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媒一篇調查報道將寧夏拓寨村村民的心病公之於眾。
據報道,當地礦山煤炭資源、陶瓷土資源非常豐富。某公司從事開採經營十餘年,不僅嚴重破壞了當地生態環境,導致道路不通、水渠堵塞、水庫乾涸,還斷了當地村民的水源,逼得一些村民只能挖地窖,把雨水或雪水存起來算計著用。
從記者調查來看,亂象由來已久,村民怨聲載道,但政府部門在不少關鍵問題上卻另有一番說辭——
第一,村民投訴企業非法採煤,政府部門堅稱這是「炭質泥岩」。
村民們認為,政府部門批准的採礦證上註明礦產種類是陶瓷土,這家公司實際上偷梁換柱,大肆採煤。政府部門矢口否認並拿出檢測報告,認為煤的最高灰分為40%,可是經過定點採樣,6個樣品的灰分均已超出標準範圍,因此不是煤。對此,村民們有自己的理解——「煤炭開採必須取得有關部門批准的採礦證,近年來國家在這方面有嚴格限制。如果是政府部門所說的共生礦產——炭質泥岩,那就有變通空間了。」
第二,村民堅持奔波反映,政府部門回復卻是「舉報不實」。
據村民們講述,油井山的生態不僅從未好轉,反而是破壞得愈發嚴重。即便是舉報了,得到的回覆卻是「舉報不實」。更弔詭的是,政府部門自己都承認「該礦至今無環評手續」,可既然如此,這家公司為何能違規開採十餘年?
儘管種種謎團待解,但從既有事實來看,這個礦背後註定有著複雜的利益關係。更重要的是,不管政府部門和涉事企業的辯解理由何其多,但當地生態遭到嚴重破壞是事實,當地村民生活被嚴重干擾也是事實。政府部門當以百姓之心為心,當老百姓喝水都成問題的時候,政府部門又有什麼理由為自己開脫呢?
近些年,「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已經成為社會共識,各地都在轉方式、調結構,追求綠色健康可持續地發展。但著眼現實,不乏一些地區依舊沒有跳出路徑依賴,在貫徹新發展理念上嚴重「跑冒滴漏」。一個更加令人氣憤的現象是,不少問題明明人人可見,但就是久拖不治,而一旦上級和媒體介入,問題就會立馬解決。從洞庭湖拆除矮圍案件到秦嶺拆除別墅案件,無不是這個路子。從中我們至少可以看出兩點:一來,還是有些地方存在監管源頭失守,環境破壞者擁有「保護傘」;二來,只要拿出動真碰硬的監管決心、雷霆萬鈞的執法力度,「老大難」問題也可以迎刃而解,這當中的關鍵就是要執法必嚴。
回頭來看寧夏這起事件,我們相信隨著媒體的介入,問題解決已經進入了快車道。但放眼全國,恐怕諸如此類的問題不在少數。這些前車之鑑說明,既有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又有最剛性執行、最有力實施,才能真正讓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無處藏身;拿出抓鐵有痕的力度,依靠最嚴格的制度執行,才能取得最大的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