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媽媽的成長是被動的,孩子成長了才不得不讓自己有所改變;也有很多媽媽是拒絕成長的,總認為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向沒有問題,出了問題都是孩子的錯。這兩種媽媽在育兒過程中都會遇到問題,也都不能順利解決問題。只有主動成長,主動去調整自己的教育理念、方式與方法,順應孩子的成長特點去開展教育,才更適合孩子。
在說兩三歲孩子前,先來看看兩歲前及四五歲的孩子都有哪些表現。
兩歲以前的孩子,更專注於吃喝拉撒睡,需要攝取足夠多的營養來保證自己身體的成長,也需要通過不斷地活動四肢來適應世界,並探索自身與世界之間的聯繫。這時候的孩子幾乎是完全依賴於媽媽的,需要媽媽給予足夠的關懷與照顧。而對於媽媽來說,這個階段也是非常勞累的,很多時候還需要晝夜不停地應對孩子的哭鬧。
當孩子四五歲的時候,其活動範圍擴大了,接觸的範圍也擴大了,很多孩子已經上了一段時間的幼兒園,不管是生理上的調節,還是心理上的調適,較之前也都有了很大進步。這時候的孩子可以明確表達更多的事,自己也能做很多事。幼兒園的集體生活,讓媽媽有了短暫的喘息,相對越來越規律的作息,也會讓媽媽有一種生活逐漸步入正軌的感覺。
但唯獨在兩三歲的時候,與兩歲前相比,孩子可以表達自我,想要追求獨立,但也依舊依賴媽媽;然而與四五歲的孩子相比,又做不到那麼自信地自己去做更多的事情,在很多方面的表達也還遠沒有那麼熟練自如。
兩三歲的孩子,處在一個很微妙的時期,經歷著人生第一個叛逆期,想要做更多的事情,卻又不能完全鬆開媽媽的手,想要表達更多的內容,可實際上他的很多話充滿了不切實際的「自我膨脹」。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也真是一天一個變化,如果你不注意,如果你只顧著去找他到底做錯了多少事情,那麼你將錯過很多有趣的時光,也將錯過孩子每天都可能出現的細微改變。
他對周遭世界的好奇心越來越強,想要觸摸,想要探索,所以他的問題也就隨之增多。「這是什麼」「這個為什麼」「這個怎麼了」……他會不斷地問這樣的問題,並且還會根據經歷來發表自己的感想,只不過他的感想很簡單,「我喜歡」「我不喜歡」「真好看」「不好看」等內容,會經常在我們耳邊迴響。
但是有的媽媽對孩子的這個狀態會覺得比較吵鬧,不願意讓他多問,也不願意多給他解釋,對於他「喋喋不休」的樣子,有的媽媽會覺得不能忍受。她們更希望孩子安靜地遵循自己的意願,「讓他幹什麼就幹什麼多好,哪兒那麼多話,還總是要折騰點什麼出來,簡直讓人煩躁」。
你會發現這時候的孩子對很多事物都要一探究竟,只要是他不能清楚了解的,都想去摸一摸。
家裡來了快遞,媽媽沒來得及拆封,快遞盒子被放在桌子上。
孩子便開始了「探索」,問道:「那是什麼?」
媽媽說是快遞,他又問:「媽媽你買什麼了?是給我的嗎?」媽媽說不是,可孩子並沒打住,接著問:「那是什麼?是給你自己買的嗎?」
媽媽感覺有些亂了,簡單回應:「對,媽媽的東西。」
但孩子明顯不罷休,又問了一遍:「媽媽你買什麼了?」
媽媽煩躁了,本來就忙碌,哪有心情理會,便吼了一句:「你別管!」
媽媽繼續忙去了,孩子果然沒了聲音。但等再出來,就看見孩子正趴在桌子上,用小手摳著快遞紙盒子,盒子不算太大,他還會拿起來搖晃搖晃。看見媽媽過來,他居然又問了:「媽媽,這裡面到底是什麼?
媽媽沒忍住,吼道:「誰讓你動了?你是怎麼上來的?爬凳子、上桌子,摔著你怎麼辦?」
孩子沒辦法,默默地又爬了下去。媽媽一看,乾脆拆掉快遞好了。可媽媽拆的過程中,孩子又貼過來了,他非常想第一眼看見盒子裡的東西,媽媽不得不一次次地推開他擋住視線的腦袋。
直到確定快遞盒子裡的東西真的與自己無關,孩子才走開了。但很快,媽媽又聽到了他不停詢問的聲音,以及他來回跑的腳步聲。
這就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常態,他對那些未知事物的探索,他想要了解越來越多的東西,他腦袋裡的問題都是即時的,需要當下就得到答案,但同時他又迫切希望自己能夠摸到更多,看到更多。
從這個小事例看得出來,媽媽需要極大的耐心,也需要對孩子的理解,倘若做不到這些,肯定會對這種情況產生煩躁感。
這意味著我們在分析、思考很多事情時,需要考慮到孩子的情感,特別是他哭鬧時的情緒。兩三歲的孩子會經歷一個很愛哭的階段,一不如意就會哭,而那個讓他哭的原因在我們看來可能真的沒什麼,但對於他來說卻是大事。比如對秩序的要求、對完美的渴求,都可能會引發他的哭鬧。這也需要我們能意識到孩子這時的心理與情感,從而做出迅速調整,而不是一看見他哭鬧就先自己煩躁,並試圖以吼叫去阻止。
兩三歲的孩子還有很多特點,而且每個孩子也都會有獨屬於自己的表現。如果你不了解這個時期孩子的特點,那麼你對他的拒絕以及厭煩的態度,都會讓他的心理受到傷害。再加上有叛逆期的存在,他也會學著你的樣子來否定你的態度,你們彼此否定,你發怒的吼叫與孩子不滿的哭泣交織在一起,生活也會變得一團亂。
所以,要不斷地觀察孩子,隨著他的成長,注意到他的變化,注意到他與之前不同的年齡特點,給予他包容理解,允許他按照自己的年齡特點去成長,不僅是允許他去感受自己的變化,也要感受他的變化。只有這樣,才會發現孩子身上獨特的細節,並從這些細節中體會到養育的樂趣。
當孩子兩三歲時,很多媽媽會有一種「拴不住」孩子的感覺。這時期的孩子開始想要接觸到更多其他的孩子,想要參與到孩子們的活動中去,也就是說他開始有了社會活動的需求。
社會活動意味著孩子就要去接近各種各樣的人,所以,媽媽的內心就「翻騰」起來了:
可能孩子還沒有開始他的「社會體驗」,媽媽就已經在內心預演了很多可能出現的情形,擔憂加上自己的個人感受,會導致很多媽媽對孩子的社會活動指手畫腳。
比如,生活中會經常見到這樣的場景:
孩子看見幾個小朋友在一起,也想湊過去,可還沒去呢,媽媽就說話了,「都是大孩子,你去幹什麼」,或者是「都是男(女)孩子,咱們換個地方玩」,又或者是「這個活動不好玩,我們不玩這個」,還有的則是「這個活動不適合你,你太小(大)了」……結果不管是交友還是活動參與,孩子一下子都被限制住了。
好不容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湊在一起了,或者好不容易孩子能加入一個活動中去了,媽媽又擔心上了:
等到遊戲結束了,媽媽依然「關心備至」,會繼續追上來:
上面這些情景,看上去是挺熱鬧的一個系列場景,不是嗎?但這樣下來,你覺得累嗎?一定很累吧!沒錯,你累,可孩子覺得更累!
孩子之間的社交需求,源於他們對世界的認知、對他人的好奇等一系列成長心理。孩子眼中的孩子之間的遊戲,遠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複雜;孩子們彼此之間的所謂的矛盾,也遠沒有我們所擔憂的那麼緊張。
孩子所參與的各種活動,其實是他對這種群體性交往及群體性參與的體驗,他的重點不是要在活動中學什麼,他是去感受那個活動的氛圍,他享受的是與這麼多同齡或不同齡的人在一起時的那種快樂的心情。他可能會在活動中有收穫,也可能就只是去玩了,只要我們不那麼緊張並強迫他必須在活動中收穫什麼,他就能自己去感受,這種感受將會幫助他以後主動尋找更適合自己的活動。
實際上,你的那些擔憂,全是源自於對孩子的社會活動的不了解,你不知道他想要怎麼做,也不知道他做了什麼,更不知道他為什麼這麼做,再加上他是要離開你的身邊投入到一個新的小集體中去,他口中所談論的事情將會變成其他你不知道的內容……這些全新的體驗會讓一些媽媽感到恐慌。
也正是這種不了解,才造成了對孩子的誤解。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就只想著通過「糾正」一些自認為是不好的事情,來確認孩子依舊在你的掌控之中。你想要用自己的社會經驗來影響他,更想要操控他的社會活動,這些心理都將成為吼叫的重要源頭。
其實孩子根本沒有我們想的那麼複雜,他就是想要接觸更多的人,而他也需要接觸更多的人,他所參與的種種活動,對他的各方面都是一個鍛鍊,這些活動到底合不合適,也只取決於孩子自己的感覺,與我們的判斷聯繫並不那麼緊密。畢竟,好不好玩、有沒有用,只有孩子自己知道。
反倒是你如果幹預得太多,孩子每次想要融入集體時都會被你打斷,他不得不聽從於你,沒辦法和小朋友們放鬆地玩,他漸漸地也會覺得厭煩,而且他還會養成依賴的習慣,一遇到事情就來求助於你,完全沒辦法專心致志投入到各種活動之中,到那時你可能又該覺得他這黏纏的樣子很煩了。
所以,倒不如放輕鬆一些,在孩子活動之前,提醒他注意安全,注意禮貌,注意跟小夥伴友好相處。當他和夥伴們融入到一起之後,只需要看著就好,遇到那些重大的安全問題或者涉及原則的問題時,可及時介入,但其他大部分時候,最好能放手。
尤其是在孩子結束一次活動後,不要去評論好不好,不管是朋友間的相處還是活動本身的性質,都不要過多評論。可以聽孩子講述他的經歷,和他分享他的快樂,傾聽他的煩惱,給他一些小建議,但不要干涉太多。也不要因為他某些不算好的表現就訓斥他,他總是要經歷過後才能有所感受的,允許他成長,他才能真的成長。
孩子的成長是讓很多媽媽感到很揪心的一件事。有的媽媽覺得孩子長得太慢,便總想要進行一些超前教育,希望孩子能有更好的表現,即所謂的「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有的媽媽則想法相反,覺得孩子長得太快,便總是放任孩子,總用「他還小」來當成理由,拒絕讓孩子成長。
結果,有的孩子因為揠苗助長,能力被過度開發,過早地透支了自己,少時才華橫溢,稍長便「泯然眾人矣」,淪為新時代的「方仲永」;而有的孩子卻因為「壓苗阻長」,能力被白白浪費掉了,不被開發,便慢慢懈怠荒廢,這樣的孩子變得什麼都不會做,除了依賴父母生存,獨立都成問題,更不用提自我奮鬥與生存。
那麼,你是哪一種媽媽呢?
揠苗助長的媽媽,會顯得相當急切,凡是與孩子有關的事情,都很著急,生怕自己的孩子被落下,也生怕自己的孩子被別人超越。於是,若是孩子有潛力,會迫不及待地把這些潛力激發出來,哪怕那潛力還只是個苗頭,並不「成熟」,也並不在乎,只要孩子能力可以被開發出來就好;若是孩子沒有潛力,媽媽更是採取逼迫形式,恨不能一下子給孩子安上這個潛能的開關。
這樣的媽媽吼叫會更為頻繁,孩子稍有表現不好,就會被吼叫訓斥。這樣的教育環境下,孩子也會變得很緊張,生怕哪裡做錯。而且,這樣的孩子也比較喜怒形於色,會經常迫不及待地讓媽媽看到自己的變化,做得好了獲得表揚就沾沾自喜,一旦做不好會非常難過與害怕,久而久之,這樣的孩子還會變得敏感脆弱。
「壓苗阻長」的媽媽,就表現得完全相反了,她不是不愛孩子,而是太愛孩子了,似乎怎麼表現都不能完美體現她對孩子的愛,她事必躬親,恨不能什麼都給孩子做好,看到孩子安心享受,她會比孩子感覺還舒服。她的口頭禪就是「他還小呢」,在她眼中,孩子永遠長不大,也不需要長大。
這樣的媽媽還會有一種奇怪的認知,她們認為,「等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會了」。所以她們會放任孩子,給孩子所謂的「自由」,看到孩子主動學習、主動嘗試的時候,反而會阻擋一下,說:「你還小呢,費這個勁幹什麼?有媽媽在,你不用操心,等你長大了自然就會了。」
這樣的媽媽的吼叫,往往都會爆發於一個奇怪的時間點,那就是那些她認為「孩子自然應該會了」的時間點。
比如,3歲的孩子應該可以自己穿衣服了,但媽媽一直都沒有給孩子這個機會讓他自己穿。可到了這個時間點,媽媽卻任性地讓孩子自己去穿。孩子一旦穿不上,媽媽立刻就憤怒了,覺得孩子怎麼能不會自己穿衣服呢?都長大了怎麼可以不會呢?
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其實也是很痛苦的,他一方面能夠享受到媽媽無微不至的關愛,而另一方面卻可能會在某些時候就遭遇莫名其妙的一句吼叫,「你怎麼還不會!」他也同樣是矛盾而敏感的。
其實不管是揠苗助長還是「壓苗阻長」,都體現出了媽媽的「任性」。當你忽略了孩子本身自然的成長時,你眼中所謂的教育培養,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就都只是你自己的意願罷了。而所有不以孩子自然成長規律為原則的教育培養,對孩子都是一種傷害:要麼他的能力被過度使用,要麼他的能力被埋沒。
孩子實際上對你的這些意願是一種很矛盾的心態:一方面,他希望能做到最好,按照你說的去表現,得到你的誇獎;但另一方面,他感覺不愉快,被揠苗助長的孩子會覺得疲勞不堪,被「壓苗阻長」的孩子則感覺什麼都提不起精神來,總也不能自由地去體會成長的快樂。
所以,我們也應該給自己的神經鬆鬆綁了,不要那麼緊張。孩子的成長只要遵循自然規律,你只要能在他需要的時候給予他滿足,在他想要獨處的時候放手,對他的困惑給出建議,對他的求助給予適當的幫助,他就能夠長得很好了。
作為媽媽,也不能只停留在過去對教育的認知上。不同時代的孩子有著不同的成長需求,不同的孩子也有獨屬於自己的成長需求。你只有不斷地關注自己孩子的成長規律,在恰當的時候做出正確的選擇與決定,並不過多干涉孩子的行為,才可能看到孩子正常、自由且快樂地成長。
書名:《好媽媽不吼不叫應對孩子叛逆期》
作者:魯鵬程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編輯/冰爾 文/魯鵬程
《母子健康》雜誌創刊於1992年,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管,中日友好醫院主辦。透過嚴謹而感性的編輯團隊,專業並權威的專家顧問,以健康第一的理念,為中國女性提供專業的婦產、兒科等方面的指導及保健,提供全方位的育兒健康新知,關注身心協調發展,將醫學常識融入實際生活,與父母一起共創和諧成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