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孩子一周不排便以為生病,醫生卻說很健康,原來特殊時期到了

2020-07-25     凝媽悟語

原標題:2歲孩子一周不排便以為生病,醫生卻說很健康,原來特殊時期到了

文|凝媽

作為家長的你是不是有這樣的執念:

孩子必須一天排便,否則就是生病了,體內的毒素不及時排出,孩子健康會出大問題!

二寶2歲半的時候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可把奶奶急壞了,每天都是愁容不展,經常為這事和二寶發生爭執。

2歲孩子一周不排便以為生病,醫生卻說很健康

二寶之前排便很規律,每天一次,最多兩天一次,便便狀態也很好,身體倍兒健康。二寶不是那種挑食的孩子,各種蔬菜都吃,每天離不開水果,營養搭配很均衡。2年多來,沒有在排便問題上發過愁。

2歲半後的某一周,二寶排便忽然變得沒有規律, 等了一天、兩天、三天,直到一周也沒排便。奶奶想盡各種辦法哄著二寶坐到馬桶上,又讀書又講故事,一個小時過去了,也沒有排便。

奶奶仔細觀察了一下,用手紙幫他擦屁屁,能擦出一部分。以為便便太硬,便不出,又找香油,用棉棒塗在肛門處。這樣起到潤滑作用,總算可以了吧,結果還是不行。

凝媽認為二寶的心理已經受到嚴重影響,跟奶奶說不要逼他,讓他準備好了再去排便。奶奶雖然不情願,看二寶痛苦的樣子,也只好作罷。

後來,奶奶讓二寶蹲在書架前看書,沒想到剛蹲下就便出來了。便便的狀態很好,軟軟的,並不是便秘的狀態。所以,凝媽更加確定 是心理原因,不是生理問題

第二周,二寶依然做不到每天便便,但是經常做出很痛苦的表情, 彎著腰、夾著腿、皺著眉嚷嚷著「不拉臭臭,不拉臭臭!」奶奶自從了解了心理作用,就不再帶他去馬桶,而是 表情輕鬆地附和著說「不拉,不拉,拉幹啥呀,留著!」

接下來的日子,二寶每天都會多次表示不排便,但是看樣子是想排便。最後都是讓他蹲在一個地方,轉移注意力,他才出其不意地排便了。

這種情況持續兩周後,奶奶憋不住了,認為二寶生病了,要求去看醫生。帶二寶去了醫院,醫生望聞問切一番,說 「孩子很健康,沒毛病,回去多喝水。不過給你開點藥吧,一周後就好了。」

二寶戴上藥包,大約3天就排便了,我們都感覺是藥物起了作用。但是二寶還是會有痛苦的表情,依然排斥排便,其實沒有解決根本問題。因為醫生說很健康,我們的心理上有些放鬆,也就順其自然了,相信只要我們不焦慮,二寶一定就能糾正過來。

這樣的情況持續了2個月,之後忽然正常。又像往常一樣每天一次或者兩天一次,不再痛苦,而是自己坐到馬桶上正經排便。

2歲孩子一周不排便,可能特殊時期到了

過去那段難熬的日子,也沒真正弄明白二寶是怎麼回事。直到看到《善解童貞》和《兒童行為心理學》中提到的現象時,才恍然大悟,原來我們差點傷害了二寶,好在及時剎車。

在我們的潛意識裡,孩子幾天不便便,就是便秘。但實際上不全是這樣, 2歲多的寶寶還會迎來一個特殊時期,媽媽們一定格外注意,不要跟便秘混淆。

在《善解童貞》中也講到和二寶一樣的案例,一個2歲的孩子忽然喜歡憋大便,想排便時,就會腳尖著地,翹著屁屁到處轉悠,就是不拉。有時便出來一點,又被他憋回去。

書中解釋說,孩子憋便出現的情況,說明肛欲期到了。

肛欲期是由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在其人格發展學說中首先提出的,孩子在1歲半到3歲會經歷肛欲期到發展階段

肛欲期一般會經歷2個月,如果父母破壞了肛欲期的發展規律,孩子的肛欲期會延長,能多達半年之久,給孩子帶來痛苦,對父母來說也是巨大的精神折磨。

1、憋便

孩子有便意也不想去便,讓他去馬桶很排斥,只會自己憋著到處跑。孩子甚至想便在床上、沙發上、臥室的地板上,遠離馬桶。雖然這讓我們感到不可思議,但是他是 在感受便便脹滿身體的感覺,在找憋不住的臨界點。

2、排便頻繁

也有的孩子會有排便頻繁,排便不是一次性完成,而是一會兒排一點,過一會兒再排一點,拉的戰線很長。本來一次便便幾分鐘搞定,孩子能拉上一個小時。其實這也是 孩子在享受便便排出來的刺激,感受自我控制的快樂。

3、表情痛苦

孩子的表情非常痛苦,臉色會發紅,會夾腿,好像有種腹部痙攣的感覺,有些疼,但是就是不想去排出來,讓我們深深為他捏一把汗。

4、研究大小便

孩子還喜歡研究大小便,仔細觀察、甚至伸手去摸,還要發表評論,對便便的形狀、顏色、多少評頭論足一番。孩子也喜歡研究便便的來歷,想知道食物到底經歷了怎樣的過程才排出來,對一切未知充滿了好奇。

孩子到了特殊時期,父母要採取相應對策

肛欲期是孩子的必經階段,雖然每個孩子經歷的時間長短不一,但是處理方式是相同的。在肛欲期,我們要理解孩子,給予孩子更多的照顧,讓孩子順利度過。

1、放下一天一排便的執念

孩子做不到一天一排便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孩子在不同時期總是遇到特殊情況,比如嬰兒期的攢肚,比如吃了一些不容易消化的食物,都會影響排便規律。 只要孩子平時的營養搭配沒有問題、運動量足夠、睡眠正常、體重增長正常,孩子就是健康的。

2、尊重孩子的排便方式

孩子在馬桶上排便, 排不出來內心會有很大壓力,甚至感到自卑,因此會排斥馬桶。我們不要逼著孩子非要到馬桶上排便,尊重他的行為。

蹲在地上也是可以的,做好保護措施,及時清潔不應會影響家居環境。放心,這也不會讓孩子養成不良的衛生習慣,這個階段過去之後,孩子會回歸正常。二寶現在已經重新坐到馬桶上排便了。

3、心理和行為上放鬆

在孩子沒有按時排便的時候,我們不要唉聲嘆氣,臉上寫滿憂愁,也不要逼著孩子必須按照我們的意思去排便。而是像以前一樣表情輕鬆,就像什麼都沒發生一樣。尊重孩子的意願,他做好準備的時候,我們做好輔助工作即可。

4、轉移注意力

在孩子想排便排不出的時候,我們不妨幫他轉移注意力。讓他蹲在一個喜歡的地方,不說排便的事情,讓他玩玩具、看書、看動畫片,忘記排便這回事。他的心理壓力減輕,心裡不再想著研究便便,反而會輕鬆排便。

5、給孩子普及消化知識

孩子喜歡了解的知識要趁熱打鐵,孩子理解更快,接受能力更強。發現二寶對便便的形成很感興趣,找到一本關於消化的書給他解釋,食物的消化過程是這樣的:

用牙齒嚼碎食物,通過食道進入胃裡,胃液溶解食物,進入小腸吸收其中的營養,大腸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剩下的廢物就是便便,推出去,「撲通」掉進馬桶里,嘩啦衝到下水道里去。

二寶對此了如指掌,但並不滿足,還想進一步了解胃、大腸、小腸的細節問題,於是搬出 《給孩子的身體書》,找到這部分內容,將文字讀給他聽。

他知道了小腸由十二指腸、空腸、迴腸組成,小腸和大腸的區別是長度短、直徑小。

後來又了解了尿液的形成,知道了腎臟、輸尿管、膀胱。

這本書配有實景圖,也有結構示意圖,形象生動,很容易讓孩子理解。雖說這本書的目標群體是5歲以上的孩子,但是實際來看,2歲以上的孩子看起來也毫無障礙。更加具體的可以看一下這個連結: 給孩子的身體書 ,有需要的點擊下面「去看看」。

結語

如果你家2歲左右的孩子,忽然出現憋便、排便不規律、表情痛苦的情況,排除孩子疾病、飲食問題,就是到了肛欲期了。這個時期非常特殊,不要為此感到焦慮、不要逼著孩子去排便,而是尊重孩子的行為,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個時期,防止出現肛欲期延長的情況。

二胎寶媽,高級育嬰師,個性化訓練指導師,多平台原創作者。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H21iHMBiuFnsJQV_Ce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