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壹哥
引子
有朋友上周末閒聊時跟我抱怨,說疫情之後這兩個月的影院,雖然常去,但總覺得寡淡。
他的原話是:
「說娛樂也不娛樂,說走心,好像也不走心」。
我回他:
「娛樂和走心想兼得太難了,而且疫情後大家看起來都需要娛樂解壓,但實際上更需要的,或許是走心」。
而在本周,有機會提前看了一部新片後,這個 「求走心」的感慨,變得更強烈了。
不賣關子,這新片明天上:
《通往春天的列車》
看片名,有溫馨和希望的味道。
不過,電影講的,是希望之前。
那些來自生活的意外,以及由此而來的憤怒、憋屈與迷茫。
因為都是任素汐主演,也都是關於小人物的悲喜,倒是很難不讓人想起18年那部大火的《無名之輩》。
比如就會想起下面這段對話:
「你說,為啥子會有橋?」
「因為路,走到頭了。」
《無名之輩》
而《通往春天的列車》講的,正是人生這一段, 「路到頭了,但橋還沒修好」的灰色階段。
單是這一點,就足夠吸引我了。
畢竟, 我們的人生,一個接一個的灰色階段,或許才是常態啊。
這半年的心路
我想先從這半年,我自己的心態變化聊起。
看完电影後,第一個聯想到的,也正是自己在疫情以來的狀態。
怎麼說呢,作為一個以寫電影為生的人,過去這大半年,心理上的確是經歷了一段過山車式的起伏。
一開始,是 震驚。
1月20號影院關門,準備了許久的春節檔就此腰斬,所有計劃都要推倒重來,但短暫的震驚之後,根本來不及去想未來,只想著,先把當下度過去。
再後來,是 憤怒。
影院遲遲不開門,你會覺得,是電影行業被特別針對了,憑什麼呢?電影招誰惹誰了?
而多數人,包括這些寫字的,除了發聲,只能壓著火氣乾等。
再後來,是 迷茫下的改變。
每天都有新的傳聞,你能做的,唯有力所能及的改變,努力適應那個沒有院線電影的日子。
雖說一直在嘗試,但迷茫也是實打實的。
最終,則是 一切歸於平靜。
當電影重新回到我們的生活,一段灰色的日子過去,其實沒有多少興奮,更多的,反而是對過往生活的審視與總結。
那感覺就像是,經歷過糟糕後才明白:
這世界有太多你完全無法掌控的東西,你能掌控的,只有自己。
《無名之輩》
這大概,就是大時代下,一個小人物的日常寫照吧。
而這也是這部《通往春天的列車》,讓我深有感觸的原因。
電影講述的,同樣是幾個月的時間裡,一個普通人應對生活變化的心理波動;同樣是關於小人物在生活壓力之下的苦辣悲喜。
這些變化也好,壓力也罷,多數時候,其實都難說有多嚴重,以旁觀者視角看,甚至可能會覺得,不算什麼,太常見了。
是啊,電影里發生在東北小城這對年輕夫婦身上的事兒,其實真的不算什麼,但電影好就好在:
它漸漸地讓你從一個圍觀的旁觀者,成了那個感同身受的親歷者。
這或許,就是電影高於新聞的那部分魅力。
我們都是小人物
說說電影的故事吧。
黑龍江齊齊哈爾,一個典型的東北小城,經濟下行,死氣沉沉。
30齣頭的大川是機械廠的工人,一天被領導通知,自己即將被買斷工齡,合計有四萬塊錢的補償款。
誰知意外比下崗來得更快,一天晚上,大川被保安誤當做小偷抓獲,結果下崗變成了開除,四萬塊也打了水漂。
老實巴交的大川,一夜之間,慘上加慘。
我們都是小人物,誰的生活里,不會遇到點糟心事兒。
而定義小人物的,從不是他的生活里發生了什麼,而是發生之後,他做了什麼。
電影講的,就是意外發生後,大川小兩口的反應與變化。
應該說,我從大川身上,看到了中國式小人物的很多典型特質。
首先,是 小人物的妥協。
沒錯,我們都喜歡看小人物逆襲、或者小人物抗爭的勵志故事。為什麼喜歡?因為,現實中這樣的故事,太少了啊。
或許, 妥協,才是小人物最真實的底色之一。
大川被冤枉,有氣沒處撒。還要妻子帶著他來找廠長求情,人情世故的那些,大川全然不會,一切都需要妻子來幫他打點。
可妻子就算能說會道,也只能看人臉色。
廠長發話了,我也不相信是大川乾的,但現在沒有證據。
於是,廠長給支了個招兒:大川你就去廠里守著吧,你要自己能抓到小偷,補償金還能補給你。
即便這建議看起來毫無人情味,大川和妻子,也只有唯唯諾諾地接受。
生活中,我們這些小人物面對的,往往不是殘酷,而是冷漠。
沒有誰存心就要坑你,但也的確沒有誰試圖把你放在心上。
這就是小人物要面對的現實:
除了妥協,只有靠自己。
其次,是 小人物的狡黠。
說是狡黠,更準確的描述,應該是生存智慧。這方面,我們中國人或許最有發言權。
而更重要的是:
電影選擇了讓大川這樣一個笨拙又單純的小人物去呈現生存智慧,於是,他的每一次失敗,更加放大了那種小人物的無奈與辛酸。
說白了,多數大川這樣的小人物,顯然沒有什麼大智慧,有的,無非就是討碗飯吃的小聰明。
比如,大川假扮成殘疾人,去開三輪摩的。結果沒開兩天,就被人舉報。
電影的很多時候,你會覺得大川這個人物好窩囊,甚至還有點軟弱。
但越往後看,越看到更多小人物的共性。
他的窩囊,來自於他的不自信。而他的不自信,則多來自於他的出身。
這些,大家一定都感同身受。
接著,是 小人物的堅持。
妥協和辛酸,或許是小人物的底色, 但小人物,也有屬於自己的光彩。
比如某種堅持。
這堅持或許在外人看來,是不划算的,是不切實際的,甚至是愚蠢的。但堅持這個動作本身,就定義了小人物。
以我們多數人的想法,被冤枉而損失了四萬塊錢,也不至於傷筋動骨,認個倒霉,重新開始就是了。
但大川沒有,他堅持,也堅信,自己一定會抓到小偷。
有句很雞湯的話是:
生活,你總得有點堅持。
大人物的堅持,往往最後成為某個傳奇或佳話;而小人物的堅持,無非是為了自己的尊嚴和信念。
於是我們會看到, 妥協與堅持,看似矛盾地存在於這個小人物身上。
違和嗎?一點也不。
因為,這就是生活。
最後,是 小人物的善良。
在我看來,這才是小人物最重要的那個特質。
在這個戾氣十足的時代,我們每天都看到太多來自網絡世界無底線、無差別的暴力。
善良,早已成為時代的稀缺品。
尤其,很多惡的邏輯是,不能我一個人慘,大家要和我一起慘。
所以,電影最後,大川善良一面展現的那個瞬間,才是最打動我的時刻。
這裡,就不多劇透了,大家可以帶著這樣的預期,自己去看。
總之,我們這些小人物啊,每天都在為了生存而奔波著。
某種程度上,我們都是大川,我們都在試圖活下去,我們都在試圖過得更好。
一切,會好起來嗎?
講述小人物的悲喜,向來是國產電影的一大重頭。
只是,疫情之後,還沒出現這樣的作品——恰恰,這個時候,我們或許也最需要這樣的作品。
《通往春天的列車》,選取了一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偶然事件作為引子,事無巨細地展現了當下小人物的日常。
這四萬塊錢,或許多年之後回想起來,也不過是一個一笑而過的回憶,但借這個事件,我看到了 鮮活的中國小人物眾生相。
除了大川,電影也用寥寥數筆,勾勒出一眾小人物群像。
即將臨盆的妻子,因為生活的困窘,常常給丈夫臉色看,但在父母和外人面前,她又是最挺大川的那一個。
兩口子,有什麼問題關起門來解決。出了門,就要一致對外。
義氣滿滿的髮小,不管你現在混得如何,只要一句話,永遠站在你背後支持到底。
生活中,誰又沒有幾個這樣的好兄弟、鐵哥們兒。
保守挑剔的岳父,和不靠譜的妻弟,代表了中國式家庭的煩惱與羈絆。
假仁假義的廠長秘書,賊喊捉賊的保安,不乏人性的小偷,包括一言不合就開打的路人,則最大程度呈現了小人物的複雜。
這些小人物組合在一起:
既是經濟下行的現實東北,更是某個角度的當下中國。
每一個為生存奔波的小人物,當然都心存希望。
就像這片名,誰都希望自己坐上的,是一輛通往春天的列車。
電影最後留下的,有期冀,也有苦笑。
我想這就是生活本來的樣子:
有苦有甜,有悲有喜,以及,有點念想,有個盼頭。
結語
明天,電影正式公映。
也是在明晚, 【壹條觀影團】也會和上海的朋友一起觀看這部新片。
除了小人物的悲喜,我得說,又一次看到任素汐,也是吸引我看它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這幾年,她出演了一個又一個小人物。
有命苦的 (《驢得水》),有性格不那麼討喜的 (《銀河補習班》),有渺小又偉大的 (《我和我的祖國》),有透著滿滿人生智慧的 (《無名之輩》),有閃著女性光輝的 (《半個喜劇》)。
這一次,還是小人物。
舉手投足,都是生活。
回到開頭。
娛樂和走心,你會選哪個?
既然娛樂的不盡如人意,不妨,就來走心一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