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東西就是數據,人類進入信息時代,信息洪流排山倒海地湧出,淹沒了幾乎所有的一切。
在此之前的三十多年,還是另一個景象。那時候信息依賴於報紙電視等單向傳播方式,並且信息獲取方式等級化嚴重,比如一般人看不到的內參,只在小範圍內傳播,就算《參考消息》等報紙也不是人人都能看得到的。信息短缺是那個時代的特點,更不用說比30年前更早的時代。
從網際網路進入中國開始,信息傳播方式豐富起來,人們不再依賴於紙媒,轉而投向網際網路和之後的移動網際網路。這一方式變單向傳播信息為雙向交互甚至多向交互。隨著技術進步,網速越來越快,而資費卻在降低,計算機、手機、平板電腦速度越來越快,卻賣得越來越便宜,摩爾定律使得信息終端迅速普及。隨之而來的是信息量的劇增,普通人獲取信息越來越容易,獲取信息的等級邊界也在模糊,但並沒有最終消失。
真正的信息爆炸發生在2016年前後,此時4G網絡已經應用了2年。有線網際網路發展到頂點,移動網際網路也進入4G時代,伺服器端強大的計算資源,光纖、4G帶寬和計算機、手機終端強大的性能,支撐著視頻應用迅速普及。
人總會被所利用的東西所累,這是規律。
當一種東西普及以後,必然產生和發明初衷背離的部分,簡單地說就是所有的東西不可能只有有利的一面,一定會產生相對立的一面,這一面在初期難以察覺,當察覺時,已經深入而無法離開,信息也不例外。
雖然信息是無形的,關閉終端一切皆無,而馬路上、候車室、辦公室、沙發上甚至床上,莫不有一雙雙渴望的眼睛,信息流就從眼前的一塊塊螢幕流進人的意識之中。
此時,數據就成為信息時代的石油,所有網際網路公司的核心資產就是數據,沒人能夠離開它。
在信息爆炸的一開始,人們會驚嘆於它的奇幻,然而隨著應用的深入,當人們每點擊一個連結,每輸入一個字符,每移動一下滑鼠,就變為數據進入平台,大數據時代,這些素材就是石油,經過萃取加工成為驅動信息時代的能源。反過來,平台公司在分析了這些數據以後,就可以精準掌握客戶畫像,定製一整套的營銷方案,什麼時間點推送什麼信息,在什麼樣的反饋後,怎樣調整推送信息,可以說,信息時代利用大數據,平台公司可能比你自己還要了解並預測你的需求。基於數據,它所推送的都是你喜聞樂見的、需要購買的,所有這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營銷。人快速地被「舒適」的信息包圍,這就是數據的作用,而這些信息哪些是真的,哪些是虛構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舒適了,它得到了,似乎是雙贏了。
所以不難理解,「大數據殺熟」的背後就是典型的信息蒙蔽,一個人的智慧怎麼能比得上一個團隊,並且這個團隊的核心是高性能計算、優秀的算法和絕對話語權的信息推送機制呢。
適當的遠離才能糾正信息時代的副作用。
人類已經不止一次地陷入過這種怪圈,一開始想利用的東西,反而深受其累,完全拋棄顯然不合時宜,信息畢竟還有正面的作用。如何將正面作用擴大,縮小負面作用的影響就成為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看起來,適當的遠離就是個好辦法,放下手機,拿起書籍,可能是打破信息蒙蔽最有效的方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2-mf28BMH2_cNUgWhP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