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明明擁有模特的天使顏值,卻扛著攝像機去記錄地獄般的戰場

2020-01-07   手望Sowarm



當人們提起李·米勒(Lee Miller)這位顏值極高的美國女攝影師,大概第一個反應是:媽媽,我看見天使了。

「我看上去像個天使,但我是個惡魔。」

米勒這樣評價自己。

李·米勒的天使面孔

從米勒骨子裡散發的氣質中不難感覺到,她出生在一個中產階級的富裕家庭。她的父親既是個機械工程師,也是個狂熱的業餘攝影師。很小的時候,父親給她介紹了攝影工藝,並用柯達布朗尼相機教會了她基礎的攝影知識,米勒也從小就是父親的模特。

米勒擁有天生麗質,從小就被家人寵愛。但好看容貌是把雙刃劍,在她才7歲的時候,卻被家人朋友帶來的客人侵犯了——惡魔讓米勒的青春受到了傷害,純潔的天使也似乎沾染了惡魔的氣息。從那以後,米勒的性格開始變得叛逆,不再像以前一樣天真浪漫。

在病床上的小女孩,李·米勒攝

米勒十幾歲的時候,就被描述為「一個無所事事的學生和活躍的叛亂分子」。她被幾所私立學校開除後,轉而對劇院產生了興趣。於是,她到巴黎的一所劇院學習了七個月的照明和布景設計。

但米勒依然沒有安分地就在劇院裡過日子,因為僅僅是照明布景這類玩意兒,還是讓她感到空虛。她望著空空的兩手,大概創作才是她所渴望的東西吧。1926年,19歲的米勒回歸校園,在紐約的藝術學生聯盟里學習繪畫。

李·米勒的45度側顏

一日下課後,米勒在繁華的街道上若有所思地走著,竟沒有察覺一輛車即將與之相撞。千鈞一髮之際,一雙手把她拉了過來。這個人是商業大亨康泰·蒙特羅斯·納仕(Condé Montrose Nast),著名的時尚雜誌《Vogue》就是通過他創立的公司出版的。

這一刻的米勒雖然顯得冒冒失失的,但她的美麗早已給商業大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當他邂逅了這位天使美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必須請她來當我們雜誌的模特!

李米勒修長的身軀

米勒開始了自己的職業模特生涯。她經常給愛德華·史泰欽(Edward Steichen)等著名的攝影師擺姿勢。短短的幾個月,米勒成為了紐約社交界的焦點。

米勒有著天生的美感和理想身材,不用特意凹造型就能展現出最撩人的美態。她那金黃色的頭髮煥發著女性的柔美,側臉和脖子的曲線勾勒著性感,深邃的眼神仿佛能勾了人的魂。

李·米勒於1928年為《Vogue》雜誌拍攝的造型

但做一個永遠被困在鏡框里被各種男人注視的模特,米勒的內心是不願意的。與其做一個模特,在相框以外記錄著現實的力量更讓她嚮往。在攝影師史泰欽的鼓勵下,米勒又重新接觸到了攝影。

就像一顆埋在土壤里種子,現在澆了水便萌芽了。小時候父親給米勒灌輸的攝影知識,米勒也就搗鼓過而已,現在的米勒立志要成為一個攝影師。於是,史泰欽給她提供了超現實主義攝影師曼·雷(Man Ray)的聯繫方式。

李·米勒和曼·雷

1929年,米勒離開紐約前往巴黎尋找雷,然後在巴黎的一家夜總會中找到了他。第一次見面,米勒就對雷說:

「我叫李·米勒,我是你的新學生。」

雷感到莫名其妙,他表示他不帶學生,並且他要離開巴黎去度假。但米勒堅定地答道:「我知道,我要和你一起去。」

雷走到哪裡,米勒就跟到哪裡。隨後的日子裡,雷接受了米勒,而且米勒還成為了雷的模特、攝影學生以及浪漫的伴侶。他們在一起甜蜜地生活了三年。

手舞足蹈的李·米勒和曼·雷

在這期間,米勒發明了「日曬」攝影成像技術。她在暗室顯影膠片中工作時因為某些動靜受到了驚嚇,出於自然反應不小心打開了燈。在曝光下,顯影劑已經開始發生了變化。米勒很快意識到犯了錯誤,便立馬關掉了燈。

令人意想不到的成像效果出現了:整個照片被過分曝光,線條輪廓是反暈黑色的,但邊緣周圍都是光暈。比起平時的成像,現在的這個照片效果更添一份視覺衝擊感。後來,米勒與雷分道揚鑣,回到紐約開攝影工作室也帶上了這個技術。

李·米勒的側顏,日曬技術呈現的效果

但在短短的幾年內,工作室就隨著米勒的初婚而關閉了。新郎不是雷,而是一個埃及人。米勒在埃及生活過一段時間,在受限制的埃及也拍到了不少好作品。之後,她又跟著畫家羅蘭·彭羅斯(Roland Penrose)移居倫敦,回到《Vogue》雜誌當時尚攝影師。

1939年,閃電戰降臨倫敦,米勒被任命為《Vogue》雜誌駐倫敦戰地記者和攝影師,以鏡頭記錄二戰期間的歐洲。作為該地唯一的前線女攝影師,她跟隨美軍記錄了諾曼第登陸以後,一直到達豪集中營和布痕瓦爾德集中營最後解放的情況。

李·米勒與美國士兵,1944年戴維·希爾曼攝


兩個德國女性坐在椅子上,這裡原本是公園,現在被廢墟包圍,1945年李·米勒攝

在戰爭中,米勒看到過許多被炸的頹垣敗瓦,接觸過許多骨瘦如柴的難民,也目睹過許多慘不忍睹的屍體。

她厭惡戰爭,甚至覺得在血腥的戰爭環境下整個人都是骯髒的。她赤裸著身子,進入到被希特勒廢棄的慕尼黑公寓的浴缸里——這張照片象徵著米勒要洗去戰爭所帶來的恐怖和污穢。

李·米勒在希特勒的浴缸里,1945年大衛·謝爾曼攝

歌手Irmgard Seefried在被摧毀的維也納歌劇院下詠唱,1945年李·米勒攝

無論是肉體上還是精神上,戰爭給人帶的傷害是永久的,受害者包括見證了戰爭災難的米勒。戰後歸來,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困擾了她一生。曾經在叛逆中尋求著生活意義的米勒,做什麼都似乎不滿足,如今卻沒有了任何的靈感,甚至因為曾經拍過的讓人恐懼的戰爭照片,而放棄了攝影。

1947年,40歲的米勒和彭羅斯結婚,同年育有一個兒子。儘管一家人也會旅行,但是她始終拒絕拍照;有前來採訪她過往作品的都會吃閉門羹;外界有關她的話題,她都不願再次提起。成立家庭後,米勒對攝影依然意志消沉,外界也逐漸忽略了這位偉大的女攝影師的存在。

李·米勒的戰地記者證件

李·米勒和畢卡索在交談

1977年,70歲的米勒因癌症在丈夫的懷抱中離去,外界幾乎沒有關於她去世的新聞報道。米勒去世後,一直不了解母親工作的兒子才在家中閣樓發現了6萬多張底片,以及2萬多張印刷品和聯繫表。

在米勒的丈夫和兒子共同努力下,他們建立了李·米勒的檔案館。80年代後,米勒的作品吸引了學術界和攝影節的關注,那些曾被埋葬的攝影作品終於被重新發現了。

側顏天使 李·米勒

如果用一個詞形容去米勒,那大概就是「天使」。天使很美,遺憾的是,天使墮落了。

只要簡單一個炮火,就能把蒼茫大地煉化成無法想像的地獄,更何況只是毀掉一個天使。

可能真的像米勒形容的那樣:

「我看上去像個天使,但我是個惡魔。」


參考文獻:

《 Lee Miller》文/The Art Story

《The lives of Lee Miller》紀錄片

《李米勒從康泰納什的女模到戰地攝影師》文/雙語達人

《李·米勒與希特勒的浴缸 | Lee Miller & David E. Scherman》文/卡塞爾·張小偏

《The Miller's Tale: The story of model, photographer and war correspondent Lee Miller》文/Whitney Scharer



內容為『手望Sowarm』出品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