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靈石說古今——西山文脈的古韻今承

2019-08-30     逸樂房訊

摘要:古有納蘭性德、曹雪芹,今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海淀的人文風骨說不盡、話不完……


西山國脈下的人文風骨

西山,這片穿越海淀北部的連綿山脈,幾千年來,是京城歷史風雲的見證者、守護者,是時空交疊之下吐納文化靈氣的行道者。

它是瑰寶,成就了家國河山; 亦是血脈,承襲著這片土地子民的家國情懷。對於這片土地文脈的堅守,我們懷著虔敬之心,讓它鑑證當下,存續過去,接納未來……

納蘭性德與桑榆墅納蘭園

納蘭家族與海淀有著極深的歷史淵源,他們世代居住生活在海淀。這位納蘭家族聲名赫赫的才子,亦出生於北京這片水鄉澤國,他在這裡出生,在這裡成長,在這裡長眠……

矗立在海淀翠湖北岸的桑榆別墅記錄了這位翩翩公子的前世今生,史載納蘭常邀文人雅士相聚桑榆墅小樓對談,游于山水與書海之間,在此留下了「教尋夢也迴廊」、「小樓明月鎮長閒」、「春情只到梨花薄」等名句,勾勒出桑榆墅園內的景色。桑榆別墅的今世「納蘭園」——納蘭性德紀念館,重現了天才詞人的詩樣年華,園前的翠湖碧波蕩漾,門前岸邊停有納蘭園的畫舫遊船,往西清晰可見近在咫尺的西山。

曹雪芹與西山黃葉村

西山孕育的另一位文學巨匠就是曹雪芹。「殘羹冷炙有德色,不如著書黃葉村。」曹雪芹曾經蟄居在香山東北臥佛寺附近的黃葉村,著述他的《石頭記》。在創作曠古名著時期,他靠作畫賣錢,維持生計,家中經常出現「舉家食粥酒常賒」,乃至斷炊的地步。相傳主人公的人物原型,即來自於櫻桃溝里的元寶石和香山上的畫眉黛石。

倏忽百年,曹雪芹故居已演變為紀念館,只剩那西山上的靈石在訴說著海淀的風雲巨變,不知不覺中,文人的風骨已化作海淀的脊樑,支撐著今日學府林立,福澤著海淀莘莘學子。

水木清華 未名湖畔 西山碧影垂映其間

春天的北大湖水澄澈,遠處西山如黛,隱約可見,雕樑畫棟的國風宮殿式建築群,星羅棋布地點綴在三山五園之中,如織的遊人徜徉其間,不時發出人在畫中的感嘆,心生流連。這座代表中國文化教育最高水平的百年學府,在構景手段上,使用借景方式,納西山風光入校園。

具有與北大同樣秀美校園風光的清華大學,所在地前身則是西山熙春園,屬於「圓明五園」之一。熙春園中荷塘圍繞,此處便是朱自清教授的名篇《荷塘月色》那池荷塘。取自東晉謝混的《游西池》詩句「水木湛清華」,成為清華園的文藝標籤。

新中式寬景光墅重塑文脈筋骨

秉承對傳統的繼承和對真理的探索,在海淀之上的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人民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眾多高等學府培育了數不清的國之棟樑,為海淀西山的文脈譜寫了新的篇章。

如今,西山腳下,在人文盛景之上,一方談笑鴻儒的人居勝境——山嶼·西山著,文雅而生。在那一碧萬頃四時俱盛的景致中,你會不由自主走進它所呈現的精神世界裡。三山五園,與山水為伴,水木清華,共林竹和鳴。居於此,在山水之間,感懷人文遠思,兩杯茶、三壺酒,共酌知己人生,定會醉了歲月,解了風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x117WwBJleJMoPMcuR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