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史知識】工人運動的高潮和農民運動的初步開展

2021-04-21     這裡是贛州

(來源:贛州市教育局)

原標題:【黨史知識】工人運動的高潮和農民運動的初步開展

編者按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為推動黨史學習教育深入開展,贛州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開設「黨史知識」專欄,以不同時期黨的歷史事件和人物為主線,回顧黨的百年歷史歲月中發生的那些故事,和大家一起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從黨的百年偉大奮鬥歷程中汲取繼續前進的智慧和力量。

工人運動的高潮和農民運動的初步開展

中國共產黨作為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它的全部活動都是為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謀利益的,是為他們的解放事業服務的,因此,它敢於相信和依靠群眾。黨的二大指出:「我們既然是為無產群眾奮鬥的政黨,我們便要'到群眾中去',要組成一個大的'群眾黨'」。這個黨不僅內部必須有適應於革命的組織與訓練,而且「黨的一切運動都必須深入到廣大的群眾裡面去」,都「必須是不離開群眾的」。

為了大力開展工人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了公開做職工運動的總機關——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總部原設在上海,後來遷往北京,張國燾、鄧中夏曾先後擔任主任;下設北京、武漢、湖南、廣東、上海等地方分部。書記部出版《勞動周刊》,舉辦工人學校,組織產業工會,開展罷工鬥爭。黨在工人中和整個社會上的政治影響日益擴大。1922年5月,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發起在廣州召開的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實際上接受了「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的口號,並且通過「在中國全國總工會未成立以前,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為全國總通訊機關」的議案,事實上承認了中國共產黨在工人運動中的領導地位,引導工人階級開始走向全國團結的道路。

在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前後,以1922年1月香港海員罷工為起點,1923年2月京漢鐵路工人罷工為終點,掀起了中國工人運動的第一個高潮。在持續13個月的時間裡,全國發生大小罷工100餘次,參加人數在30萬以上。

香港海員和市民歡慶罷工勝利

1922年1月,香港海員為要求增加工資舉行罷工。他們在蘇兆征、林偉民等領導下,克服港英當局的種種阻撓和破壞,將罷工堅持了56天,迫使港英當局取消封閉海員工會的命令,答應為海員增加15%一30%的工資。「七十年來赫赫奕奕的大英帝國主義終於在中國海員的威力之下屈服了」。罷工的勝利,增強了工人階級的鬥爭勇氣和信心,推動了全國工人運動的發展。

安源路礦(江西省萍鄉縣的安源煤礦和由煤礦通到湖南省株洲的鐵路)共有工人1.7萬餘人。毛澤東曾來安源調查,隨後由李立三來此開闢工作。1922年五一國際勞動節,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工會)宣告成立。9月初,毛澤東到安源對罷工進行部署。接著,劉少奇也來此工作。9月14日,罷工開始,工人提出要求保障工人政治權利、改良工人待遇等17項條件。由於工人的英勇鬥爭和社會各界的聲援,路礦當局被迫承認工人所提的大部分條件,堅持了3天的安源罷工宣告勝利結束。工人俱樂部成員迅速由罷工前的700人發展到1萬餘人。

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籌備委員會成員合影

1922年10月23日開始,開灤煤礦(在河北省唐山一帶)工人為增加工資和要求承認工人俱樂部等舉行罷工。擁有5萬礦工的開灤煤礦罷工堅持了20多天。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特派員彭禮和等指揮了這場鬥爭。示威的工人被前來鎮壓的軍警打死數人,打傷50人。考慮到罷工曠日持久、難以堅持,在礦局適當提高工人工資後,工人們接受有關方面的調停,忍痛復工。

京漢鐵路工人罷工,目的是爭取成立京漢鐵路總工會。主要領導人是張國燾、羅章龍等。京漢鐵路總工會原定於1923年2月1日在鄭州舉行成立大會。曾經通電「保護勞工」的軍閥吳佩孚競下令軍方「制止開會」。由於總工會會所遭破壞,代表寓所被包圍,會議無法舉行,總工會號召全路工人舉行罷工,「為爭自由而戰,為爭人權而戰」。2月4日,在長達2000餘里的京漢鐵路上,3萬名工人在3小時內有條不紊地舉行了總同盟罷工。2月7日,在帝國主義勢力的支持下,吳佩孚調動軍警在京漢鐵路沿線血腥鎮壓罷工工人。反動派將京漢鐵路總工會江岸分會委員長林祥謙(共產黨員)捆綁在電線桿上,強迫他下復工令。林祥謙寧死不屈,壯烈犧牲。前來參加京漢鐵路總工會成立大會的京漢鐵路工會法律顧問施洋(共產黨員)隨後也在武昌被殺害。施洋犧牲前,身中三彈仍引吭三呼「勞工萬歲」。在這次慘案中,前後犧牲者52人,受傷者300餘人,被捕入獄者40餘人,被開除而流亡者1000餘人。

左為林祥謙,右為施洋

由於遭到軍閥的殘酷鎮壓,二七慘案發生以後,各地的工會組織除廣東、湖南外都遭封閉,工人情緒一時趨於消沉,全國工人運動暫時轉入低潮。

這個時期,黨在集中力量領導工人運動的同時,一些共產黨員也開始到農村地區開展農民運動。浙江蕭山衙前村農民大會於1921年9月27日召開,中國第一個新型的農民組織宣告成立。1922年7月,彭湃在自己的家鄉海豐縣成立了第一個秘密農會。到1923年5月,海豐、陸豐、惠陽三縣的很多地方建立了農會,會員達到20多萬人。1923年9月,湖南衡山縣白果地區成立的岳北農工會及其所開展的鬥爭,樹起了湖南農民運動的第一面旗幟。

1921年6月至7月,張太雷先後出席共產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和青年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他根據青年國際的指示和中共中央局的決定,負責對已停止活動的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進行恢復和整頓。1922年5月,上海、北京等17個地方建立了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團員總數約5000人。1922年5月5日至10日,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宣告成立。

1921年8月,黨幫助在上海頗有影響的中華女界聯合會進行改組,作為黨的臨時中央婦女機構。為了培養婦女運動的骨幹,1922年上海黨組織以女界聯合會的名義,開辦上海平民女校,由李達擔任校長。廣大婦女爭取自身解放的覺悟明顯提高,成為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鬥爭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發動和領導革命鬥爭的過程中,黨的自身建設也開始得到加強。隨著工人鬥爭的發展,工人中湧現出一批優秀的人物,如蘇兆征、史文彬、項英、鄧培、王荷波等,他們先後參加了黨的隊伍。黨在工礦企業的基層組織也開始建立起來。如安源路礦在1922年2月建立了黨支部。到黨的二大召開前夕,全國的共產黨員已發展到195人。

這個時期的工農運動尤其是工人運動,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發動和組織起來的。這些鬥爭,顯示了中國工人階級堅定的革命性和堅強的戰鬥力,擴大了作為工人階級先鋒隊的中國共產黨在全國的政治影響,為黨建立同其他革命力量的合作、掀起全國規模的大革命準備了一定的條件。孫中山正是從這些鬥爭中,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是一支新興的、生機勃勃的革命力量,因而下決心同它進行合作。

這個時期的鬥爭也提供了一些重要的教訓。第一,中國革命的敵人是異常強大的。為了戰勝強大的敵人,僅僅依靠工人階級的孤軍奮鬥是不夠的,必須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爭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第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工人不能享受起碼的民主權利,幾乎所有規模較大的工人鬥爭都受到反動軍警的鎮壓。因此,沒有革命的武裝鬥爭,僅僅依靠罷工這個武器,主要進行合法鬥爭,要取得革命勝利是不行的。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在二七慘案以後發表的文告中指出「勞動者能有武器,豈能任他們如此殺戮?」年幼的中國共產黨正是帶著這些經驗教訓,進入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大革命時期。

來源:贛州機關黨建

小編邀您 點擊【在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yHETHkBrsvY2_UuJQn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