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在中華文化中一直是清雅的象徵。不過,在有些人手中,它卻成了腐敗工具。近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就集中曝光了幾起「以茶謀私」案例:
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委原副書記、政法委原書記刀勇,介紹、安排多名私企老闆向其親屬購買價值800萬元人民幣的普洱茶,使其親屬從中獲利200萬元;
雲南臨滄市雙江縣林業局原副局長楊明華與同學合夥做茶葉生意、開發禮品茶,並利用職務便利,將茶葉賣給縣林業局及涉林企業老闆,共計260萬元。
「閒時一杯清茶,品味自在人生」,文人雅士的「心頭好」被貪官污吏糟踐至此,令人遺憾。不過,「普洱茶」並非唯一的斂財工具。
再往前看,雲南省原副省長沈培平收受賄賂,大部分不是錢,除了1000萬元的高檔普洱,還有大量玉器。還有,江西省峽江縣原縣委書記宋銅,以支付紫砂壺款等名義收受錢款逾千萬元被稱為「壺哥」;景德鎮陶瓷學院原黨委書記、「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馮林華利用「作品」洗白受賄錢款……
這些年,中央堅持以零容忍的態度對待腐敗,「老虎」「蒼蠅」一起打,有效遏制了腐敗蔓延勢頭。但隨著反腐進入深水區,貪腐方式也在發生變化,從赤裸裸的權錢交易,逐漸轉向隱蔽性較強的手段。現在,真金白銀不敢收了,茶葉字畫成了後手;自己不敢直接伸手了,繞了很多道關係的親屬朋友又蠢蠢欲動。礦泉水瓶裝茅台、農家樂里辦豪宴等新聞亦時有耳聞。
客觀地說,在反腐高壓下,貪官們著實「低調」很多。明目張胆受賄索賄者如今難覓其跡,大搖大擺大吃大喝者也大大收斂。但這些「隱蔽性腐敗」的危害性卻絲毫不容小覷。本質上,這仍然是權力任性、是以權謀私,是對黨紀國法的藐視,是對社會運行規則的破壞。甚至,由於藏污納垢更深,偵查的阻力更大,清除和發現的難度也大大增加。
河北省委原書記周本順就曾坦白了一個細節:「我出個面幫他站個台,一起吃飯,我什麼話也沒有說,別人就知道這個人上面有人,這個事都會辦得通。」
不管以什麼形式,公開或隱蔽與否,腐敗都是現代社會之「癌」,是人民之敵、政權之敵。某種意義上說,緊盯貪污腐敗的新變種,是反腐工作推進到一定階段後的必然。就如疫苗的研發需要不斷升級以應對病毒的裂變一樣,始終堅持反腐力度,積極探索新形勢下腐敗案件的新特點、新規律,以更先進的技術、更高明的手段破除「障眼法」,才能給踩踏紅線者以痛擊,給蠢蠢欲動者以震懾,始終保持黨的肌體健康,不負人民群眾的期待。
*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長安觀察出品,首發在今日頭條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