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不調怎麼辦?分對類型再用藥

2020-03-14     生命時報

月經不調是十分常見的婦科病,常表現為月經先期、月經後期、月經先後無定期、痛經以及出血量異常等症狀。幾乎每個女性在一生中的不同時期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月經不調。

中醫認為,月經不調主要與肝、脾、腎三髒功能失調有關,按照其寒熱虛實可分為多種證型,如肝鬱血熱型、氣血兩虛型、宮寒血瘀型等。與此相對應,臨床上也有很多根據效驗方製成的中成藥,需辨證施治,選擇相宜的藥物。

寒熱是辨別疾病性質的重要依據之一。月經不調據此可分為血熱和血寒兩種,分別對應以逍遙丸和艾附暖宮丸為代表的兩類中成藥。

血熱型,表現為月經先期,經量多,血色深紅或紫紅,質黏而稠,伴有精神抑鬱或急躁易怒、胸悶不舒、經前乳房脹痛、面紅口乾、聲音洪亮、尿黃便秘、舌紅苔黃。中醫認為,「肝常有餘,脾常不足」「氣有餘便是火」,女性長期精神壓力較大,可導致肝氣鬱結,郁久可化熱,導致經期提前,量多色紅而黏。

逍遙丸是治療肝鬱血熱引起的月經不調等證的經典名方,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主要由柴胡、當歸、白芍、炒白朮、茯苓、薄荷、生薑、炙甘草組成,具有疏肝健脾、養血調經的功效。其中,茯苓、白朮、炙甘草可健脾益氣,柴胡能疏肝解郁,當歸、白芍養血柔肝,生薑降逆和中,薄荷則疏散鬱結之氣,透達肝經鬱熱。值得注意的是,在「逍遙丸家族」中,還有丹梔逍遙丸、加味逍遙丸等,在疏肝解郁的同時各有側重,可辨證後精準選用。

血寒型主要表現為月經後期,經量少,痛經,色暗有塊,伴形寒肢冷、小腹冷痛、得熱則舒、遇寒加劇、白帶量多清稀、臉有褐斑、小便清長、便秘難下或大便清溏、舌淡胖苔薄白。中醫認為,「諸寒收引,皆屬於腎」,腎陽不足,臟腑組織百骸失卻溫煦,可致氣血凝滯,故見經期拖後,量少、痛經。

艾附暖宮丸就是治療血寒宮冷的常用中成藥,主要由艾葉、香附、吳茱萸、肉桂、當歸、川芎、白芍、地黃、黃芪、續斷等組成。其中,艾葉、香附為主藥,前者溫經暖宮散寒,後者疏肝解郁調經;輔以肉桂、吳茱萸溫腎散寒,暖宮止痛;當歸、白芍、地黃、川芎為四物湯,用以養血調經;佐以黃芪補氣,使氣旺血生,氣旺血行;續斷補肝腎,通血脈。諸藥相合,達到暖宮調經之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Yx093ABiuFnsJQVqXC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