個階段「開悟」。

古人的教育強調一個「悟」,奠定「悟」的基礎,培養「悟」的能力,養成「悟」的習慣,留下「悟」的機會。

所以古時候的教育,是「悟」的教育,而現在的教育缺少的就是這個「悟」字,害苦了學生。

「悟」是一種能力,比「理解」還要高一個層次,「理解」還有可能只是記住了的字面上的理解,可能還是別人的東西,而「悟」了的東西,就完全成為自己的認知。這時候,不管是對社會人生的「悟」還是對宇宙世界的「悟」,都成為每個弟子自己的東西,受益無窮。

古時候培養「悟」的能力,以記背經典,博覽群書為基礎,將前人的知識作為「悟」的養料積累下來。記背經典是「悟」的前提,弟子的「悟」是建立在前人「悟」的基礎上的;古人培養「悟」的能力的方法就是「不告訴你」,不給弟子過多講解,相信「書讀千遍,其義自見」;「悟」的關鍵是等待機緣,不給弟子提前點破,在「行萬里路」的過程中,在人生的某個階段,或者在某個場景下,靈光一現突然「恍然大悟」,提前點破可能局限了學生「悟」的高度,因為古人相信「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們不期望以老師的知見限制了弟子的知見。可見古代老師的胸懷和慈悲,不僅授業還得傳道。

古人的教育主要就是培養「悟」的能力,從「小悟」到「大悟」,將「悟」培養成為習慣。這種教學理念才是真正地以人為本。傳授知識不是唯一目的,提高人生層次才是最終目標。

「悟」的套路,就是不告訴弟子結果,創造場景,把握時機,激發學生的「解悟」能力,通過積累的素材自然地在某一場景下一瞬間「醒悟」。具備了這種能力,弟子在脫離了老師,離開了學校以後,也能利用這種能力不斷地提高。這種「悟」的套路和學生面對人生的實際情況相符,在人生的道路上,沒有人會告訴他答案,只有自己去探索,創造場景,才能有所突破。弟子以後面對的世界是複雜的,所以必須將事物聯繫起來看問題,用綜合感知去體驗,才會有更深層次的認知,由小悟積累產生大悟,由小的提高積累出大的突破。

古人「悟」出的成果多用詩詞書畫表達,而在宗教多用偈語表達。這類文字和書畫表達的意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也會有不同的感悟。

其實,不論「大悟」還是「小悟」都是提高,是別人無法給予的認知的提高。在小悟時,可能對自己會心一笑,算是獎勵自己,對自己多了一些肯定,也就多了一份自信,在大悟後,不悲不喜無喜無憂,更多的是一種釋然,人生得到一次升華。

悟是讓自己探索,憑著自己的潛力探索世界,這種能力類似於人類面對殘酷的自然環境,被激發出來的本能的生命力,而「悟」的能力也類似於這種生命力,雖然不是本能,卻可以在人生中起到關鍵作用。遺憾的是,「悟」的能力卻被現代教育一點點,一步步地剝奪了。

老師先把結果告訴學生,並用獎懲機制強化這種結果的唯一性,關閉了學生探索的路;家長強迫孩子學習某種興趣,就是去除好奇心的捷徑;除了課本,很少有時間看其他的書,限制了孩子的眼界;沒有課餘時間,孩子們難以接觸社會。好奇心是「悟」的動力,實踐是「悟」的基礎,現代教育消滅了好奇心,缺乏真正的實踐,學生的「領悟」、「解悟」的機會就這樣被一點點,一步步地剝奪了。

現代教育硬生生地把教育變成了培訓,把學校變成了培訓機構,把老師和學生變成了甲方乙方。

在社會處於爬升階段時,上上下下很容易選擇見效快的策略,教育也是如此。見效快的教學就是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讓他們記住,去做就行,這些知識起碼能保證學生們今後吃飽穿暖。這種選擇在當時的情形下無可厚非,但也有少數選擇了「悟」的教育,長期來看,選擇了「悟」的教育的人群,在度過了困難時期後,發展的後勁更大。

我們目前社會已經解決了溫飽問題,進入相對平穩的發展期,事實上已經具備實行「悟」的教育的客觀條件。把「悟」的教育提上日程,不僅傳授知識,還要讓孩子們具備「悟」的能力,培養「悟」的習慣,掌握「悟」的方法,讓他們在離開學校後,不斷地提高自己,通過大大小小的「悟」,產生大大小小的成就感,能過得好,生活如意,用「悟」去指導生活,讓他們無論處於哪個階層,都可以心態平衡地過好自己的生活。

實際上在教學中,一些小的「悟」能通過大量的見識,引導學生自己總結規律,描述自己的發現。比如,矩形是平行四邊形的特例,正方形又是矩形的特例,雖然這些「悟」看上去不足掛齒,微不足道,但是一個學生能夠自己「悟出來」,對他就是一種提高。

「悟」可能是深入後的結果,也可能是跨界後的結果。專業學習深入,見效快,但不可能做到全面,培養出來的多數是技能型人才,缺少創新能力。而以某個專業背景為基礎,博覽群書,見多識廣的人,可能有更多的創新能力,這就是跨界產生的機會。任正非也表達過類似的觀點,他認為華為不僅需要科學家,還需要哲學、文學和藝術。現代的西方教育,看起來學習的知識沒有中國的多,創造力卻比中國學生強,也是因為他們注重「悟」的教育,這一點和中國古人教育相似。

「悟」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提高人生層次的最重要的手段。為道日損,不斷地「悟」出人生的真諦就是人生的目的。

保留下一代的好奇心,輔助他們積累「悟」的素材,創造「悟」的場景,探索「悟」的模式,養成「悟」的習慣,培養「悟」的能力,激發出每個個體認知世界的潛能,就是教育能給予下一代的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