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強調的是,決策層「明顯提升了對短期經濟增長壓力的『承受度』」,而將主要精力和資源集中到「改革轉型、產業升級、科技創新」之上——
科創板「快速推出」,搭建了市場化的篩選、培育高科技企業的平台;
從網絡強國到大數據,從媒體融合到區塊鏈,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瞄準技術變革前沿,則為「選誰上」這個平台,提供了戰略指引;
持續高增長的國家科研投入,以及企業研發投入與成果商業化,則成為銜接上述平台與戰略的「市場實體」;
而隨著國民財富過度集中在房地產這一狀態的「解構」,若中國居民的財富出現如同歐美經濟體那樣的「向股市,尤其是向高科技產業股票」集聚的態勢;
那麼,我們曾經一度失去的「新經濟產業紅利流失海外」的損失,或許能夠藉助未來新一輪「新興產業紅利的財富『內化』」,讓「先知先覺」的國人,得以分享未來這一波財富紅利,而有所「彌補」!
從這層意義上說,決策層當前對短期經濟增長放緩的「容忍」(當然也是付出一定代價的),就是在集中精力打造這一「提升國家產業水平、增加實體經濟利潤率,進而增加國民財富」的「溫室效應」。
就看你能否及時在這塊溫室當中占有一席之地了……
與決策層無懼短期增長壓力、堅持「改革轉型」相配套的,就是科創板加速IPO
就在國內外的「有心人」對三季度經濟數據「憂心忡忡」之際,決策層不僅沒有如某些分析所「希望」的那樣,急於推出新的「刺激性穩增長政策」(發改委倒是明確專項債指標等已經提前下達,今明兩年會有3000-4000億的基建項目「儘早」安排;而部分地方則在「一城一策」的政策框架內,以「人才政策」的名義事實上「鬆動」了當地的樓市限購政策),而是在「全年就業目標基本實現,各項經濟指標十拿九穩」的形勢下,明顯加快了「改革轉型、開放創新」的系列推動「產業升級」的步伐!
從此前的深圳先行示範、上海自貿區擴圍,完全放開外資對A股的額度限制,舉辦跨國公司會議、明確擴大開放、改善營商環境,到近期高層領導密集或電賀、或出席人工智慧、網際網路等高新產業大會;
決策層近期的政策側重點就在哪,一目了然。
以此觀之,即使年內(更可能是明年初)決策層有意「動一下手指」,給即期的經濟增長「更多的動力」,也是首先考慮「不以阻礙、傷害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為前提的,而是堅持「以更多的改革創新、簡政放權、改善營商環境」等「無形之手」,激發、釋放實體經濟內在的活力,而儘可能少的動用「有形之手」,以免為了短期經濟增長目標,反倒進一步壓抑了市場活力,擠壓了企業發展空間,無助於改革的長期目標與價值。
從制度供給到資金投入「兩手硬」
而與決策層這種無懼短期增長的壓力而堅持「改革轉型」的政策基調相配套的,就是科創板近期明顯的加速IPO。
如果說加速「科創板IPO」是對「存量創新成果」的「加速篩選與市場審核」,那麼,此次高層集體學習區塊鏈(當然也還包括此前的網絡強國、人工智慧、大數據的集體學習),就是在加速培育「增量的新興產業鏈」,為未來創造新一批「BATJ,小米、華為」!
同時,也是在為留住未來新一輪的財富盛宴,提供製度供給,不再重蹈上一波新興產業「財富出走」的覆轍!
除了上述的「制度供給」,國家在「真金白銀」方面,對科研的投入,近年來也是持續大幅增長——
10月16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強調聚焦鼓勵創業創新,研究對製造業重點行業加大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增強發展內生動力和後勁。
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國家財政科學技術支出9,518.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加增長13.5%,創下2013年以來歷史新高;
其中中央財政科學技術支出3,738.5億元人民幣,增長9.3%,創近6年來新高,占財政科學技術支出的比重為39.3%;
地方財政科學技術支出5,779.7億元人民幣,增長16.5%,占比為60.7%。
即使是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國家財政收入趨緊的形勢下,中國科技經費投入仍保持了良好增長態勢,研發經費增速保持世界領先,不僅高於美國、日本、德國等已開發國家,亦領先於全球其他新興經濟體。
自2013年研發經費總量超過日本以來,中國的研發經費投入一直穩居世界第二。2018年,中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超過2017年歐盟15國平均水平(2.13%),相當於2017年經合組織35個成員國中的第12位,接近經合組織平均水平(2.37%)。
尤其值得強調的是,在過去的一年中,中國基礎研究經費為1,090.4億元人民幣,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占研發經費比重為5.5%,與上年持平。
三大主體均實現較快增長,高等學校、政府屬研究機構和企業的基礎研究經費分別為589.9億元人民幣、423.1億元人民幣和33.5億元人民幣,同比分別增長11.1%、10.1%和15.7%。其中,高等學校對全社會基礎研究經費增長的貢獻為51.1%,是基礎研究投入的主體。
中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2018年中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為2.19%,已連續5年超過2%,並再創歷史新高。
科研成果商業化進程明顯加快
而這種科研投入的持續高增長,也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成果——
有研究報告分析顯示,中國在25個研究前沿表現卓越,研究前沿總體表現上僅次美國。在化學與材料科學領域,數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領域得分更是世界排名第一,表現最為活躍。
中國表現卓越的25個研究前沿主要分布在農業、植物學和動物學領域,生態與環境科學領域,地球科學領域,臨床醫學領域,生物科學領域,化學與材料科學領域,物理學領域,數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領域8個領域。其中,化學與材料科學領域和數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領域分別占8個和6個。
最新的成功項目有——
10月20日,第六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發布《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報告2019》。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網絡信息技術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新一代百億億次超級計算機的原型機型研製完成。
同時,加快人工智慧、量子計算、神經網絡晶片等前沿技術發展,在高性能計算、軟體技術、集成電路技術、雲計算、大數據等多個領域實現突破。
網絡信息領域前沿技術和非對稱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取得重要進展,人工智慧晶片已達7納米工藝製程,智能硬體計算平台層出不窮,量子密鑰分發協議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邊緣計算逐步實現技術落地和生態構建,虛擬現實獲得與傳統行業加速融合發展的新機遇。
而就在上述科研成果層出不窮的同時,憑藉國內市場的繁榮,市場體系的逐漸完善,科研成果商業化的進程也大幅加快——
2018年,中國雲計算規模達963億元,比2017年增長39.2%,大數據產業規模為5405億元,比2017年增長15%。
10月21日,胡潤發布首份《2019胡潤全球獨角獸榜》,中國獨角獸企業家數首次超過美國,以206比203領先,中美兩國擁有世界80%以上獨角獸公司。
據了解,胡潤研究院發現全球有494家獨角獸企業,分布在24個國家的118個城市。它們平均成立於7年前,平均估值239億元人民幣,總估值11.8萬億元。
在這份榜單上,螞蟻金服成為全球估值最高的獨角獸。
而在不久前,10月2日,業內權威機構國際事務處理性能委員會(TPC)在官網披露了最新的TPC-C 資料庫基準性能測試結果,螞蟻金服自主研發的分布式關係數據庫OceanBase,打破美國公司甲骨文(Oracle)保持了9年的世界紀錄,成為首個登頂該榜單的中國公司。
分享「新一輪科技紅利」,首先從「房地產財富綁定利益鏈條」的解構開始
從上述分析看,中國居民分享新一輪「高科技紅利」的制度供給與市場環境,正在逐步形成,但也只有「先知先覺」者能夠「分享」其中的成果,而第一步,就是要從已經「僵持狀態」的「房地產財富綁定利益鏈條」當中「解脫」出來——
目前,中國人均財富僅為美國的5%,但國人持有的房產市值卻是美國的兩倍多,但中國的科技股市值僅為美國的五分之一,這其中的「落差」,潛藏著巨大的「風險機遇」!
一旦「占據國民財富近8成」的房地產類資金,轉移到在當前國民財富當中占比極底的「高科技類資產」當中,從中長期看,對科技股的估值提升,具有「顛覆性」的意義!
總的來看,中國私人財富過多的集中在房產領域,是不爭的事實。這從股市行業市值的結構也可窺端倪。數據顯示,A股市值最高的行業是與房地產息息相關的銀行業,市值逼近10萬億元。而美國則是信息技術行業市值第一,超過10萬億美元。
證券時報粗略統計了在A股、港股、美股上市的中國信息技術行業股票(美股數據截止北京時間10月18日),合計共有800多隻股票,最新總市值超過12萬億元。而美股上市的美國信息技術行業股票,合計共有574家公司,總市值為60.48萬億元。
也就是說,中國信息技術行業股總市值只有美國的五分之一左右。從人均水平來看,中國人均信息技術股票市值相比美國,差距更大,為二十分之一左右。
換言之,如果中國居民的國民財富開始「解構房地產利益鏈條」,轉而逐漸提升最高科技資產的配置,則「先知先覺」者將率先分享「新一輪」的財富紅利!
總結
再次強調,科創板、註冊制等資本市場的市場化改革,為投資人分享「新一輪高科技紅利」提供「制度供給」;持續增長的國家、院校、企業的研發投入,則為分享這一輪紅利投入了真金白銀;逐漸成熟的市場體系、完整的工業結構,尤其是決策層近期加速改善的「營商環境」,為這些研發成果的「落地」、紅利的兌現,提供了市場基礎;
整體來看,那些能夠把配置在樓市、其他傳統行業品種的資金,儘早轉移到「有市場、有業績」的科創板、或其他高科技類股票的「先知先覺」者,將率先分享未來新一輪「高科技紅利」(當然,高收益也意味著高風險,既考驗你的膽略,也有一點運氣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