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和項羽殺降很少人罵,為何秦始皇焚書坑儒卻兩千年罵聲不斷?

2020-10-21     星稀月暗

原標題:白起和項羽殺降很少人罵,為何秦始皇焚書坑儒卻兩千年罵聲不斷?

是誰在罵秦始皇呢?

儒生,也就是讀書人。

罵秦始皇什麼內容呢?

焚書坑儒。

這就叫做:共情!

首先必須要解釋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根據《史記》的記載,秦始皇確有「焚詩書」的命令,但卻有沒有「坑儒」的明確說法,有的是「坑術士」,所以焚書坑儒一直是半真半假,存在著爭議。

焚書一事發生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因為當時的一些讀書人反對秦朝實行郡縣制,故而秦始皇採納李斯的建議,將除秦朝國史以外的所有列國史書,除政府館藏以外的民間私藏詩書,盡數搜剿焚毀,如果私下談論詩書則株連全族,禁止私學,如學習法令需以官吏為師。以此防止百姓以古非今,達到統一思想的目的。

這件事沒什麼爭議,秦始皇確實在文化典籍的傳播方面起到了負面作用。這對倡導有教無類的儒家而言,是不能容忍的。

至於坑儒呢,就有點爭議了。

那是秦始皇三十五年,因為始皇帝痴迷長生之術,被侯生、盧生、徐福等人欺騙,捲走不少錢財。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看見自己的長生不老之夢不能實現,卻變成了江湖騙子的「生財之道」,秦始皇龍顏大怒,下令將460多個犯禁者坑殺。

按理說,秦始皇坑殺的不應該是儒生,而是一群鼓吹長生不老之術的方士。但是偏偏後面還跟了一段記載,說秦始皇的長子扶蘇勸諫父親不要殺戮過甚,說道:

「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

從這個角度看,好像殺的就真的是「誦法孔子」的儒生。於是,此行為被漢代多部著作形容為「焚書坑儒」,這個說法就此傳開。時間一長,秦始皇究竟殺的是江湖騙子還是儒家讀書人,已經難以考證了。

無論秦始皇當年坑殺的究竟是什麼人,但「焚書坑儒」的名氣都太大了,以至於歷代讀書人都將其視為秦代暴政的「鐵證」。

說起來,從人數上看,秦始皇不過坑殺了460多個人,和動輒坑殺幾十萬降兵的白起、項羽根本沒法比。為什麼就被抓著不放呢?

因為其中確實有本質區別。

白起、項羽坑殺降兵的行為,是發生在戰場上,處死的也都是敵國的士兵。雖然自古以來殺降行為為人不齒,但戰場本來就是一個會隨時喪命的所在,上戰場的士兵,當有必死的覺悟。

換個角度考慮戰場環境,如果趙括打贏白起,不殺秦軍?若是章邯擊敗項羽,會有楚軍的好果子吃?

所以,這裡面還有一絲願賭服輸的成分,投降後被殺,雖十分悲慘,但與戰死沙場也相差無幾。這些人為國捐軀,也算死得其所。

而白起、項羽固然殘暴,但殺死降兵的行為一來減少敵軍的戰鬥力,二來可以對敵國上下形成震懾,三來減少了部隊看管俘虜的成本。正應了孫子兵法那句話:

「兵者,詭道也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查也」

反觀秦始皇,性質就完全不一樣了。

這460多個人無論是儒生還是術士,都是秦朝的百姓,所以秦始皇殺的是自己人,這就是統治者對百姓的屠殺。無論儒生還是術士,都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身不披甲,手不執兵,把這些人活埋,想像一下畫面,都覺得很悽慘。

更關鍵的在於,後代撰寫書籍的是文人,文人對文人自然能有一種「共情」。縱然跨越千年,想像著那些前輩並無過錯,卻要被推入深坑,活活掩埋,他們能不義憤填膺嗎?

後代文人讀聖賢之書,為的是博得功名、報效國家,那如果他們面對的皇帝也像秦始皇一樣大開殺戒,他們怕不怕?所以,焚書坑儒要日日講,常常講,作為一個反面典型,告誡統治者引以為戒。如果你學秦始皇,你就會像秦朝那樣,很快滅亡。

故而,反覆批評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既是讀書人對統治者的一種勸諫,也是士大夫官僚對自己的一種保護。

然而,如果後世文人都能確定,秦始皇坑殺的不是儒生,就是一群江湖騙子,他們會不會就不批評秦始皇了呢?

也不會!

一來,戰國末年還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就算是煉丹術士,也是陰陽家的一種,而推崇黃老之術的也大有人在,有些還是被後代文人視為榜樣的,如漢初的張良等。

結合當時的情況看,術士不一定是騙子,他們和儒生一樣,都不是當時的主流而已(秦朝主流是法家)。所以後代儒生對這些術士依然會有共情產生,依然會堅定地為他們鳴不平。

此外,無論坑儒之事的真相如何,焚書卻是真的存在的。就是因為秦始皇焚書,讓許多儒家經典斷層,有的遺失,有的發展出截然不同的版本。

如《尚書》就在漢代分為古文、今文兩派,原因就在於秦朝將民間的《尚書》都焚毀了,碩果僅存的一部並不完整,後又有人聲稱擁有完整版,卻不被很多人認同。兩派支持者互相爭執,喋喋不休。

讀書人苦為這種事情所累,追根究底,就怪在秦始皇焚書頭上。這個大家也應該理解,畢竟,儒生就是靠著讀書吃飯的,秦始皇弄得他們讀了一輩子的書都不知道是真是假,能不恨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iX4SHUBd8y1i3sJFU0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