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贛州政協)
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一個新的中國即將誕生
歷史行進到1949年。一個獨立、統一、民主、自由的新中國,猶如朝陽,即將噴薄而出。
「政協會一開,給了我耳目全新的感覺。」社會學家費孝通這樣記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情景。1949年9月21日,中南海懷仁堂,費孝通正是作為662位代表之一參會,他回憶:「踏進會場,就看見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裝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長袍的,還有一位戴瓜帽的——這許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會在一個會場裡一起討論問題,在我說是生平第一次。」
這也是中國政治生活的「第一次」。中國共產黨順應大勢、團結各方,開啟了協商建國、共創偉業的新紀元。
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
開國氣象
「大家的掌聲持續不斷。我的手掌都拍紅了,回到住處才感覺很痛。」耄耋之年的台盟中央原副主席田富達也是這一次會議的代表,回憶起當時的盛況,他仍然激動不已:「中南海懷仁堂里,穿長袍的、穿西裝的、穿軍裝的、穿中山裝的……說漢語的、說英語的、說客家話的、說蒙語的、說藏語的……」
參會之路並不容易,然而北上途中,民主人士豪情滿懷,逸興橫飛。詩人柳亞子提筆賦詩:「六十三齡萬里程,前途真喜向光明,乘風破浪平生意,席捲南溟下北溟。」葉聖陶在日記中用「涓泉歸海」表達激動心情,稱此番盛世「生平罕見」。
從中共的領袖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到著名民主黨派領導人李濟深、張瀾、黃炎培、馬敘倫,再到無黨派民主人士郭沫若、馬寅初、張奚若;從孫中山夫人宋慶齡,到愛國華僑陳嘉庚、司徒美堂,再到文化名人梅蘭芳、程硯秋;還有原國民黨方面的張治中、程潛、傅作義……參會的每一個名字,都自帶「流量」。
這場盛會高朋滿座,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工人、農民和無黨派人士民主協商、團結合作、共襄建設新中國大業的政治局面,是全國各族人民、各界群眾空前團結的政治氣象,也是中國共產黨人政治上的寬廣胸懷。
北平各界群眾在中南海新華門前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取得圓滿成功。
民主實踐
在香山革命紀念館基本陳列里,展示了一件《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會場席次圖》,紙張已磨損泛黃,並有穿孔和摺痕。
會場600多位代表,代表著全中國所有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人民解放軍、各地區、各民族和國外華僑,會上每一個問題,都經過充分協商確定,協商民主的新實踐給每位與會代表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關於國旗、國徽、國歌、紀年、國都協商座談會上,毛澤東同志用手指著五星紅旗說:「這個圖案表現了我國革命人民的大團結。現在要大團結,將來也要大團結。現在也好,將來也好,又是團結又是革命。」他的話激起全場熱烈的掌聲。
接下去的故事,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都耳熟能詳了:毛澤東在開幕詞中莊嚴地宣告:「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 這次政協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其中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的國家,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人民行使國家政權的機關為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政府」;「各級政權機關一律實行民主集中制」。經濟建設的根本方針是,「以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交流的政策,達到發展生產、繁榮經濟之目的」;國家調劑國營經濟、個體經濟和私人資本主義經濟等,「使各種社會經濟成分在國營經濟領導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進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
《共同綱領》規定,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實行團結互助,反對帝國主義和各民族內部的人民公敵,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各民族友愛合作的大家庭」。「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應實行民族的區域自治」。新中國外交政策的原則是,保障「國際的持久和平和各國人民間的友好合作,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
《共同綱領》展示了新中國的宏偉建設藍圖,是新中國的建國綱領。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憲法前,它具有臨時憲法作用,成為全國各族人民共同遵守的大憲章。
這次政協會議一致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為副主席,周恩來等56人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會議決定新中國的國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北平為新中國首都並改名為北京;採用公元紀年;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五星紅旗為國旗。會議於9月30日勝利閉幕。當晚,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了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典禮。
一個新的中國即將誕生。
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意義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當時還不具備召開普選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條件下,肩負起執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的重任,完成了建立新中國的歷史使命,揭開了新中國歷史的第一頁。
人民政協誕生的偉大歷史意義在於:
首先,它標誌著中國愛國統一戰線和全國人民革命大團結在組織上的最後形成,標誌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主要機構從此產生。
其次,它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奠基,為1949年10月1日的開國大典作了全面的準備。
第三,人民政協這一組織形式體現了中華民族和衷共濟,兼收並蓄的傳統精神,它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一個光輝典範,是毛澤東思想的偉大勝利。
來源:「贛州市機關黨建 」 微信公眾號
審核:李秋林
審定:黃聖勇、薛華平
簽發:黃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