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獲普利克茲獎的建築大師,設計的房子卻連上廁所都要打傘

2020-01-04   手望Sowarm



「你看這碗,又大又圓。」

圓,確實是圓,但這裡說的不是碗,也不是吳亦凡的《大碗寬面》,而是即將在今年3月落成開放的「和美術館」,以及操刀設計和美術館的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

和美術館俯視效果圖

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

這個給人第一印象就是「圓」的和美術館位於廣東順德,落成以後便是華南地區最大的民營美術館,連有「波點女王」之稱的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也早早預訂了要把作品入駐和美術館這裡——館內設有「草間彌生的花園」作為互動空間。

在嶺南的諸多元素之中,安藤忠雄提取了「圓」元素作為美術館的主要造型,館外景觀則如水波紋,看起來就像是中間的水龍捲掀起了周邊的少許波瀾,整個建築顯得靈動。

和美術館外觀效果圖

該館的亮點,還在於它擁有世界唯一的清水混凝土雙螺旋中庭設計。館內的雙螺旋樓梯由清水混凝土一次澆築而成,與層層堆疊的圓環外觀相呼應,在有張力的垂直空間中營造出層次豐富的旋轉空間。

毫無疑問,和美術館是安藤忠雄在中國設計的又一建築力作。除此以外,安藤忠雄還設計了上海國際設計中心、上海保利大劇院等著名的國內建築作品。

和美術館的螺旋樓梯設計

和美術館的螺旋樓梯設計

安藤忠雄作為當今最為活躍、最具有影響力的世界建築大師之一,很難想像他並非科班出身,而是完全靠自學掌握了建築的奧義,還曾獲得代表建築界最高榮譽的普利茲克獎。

1941年,安藤忠雄出生在日本大阪的普通家庭。年少家境貧困,安藤忠雄的童年是在木工作坊度過的,十幾歲時便出來當貨車司機幫補生計,也做過職業拳手混口飯吃。

做過拳擊手的安藤忠雄

或許是年少做木工的經歷讓安藤忠雄有著對建築的原始情感,在他迷茫不知前路何方時,偶然看到的世界建築大師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作品集,讓安藤忠雄喜歡上了建築——原來建築不只是在四面牆上蓋個屋頂這麼簡單,它還可以有別出心裁的設計,能讓空間變得宜居,讓人樂在其中。

安藤忠雄在柯布西耶的作品上吸收到了「光」和「混凝土」的元素,這為他日後的建築風格奠定了基礎。安藤忠雄實在太喜歡柯布西耶了,就把一條撿到的流浪狗取名為柯布西耶。對了,他還有一隻狗狗叫丹下健三,也是起了個建築師的名字。

海報:勒·柯布西耶和抱著「柯布西耶」的安藤忠雄

20歲出頭,安藤忠雄一邊考察日本傳統建築,一邊四處打工攢錢。幾年後,拿著打拳贏得的獎金和打工攢的積蓄,出發到美國、歐洲和非洲等地遊學,訪遍世界知名的建築作品。

回國以後,他創辦了「安藤忠雄建築研究所」作為他的工作室,開始設計個人住宅。其中,位於大阪的「住吉的長屋」,讓他在建築界裡初露鋒芒。

安藤忠雄在大版的工作室

住吉的長屋 建築模型

住吉的長屋是一幢細長的小面積住宅,加上樓間隙小,無法從四周開窗採光,如果按常規操作蓋上屋頂的話,採光會非常不好。所以,安藤忠雄想到了建露天中庭,兩端的房間則採用玻璃幕牆的設計方案。這樣一來,房子的每個角落幾乎都能被自然光照到。

不過問題也來了,起著橋樑作用的露天中庭沒有屋頂遮蔽,遇上下雨天,屋主從房間出來到客廳坐坐或上個廁所都要打傘。另外,早年建的房子還沒有空調暖氣,屋主曾和安藤忠雄商量過「天氣冷怎麼辦」的問題,安藤忠雄的提議是:多穿一件,不行的話就請忍著點吧。

結果,屋主也沒有推翻安藤忠雄的設計,反而真的在這棟中庭露天、沒空調暖氣的水泥建築里住了40多年。安藤忠雄也憑藉這棟奇葩的住吉的長屋,獲得了日本建築學會獎。

住吉的長屋 實景圖

住吉的長屋 實景圖

住吉的長屋 設計圖

安藤忠雄最負盛名的建築作品,是一個被壓價的小項目——「光之教堂」。

1987年,教堂的委託人宮本二美生找到了安藤忠雄,在表明預算不是很多的前提下,邀請他建一個新教堂。教堂面積330平方米,禮堂能容納120人的樣子,安藤忠雄按照這個規模算了一筆,出價道:

「8千萬日元怎麼?」

「恐怕不行,我們只能付2千5百萬。」

「什麼?!你不是在開玩笑吧?!」安藤驚訝的問道。

「不是,即使我們借錢,最多也就是3千萬。」

「宮本先生,剩下的5千萬你想辦法集資。」

「不行,就3千萬。」宮本毫不退步地說。

一番討價還價,安藤忠雄的預算被壓得死死的,但最終他還是把教堂的項目接了下來。不愧是「清水混凝土詩人」,教堂依然使用了安藤忠雄最喜歡的水泥作外牆。

從外面看去,這個教堂像個簡潔的盒子。教堂的入口相當隱蔽,進入禮堂前還需要經過一段狹長的走廊,讓人沒做禮拜之前,就已經能在昏暗中得到心靈的沉澱。

光之教堂的建築模型

踏入教堂內,一道明亮的十字光線會將原有的昏暗印象打破。因為安藤忠雄在教堂的正面混凝土牆壁上留出了十字形切口,太陽光可以通過開口射入教堂內,呈現出光的十字架。這種特殊的光影效果,讓信徒產生了一種更接近天堂的奇妙感覺。

值得一提的是,舊時的教堂和神父都是至高無上的存在,神父站著的地方必是能俯視信眾的高台,而安藤忠雄希望光之教堂是個平等的地方,所以階梯的設計是往下走的。這樣一來,站著的神父就和坐著的信眾高度一致,人人平等,穿牆而過的十字光架亦可以照進室內的深處。

光之教堂的禮堂,可以看見神聖的十字光線

光之教堂的禮堂,可以看見神聖的十字光線

安藤忠雄很注重光線的運用,是個「追光少年」實錘了。除了在地表追光,地下也可以搞事情。

建好光之教堂後的第八年,安藤忠雄接到了香川縣直島町村民的任務,要在島上建一個美術館。安藤忠雄考察當地地形,找到了一片平坦的土地,卻不捨得破壞它的平整,於是他決定往地下建。

建好的美術館就直接叫做「地中美術館」。從空中往下看,只見矩形、三角形等大小各異的幾何圖案與地面幾乎持平,完全看不到高聳的建築。地中美術館採用自然光照明,日落即閉館。

地中美術館高空俯視圖

地中美術館室內一景


本福寺的「水御堂」也建在地底下,而且在地上與地下可以看到格調不一樣的景觀。

地面看到的水御堂被橢圓形荷花池水包圍,池中間開闢了一條向下走的水泥通道,整體設計自然親和,簡約大氣。

往地下走,牆身漸漸透出紅色的光影。塗上紅漆的木結構鏤空門窗,營造出莊重的感覺,讓人仿佛穿越了時空,進入了古樸的佛宗神域。

水御堂 外面可以看到一池荷花

水御堂 地下可以看到紅漆木結構建築

安藤忠雄把混凝土、幾何圖案和光影水波等元素,運用得出神入化。從這些建築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出安藤忠雄最為信奉的構成建築的三要素——使用可靠的材料、運用幾何圖形以及人工化自然。

前兩個要素很容易理解,純粹樸實的水泥或堅實的原木等材料,飽滿的圓形或菱角分明的多邊形等幾何元素,都經常被安藤忠雄運用在建築設計上。那什麼是「人工化自然」呢?

水御堂的設計圖

這裡的「自然」當然不是用花花草草裝飾那麼簡單了。簡單植被栽種,在安藤忠雄的眼裡只是一種原始的自然,而真正的人工化自然是「無中生有」的。它是建築設計當中呈現的抽象自然,也是利用建築的外觀融入自然的手段。

簡單來說,就是人工的建築要有自然的感覺。就像和美術館,靜態之中可見流動的水波紋;住吉長屋和光之教堂,能夠捕捉太陽光影;地中博物館和水御堂,在大地的包圍下共同呼吸。

這三要素結合起來,便組成了安藤忠雄獨特的建築風格。

建築大師安藤忠雄

安藤忠雄憑藉自身的才華,在30年內創作了近150項國際著名的作品和方案。儘管經歷了兩次患上惡性腫瘤,先後摘除了兩個器官,如今80多歲的安藤忠雄依然活躍在建築設計和建築學教育的前沿。

大概建築是安藤忠雄人生中無法割捨的一部分。對於人生,安藤忠雄這個「追光少年」說道:「一個人真正的幸福不是待在光明之中。從遠處凝望光明,朝它奮力奔去,就在那拚命忘我的時間裡,才有人生真正的充實。」


參考資料:

《安藤忠雄:從三流拳擊師到世界級建築家》文/唐瞬

《安藤忠雄的加持下,和美術館何以成為佛山當代藝術新勢力?》文/畫廊雜誌

《78歲安藤又出新作,第89個美術館落戶粵港澳大灣區即將開館》文/環球觀築

《廣東新地標曝光!安藤忠雄設計,草間彌生作品入駐,還沒建成就讓人想打卡》文/Instagram·木糸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