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州的北門街頭走一走,感受菜市場朝陽蓬勃的煙火

2020-04-17     草草啖鹽說蜜


我搬到泉州的北部生活已經有將近20年了,但從未到過北門菜市場。說來人都是念舊的,從小生活在龍宮地界,工作在南門,所以最常逛的農貿市場便是龍宮菜市場、東菜與南菜了。

有時候工作一繁忙,逛菜市場的閒情便沒了,想吃什麼就到超市去買,再懶一點的話,直接盒馬生鮮。不逛菜市場,生活便沒了很多意趣,尤其是對一名喜歡美食創作的作者來說,本地的菜市場方有想尋找的本土滋味,本土的食材、本土的習俗、本土的語言、本土的人文,都融合在小小的菜市場裡。


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像昨夜一般早睡了,今日早起,神清氣爽,喝一杯鐵觀音後,背起背包,就來到了北門街。

出家門不遠,便是朝天門,朝天門既北門,清乾隆《泉州府志·古蹟》稱:「朝天門系南唐保大中年間,留從效擴城後方予北門名號。」


從朝天門往南走,有許許多多牌坊、廟堂古蹟,一條街安靜祥和,現在是早上的7點30分,如果是在往日,此時的街道應該是熱鬧萬分。上班的車鈴聲,上學孩子們的吵鬧聲,而晨練後的大媽們正走在回家的路上,相談甚歡,店鋪人來人往,街道車水馬龍。


疫情讓人們回歸內斂。

北門菜市場就在北門街的中段,雖然街道靜謐,可菜市場還是很有煙火氣息。


這顆大榕樹旁邊的房屋,原本不屬於菜市場,卻也因地制宜,做起了各種民生小生意,門面位置很顯眼,生意當然火爆。


圍繞著菜市場的大門,是各色的小攤販,而大門一如所有的泉州農貿市場,有台階。


拾級而上,兩旁是賣乾貨的,還有熟食,雞卷、芋丸糕和菜包,都是泉州特色,我曾經寫過《閩南芋丸糕,花樣變著吃》、《泉州的菜包,非包非團,半粿半糍,滋味獨特》,喜歡泉州美食的可翻閱。


北門菜市場規模比較小,一眼就能瞭然,這是菜攤、那是肉攤、海鮮攤,基本不用看標誌,而肉類區就在一進門的最顯眼地方,生意並沒有菜市場外面的好。


旁邊賣菜的大媽倒是悠閒,有給萵苣削皮的,有剝蔥的,還有邊吃早餐邊閒聊的,當真都從容淡定,生意看來也不是一時半會的,能不能賺錢那得靠耐心和堅持。


賣金紙的大媽也擠進了菜市場,她兼賣一些居家服、袖套等,我家婆婆最是喜歡在菜市場買這種衣服,每次買回來就像撿到寶似的,說大商場要多少多少錢,而在這是又便宜又好穿,我從來不反駁她,隨她老人家喜歡。


與肉類區的生意稀稀拉拉成反比的是海鮮區,海鮮種類齊全,煙火味十足。


先來看這一長排都有什麼魚,竹籠里的是蒸好的巴浪魚,旁邊泡沫箱裡碼得整整齊齊的是黃瓜魚,而面前這一溜,黃翅、竹鯃、牛尾魚、龍利魚、紅杉魚、肉鯧等等。


圖中這不是魷魚,也不是墨魚,知道是什麼嗎?賣個關子,下回專門做一道這菜,敬請期待哦。


而這是紅郭魚,最近特別多,深海魚。泉州人所謂的郭魚,就是石斑啦。


這位姐姐很警戒,看到我,馬上整理好口罩,並提醒旁邊的姐姐也要戴好口罩,她是把我這拍照的當成了市場管理人員了。


而這大姐正忙著生意,一轉身看到我,急忙解釋:馬上戴好哦。我偷笑,權且就當自己是檢查人員,說:疫情還沒過去,一定要戴好口罩,對人對己都好。


大姐的攤上有牛尾魚,此魚長得就像一條長長的牛尾,燉湯,湯頭奶白,甚是好喝。


這是鯊魚肉,被蟳蜅阿姨剝得乾乾淨淨,瞧這肉色,非常新鮮,抓上地瓜粉,做成羹湯非常美味。


斗鯧,中華鯧,不是所有的鯧魚都可以稱為中華鯧的,唯有斗鯧,才是鯧魚中的王者,才能號稱「中華」。別看這尾斗鯧有點脫鱗,斗鯧就這樣,今天的斗鯧超級鮮,這個頭,一斤80元,貴與不貴?


而春季吃螃蟹,青蟹、梭子蟹都不是當季的美味,最應景的就屬石蟹,飽滿緊實,鮮甜肉嫩。今天,小隻的一斤25元,大一點的40元。


蟳蜅阿姨不但頭飾漂亮,服飾是不是也很美?生意更是紅紅火火。


石蟹、青蟹、八爪魚、魷魚、青娥、海蠣、海蜇等等,看這大鮑魚,該是幾頭的?一斤45元,是不是便宜?


滿滿當當當買了一大堆的海鮮,泉州人廚房裡的煙火都被海鮮給占據了。

走出菜市場,已經早上8點時分,北門街依然安靜美麗。


往日喧囂的北門土地公,門口一張告示,表明疫情還未過去,廟堂依然禁閉。


中山公園,也靜靜地等待疫情的過去。


威遠樓,沒有書畫展,可任誰都知道,它有很深的文化底蘊。


來到鐘樓,時鐘已經指向8點5分,我已然遲到。


走過鐘樓,已經出了北門街,我帶著一大堆菜奔向單位……

「草草啖鹽說蜜」,談三餐美食,講四方風情,看似草草,卻是人間百味。

喜歡請點贊鼓勵,覺得有價值就轉發、收藏。

而無論喜歡與否都在評論區說兩句,我會更努力。

原創不易,拒絕不良自媒體盜文盜圖,違者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LsXlHEBrZ4kL1Vi-yy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