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有11個民族,漢、壯、苗、彝、瑤、回、白、傣、蒙古、布依、仡佬。全州總人口363.6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58%。
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民族村寨也是美美噠!
硯山這個村寨太美!
硯山縣維摩鄉幕菲勒村委會黑魚洞村
黑魚洞村全貌
黑魚洞村隸屬於硯山縣維摩彝族鄉幕菲勒行政村,距鄉政府所在地5公里,距硯山縣城32公里,國土面積5.27平方公里,海拔1630米,有耕地17602畝,適宜種植辣椒﹑烤煙、花生、玉米、三七等經濟作物。全村共250戶人家,人口總數為1166人,有村黨支部1個,黨員32名,是一個純彝族阿細、阿扎支系的村寨,2018年末預計農民人均所得為10802元。
近年來,維摩鄉結合黑魚洞特有的硬體基礎、軟體優勢,不斷深入挖掘其民族文化,致力於彝族文化傳承保護,著力將其建設成為民族特色濃郁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
2019年4月25日在硯山縣維摩鄉黑魚洞村開展全縣民族文化聯誼活動
一、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為最美民族村注入精神血肉
(一)牢記起源,不忘「黑魚傳說」。黑魚洞的寨名源於村裡有一個神奇的龍潭,每逢變天,龍潭水就會變色,之後就會有成群的黑魚爭相湧出。
村裡關於黑魚的傳說一直不絕於耳,相傳在這裡剛剛開始形成村落的時候,有一年春節,有位村民到龍潭挑水時,看到龍潭裡有一條大黑魚,從那年起,這位見過黑魚的村民家莊稼年年大豐收,家族人丁興旺,他本人更是活到百歲之後才安然過世。從那以後,村民就把黑魚看做是吉祥的預兆,每到大年初一那天,大家一大清早就拿著香紙、挑著桶到龍潭「搶新水」,祈願能看到黑魚,以求新的一年能夠風調雨順,五穀豐收,親人朋友健康平安。直到現在,黑魚洞村都還沿襲著春節「搶新水」的習俗。
黑魚洞村村名源於因此龍潭出黑魚得名
(二)心懷敬畏,傳承彝人信仰。黑魚洞人崇敬自然、祖先和神靈,認為天神是萬事萬物的主宰,掌握著人的旦夕禍福,他們相信天地萬物有靈,信奉山石樹木有魂。
一日的活動,一年的節日,一生的信仰,總與自然和神靈密不可分:山神寶地,選巨樹設案保靈;墳冢墓地,擇巨石刻圖以祭;家居之所,樹靈立牌來祀。靜默的奎角與村子同歲,是村子鎮水保糧的守護神;心靈手巧的阿妹繡出虎頭鞋、虎頭帽象徵彝族人的圖騰——虎,代表著對平安和力量的渴望與崇敬;山神樹上纏滿的紅線祈求著龍王適時降雨,保佑全年風調雨順,人畜有水飲,糧食獲豐收;六月的天火是彝家人最隆重的節日——火把節,記載了阿細人在生產生活中與大自然災害作鬥爭的英勇歷史,寄託著祈求神明保佑免災的美好心愿……
這些與族人息息相關的活動,無不寄託著彝家人渴望風調雨順、無病無災、生活幸福的願望,生產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凝聚著上千年的民族文化底蘊。
黑魚洞村民農忙之餘歡跳弦子舞
(三)積澱深厚,民族文化碩果纍纍。黑魚洞村素有「彝族弦子舞之鄉」的美稱,當地就有「彈弦子說情,跳弦舞歡慶」的習俗,在民間也流傳著「阿哥弦子響,阿妹腳底癢」的順口溜。1983年黑魚洞弦子舞創編成《草馬節》參加雲南省首屆農民文藝調演,榮獲一等獎。1993年,將黑魚洞弦子舞改編成《月照月寨》參加省、州、縣的多次演出,得到各界人士的好評。硯山彝族弦子舞於2009年被列為雲南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在2012年在第3屆中國(福保)鄉村文化藝術節展演中《弦子舞》獲得銀獎。
2015年2月中國音樂學院院長中國音樂學院院長趙塔里木等領導深入維摩彝族鄉黑魚洞村實地考察觀摩彝族弦子舞發展現狀後認為「黑魚洞的彝族弦子舞作為民族民間特色的舞蹈具有重要的研究和推廣價值。」2015年4月27日,著名音樂人、雲南省土風計劃發起人、專家指導組組長陳哲等一行5人,到硯山縣維摩鄉黑魚洞村調研土風計劃項目實施情況,黑魚洞的傳統的弦子舞類祭祀舞蹈「頂燈跳弦」具有獨特的民族藝術價值,可以向高一級的非遺項目申報,逐步推向世界。
彝族舞蹈《頂燈跳弦》
(四)傳承保護,打造弦舞之鄉。近年來,黑魚洞加大傳承和發揚彝族文化力度,分別成立了弦子製作、彈奏,弦子舞傳承、彝族刺繡、民俗文化、彝族阿細語言文字、彝族山歌等6個項目傳承小組,每個小組的項目傳承人和負責人積極號召村裡的年輕人組成學習班,定期舉辦學習會、培訓會。
目前,黑魚洞村有老、中、青文藝隊共22支,人數共有300多人,文藝隊自編自演了弦子舞蹈、弦子演奏、彝族山歌對唱等一大批積極健康、清新質樸、鄉土氣息濃郁、具有獨特傳播力和影響力的文藝作品,表演以特色的民族舞蹈為主,舞蹈以「頂燈跳弦」最為有名,舞蹈其形式活潑多樣,其內容豐富多彩,如「弦子舞」、「頂燈跳弦」、「金錢棒舞」,舞蹈傳承至今的大致為自娛性舞蹈、祭祀性舞蹈、生產或狩獵舞蹈、表演性舞蹈和戲曲性舞蹈、健身習武舞蹈等,引領著鄉風文明。
美麗鄉村—黑魚洞
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為最美民族村建設強筋健骨
一是搶抓機遇謀發展,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黑魚洞抓住黨和國家政策和資金向農村傾斜大好時機,積極向上級爭取項目和資金,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各級各部門的關心支持下,黑魚洞村已經被創建為上海援建綱要示範村、雲南省第四批「土風計劃」創建示範點、文山州「州級文明村」,硯山縣「美麗鄉村」示範建設等。
黑魚洞規劃建設總投資691.9萬元,用於道路硬化、壩塘修建及民族文化廣場、傳習館建設等。2016年爭取到了122.22萬元的自然村整村推進項目和200萬元的新增債券基礎設施項目,用於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民居、優化環境、亮化村莊等。
二是加快村容村貌整治,建設美麗民族鄉村。除了基礎設施建設,維摩鄉在保持彝族民居建築特色的同時,充分考慮黑魚洞的地勢地貌,結合村寨特點,通過對村內民居進行「穿衣戴帽」,在改善村容村貌的同時更加突出彝族風情,打造出彝族特色與自然生態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和諧村寨。並且充分發揮老年協會的作用,村小組自籌聘請保潔員45人,全力解決農村環境衛生髒、亂、差問題。目前,黑魚洞新農村建設後續管理運行良好,村內衛生常態化保潔保障機制到位,村容村貌得到極大的改善,村民素質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保障。
三是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擴寬群眾增收致富途徑。以群眾致富為目的,以土地流轉為核心,幕菲勒片區流轉土地5700餘畝,建設維摩鄉石漠化綜合治理萬畝生態果園示範基地,實現勞務輸出103人。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推廣種植軟籽石榴4000畝,且規模逐年擴大。黑魚洞緊鄰國道G80、省道206線,可依託普者黑的旅遊資源,準確定位、發揮特色,通過宣傳自身的自然風光、歷史底蘊和人文風情,大力發展垂釣、燒烤、農家樂等休閒娛樂產業,結合彝族弦子舞之鄉,重點推出彝家春晚、激情火把節、特色農家菜,大力發展鄉村民族特色旅遊產業。
硯山縣維摩鄉黑魚村文化廣場
三、探索新時代文明實踐,為最美民族村建設畫龍點睛
一是維摩鄉結合黑魚洞村實際制定了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計劃,分別製作橫幅3條、宣傳畫6副、刷寫標語4條、製作宣傳欄6塊,廣泛宣傳社會主義新道德、新風尚,營造濃厚氛圍,不斷提高村民對道德文明知識的知曉率,激發村民講文明、講道德的熱情。
積極開展弦子舞比賽、民族特色文藝晚會等各種有益的文化體育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增強民族文化交流,樹立民族文化自信。
二是推出「道德講堂」示範課,打造群眾學習殿堂。圍繞彝族民間文化與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等文化知識,每月至少開展1次「道德講堂」,在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的同時傳播和倡導文明和諧新風尚,並結合民族實際,在黑魚洞村深入開展黨的十九大精神彝語宣講活動,累計宣講3期2100餘人次,用彝語對報告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堅持民族自信等方面的內容進行宣講,確保黨的聲音成為民族地區最強音,為不斷鞏固和樹立新風尚的大好局面提供堅強的思想保障。
三是開展 「美麗庭院」評選活動,突出典型示範作用。黑魚洞作為州婦聯「美麗庭院」創建示範村,重點打造了20戶示範戶,以點帶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通過個別示範戶的言傳身教,大力弘揚家庭美德,促進鄉風文明,鞏固民族團結。
黑魚洞村文藝隊
四、大力鞏固文明成果,為最美民族村建設保駕護航
一是加強後續管理,建立長效管理機制。結合愛國衛生運動、「七改三清」等活動,聘請45名環境清潔員負責村內環境衛生保潔,修改完善《村規民約》,討論通過村級衛生管理制度、農戶衛生評比制度等管理機制,建立健全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禁毒禁賭會、道德評議會,形成了以村組日常管理為主、政府不定期監督檢查為輔的鄉村建設和管理機制,切實解決當前「重建輕管」的現狀,鞏固文明建設成果。
二是革除陳規陋習,營造和諧家風、鄉風。結合移風易俗、掃黑除惡、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等活動,針對農村盛行的紅白喜事大操大辦之風,村內成立由食品安全員、村小組幹部組成的紅白理事小組,《村規民約》對村裡辦酒的規格和時限等都做了嚴格規定。如規定辦客時間不能超過兩天,辦喪事規定不再宰牛宰羊。同時,辦客要提前向村委會申請備案,由紅白理事小組監督進行。通過《村規民約》的執行,有效減輕了村民負擔,村內辦席攀比之風銳減,不僅嚴剎了辦席大操大辦的不良之風,還增加了干群之間的凝聚力,黑魚洞民風越來越淳樸,親情友情逐步回歸本位,形成了良好的家風、鄉風。
三是著力於社會治安治理,營造和諧氛圍。廣泛開展「掃黑除惡」專項行動,聘請5名護林員組建護村、護林、護路隊,負責排查治安隱患,調解矛盾糾紛,維護村寨安全,共排查「掃黑除惡」疑似線索1條,全村無重大治安、刑事案件發生,維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取得實效。黑魚洞村的各項工作已逐漸走上了制度化、規範化軌道,黑魚洞村鄉風文明、管理明主,黨員幹部心齊、氣順、守紀,全村上下形成了經濟有序發展、社會和諧穩定、民族團結同心、幹部群眾共謀發展的良好社會風尚。
秀美彝寨---硯山黑魚洞村
黑魚洞村火把節萬人弦子舞場面
風情彝寨--黑魚洞村
山歌傳承隊
黑魚洞村新春跳弦歡慶
黑魚洞村美麗晚景
篝火晚會
硯山黑魚洞2017春晚(完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