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在人流如織的廣州CBD,一場屬於藝術愛好者的狂歡盛宴悄然拉開了它的帷幕。這是廣東博物館2020年的首場重量級大展——從倫勃朗到莫奈:歐洲繪畫五百年畫展。
乍一看這名字還真敢起,廣東省的一個展就想展示歐洲繪畫五百年的發展歷程?但看看這次借展的畫家名單:倫勃朗、提香、魯本斯、雷諾瓦、透納、高更、莫奈……
好吧我承認,這可真是頂級豪華陣容,2020開年第一大手筆。
展出作品 《君士坦丁大帝勝利進入羅馬》(Triumphant Entry of Constantine into Rome) 魯本斯 木板油
畫展標題以倫勃朗(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為歐洲繪畫五百年的一個起點。
倫勃朗,何許人也?他是17世紀荷蘭黃金時代最著名的畫家,世界三大名畫之一《夜巡》的作者。他的畫中獨具特色的「倫勃朗光」,至今仍是很多肖像攝影師的創作指南。
他的一生大起大落到令人唏噓。
「倫勃朗光」
年少成名,才二十幾歲前來重金求畫的人就排起長隊;憑才華迎娶貴族少女,在鼎盛時期的荷蘭首都購下豪宅,衣食無憂醉心藝術創作,過的簡直是無數人夢寐以求的神仙生活。
同樣是他,而立之年喪妻。因為不肯迎合市場,後來被公認為世界級名畫的《夜巡》竟被甲方告上法庭拒付畫款;沉迷收藏買買買到債台高築,又因為與自家保姆廝混的事情搞得滿城皆知,老客戶見了他都繞路走。
倫勃朗 《夜巡》(The Nightwatch)
他一生作下七十多幅自畫像,從初入畫壇到老得快拿不動筆,全都記錄在這些畫像中。看倫勃朗的自畫像系列,就像翻閱21世紀某個名人一生的微博——只是這些藝術作品更不加掩飾,更真實。
這次廣東博物館借來的,是倫勃朗一生中最早的一幅自畫像。其特殊意義不言而喻:以倫勃朗藝術生涯的起步,為歐洲繪畫五百年的開端。
展出作品 《自畫像》(Self-Portrait) 倫勃朗木板油彩 1629年
這是少年時代的倫勃朗,二十三歲。名聲初起的他離開故鄉萊頓,受邀到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創作,帶著一絲少年對未知世界的不安窺探,眼中又滿懷希望。
獨具特色的「倫勃朗光」在這幅最早的自畫像中已展露無遺:一束強烈的光打在他的右半邊臉頰上,明暗交織層次分明。筆觸細節上仍處於探索階段,卻更凸顯出畫作中光暗具有的極強表現力。
倫勃朗青年時期與晚年時的自畫像
看過這幅畫,再看倫勃朗五年後新婚時自信滿滿的自畫像,再到他晚年憔悴面容的自畫像。這些畫作中透過筆觸和光影表現出來的充沛真實情感,技巧與形式之美滿溢其中,定了心神細看,真的叫人感嘆唏噓不已。
每一幅畫,都有自己背後的故事。
每一個展覽也都像一件重新組合的「作品」,有它自己想表達的主題。從倫勃朗到莫奈,是歐洲繪畫由寫實到印象派的流變過程。廣博借來多達60幅14-19世紀的各歐洲名畫家之作,為的是呈現一條繪畫的演變大河。
16-17世紀畫家魯本斯(Sir Peter Paul Rubens)作品
我們看展也猶如解讀一件作品,順著策展人的規劃路線一路看下去,既鑑賞個體,也可將其串聯起來思索整體的意義。
從倫勃朗到魯本斯,我們可以看到16世紀前後的畫家是如何在文藝復興之後,徘徊著又最終徹底掙脫宗教畫的束縛,開創出一個肖像畫的新紀元;從《月亮與六便士》的原型人物「渣男」高更與印象派代表莫奈,我們又能看到後來者是如何走出畫室,面對大自然展開暢想與創作的。
19-20世紀畫家莫奈(Oscar-Claude Monet)畫作
陳丹青在《局部》第一季中講《千里江山圖》的時候,一邊感嘆著少年王希孟驚人的創造力和藝術表現力,一邊不忘叮囑視頻的觀者「有心的朋友,可以坐地鐵到故宮去看」。藝術圈的朋友笑道,這真是一句懇切又老實的話——他連地鐵都提到了,生怕你不去。
在擁有諸多博物館的現代社會,看展是一件古代帝王都求之而不得的現代人高級福利。然而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又似乎把太多東西交給了搜尋引擎。殊不知得來越是容易,真實的感受與銘記就越是困難。
「透過螢幕觀看,你永遠不能知道真實的她有多動人」
這次,有很多如我們的王羲之級別的世界級畫家作品真跡,在各方的合力協作之下遠渡重洋來到了中國。
有心的朋友,真的可以坐地鐵到廣東博物館去看看。
參考文獻:
《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書/傅雷
《請在博物館裡富養孩子》文/老貨圈
《荷蘭黃金時代最厲害的畫家又怎樣,還不是還不起房貸》
內容為『手望Sowarm』出品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