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溫第三次北伐,距前燕國都僅百里,卻因這6點原因折損40000將士

2020-10-15     新車測評

原標題:桓溫第三次北伐,距前燕國都僅百里,卻因這6點原因折損40000將士

東晉時期權臣桓溫有過三次北伐,最後一次是在太和四年(369年),征討前燕,桓溫率5萬餘眾北上,一度攻占枋頭,距離前燕國都鄴城大約百里,前燕君主慕容暐大懼,想要北逃,前燕有亡國之危,但此戰的最終結局卻是,桓溫所率晉軍被燕秦聯軍擊敗,折損4萬餘人,那麼這次桓溫北伐是因何失利的呢?

桓溫北伐的動機,一個是北方處於動亂之中,石虎在位後期,後趙動盪不堪,冉閔趁機建立冉魏,前燕又滅冉魏,入主中原,苻健也入主關中建立前秦,北方動亂不止,給了東晉北伐的機會。

當然最主要的還是桓溫為了提升鞏固自己的地位,為奪取東晉政權創造條件,在逼廢殷浩後,桓溫大權獨攬,便開始了三次北伐,而第三次北伐前燕,是在第二次北伐奪取洛陽的聲望上進行的。

在北伐收復洛陽後,桓溫聲望達到巔峰,他為了實現最終奪取東晉政權的目的,必然需要繼續北伐,獲得更大的功績,加之前燕正值強盛,屢屢和東晉交戰,並奪取了桓溫收復的洛陽,可以說曾經那個名義上臣服於東晉的前燕早已露出獠牙,兩國交戰在所難免,所以桓溫極力促使此次北伐。

只是說這次北伐,眾多因素都最終演化成不利於桓溫的因素。

第一點,前燕雖亂,但尚有忠臣良將於危難時刻挺身而出。

當時的前燕君主慕容暐並無治國之才,前燕在太傅慕容評主政之下,國力日衰,而且排擠能臣,在枋頭之戰中擊敗桓溫的慕容垂就被其忌憚,如果沒有桓溫北伐的話,慕容垂估計就一直被前燕晾在一邊了。

《晉書.慕容暐載記》暐懼,謀奔和龍。慕容垂曰:「不然。臣請擊之,若戰不捷,走未晚也。」

桓溫率軍進軍只枋頭(今河南浚縣一帶),在前燕國都鄴城(今河北臨漳縣) 南約百里,慕容暐作為一國之軍,想到都不是組織兵力抵擋,而是想要逃命。

當然此次桓溫北伐前期勢頭是很猛烈的,前燕慕容忠、慕容厲皆被桓溫擊敗,慕容厲所部兩萬餘眾幾乎全軍覆沒,晉軍兵勢正盛,燕軍屢屢敗退,士氣受挫。

但這不是一國之君應該拿出來的態度,在前燕尚有軍力的情況下,只想著逃命,可以想像得到,一旦慕容暐真的出逃鄴城,那麼各處燕軍必然快速向北潰退,桓溫北伐也就壓力不大了。

只是對於十六國時期最熱衷於復國的慕容一族來說,能人是不缺的,慕容垂站了出來,接管了前線燕軍,可以說如果不是慕容垂站出來,或者慕容暐有意打壓慕容垂,寧願逃亡也不想慕容垂掌權的話,那麼局勢就不同了。

而最終正是慕容垂率部擊敗了桓溫,但慕容暐和慕容評堪稱前燕的掘墓人,強敵剛退,就有意對慕容垂下手,《十六國春秋.後燕錄》建熙十年以車騎大將軍敗桓溫於枋頭,威名大震,太傅上庸王評深忌之,垂遂出奔秦。

慕容垂出逃加之前燕和前秦翻臉,導致了最後前燕的滅亡,如果桓溫的對手一直是慕容暐和慕容評的話,或許他第三次北伐的目的就實現了。

第二點,此次北伐失利,一個重要原因是,東晉內部不支持桓溫的北伐。

可以說桓溫崛起,成為東晉的權臣,始自西征蜀地,滅了成漢,當時出鎮荊州,掌握東晉長江中游一帶兵權的桓溫,為了提升自己的地位,上表提議征討蜀漢,歷史記載「拜表輒行」,也就是並沒有得到朝廷的回信,就自己率兵西征了,這可以說是擁兵自重了。

而最終的結果是桓溫賭贏了,滅了成漢,所以非但沒有罪責,反而進入了東晉朝廷的中樞,這是桓溫快速崛起的「發家秘籍」,所以其主導的三次北伐目的都是一個,提升以及穩固自己地位,為讀取東晉政權撈取足夠的資本。

《資治通鑑.晉紀二十四》晉室衰弱,溫專制其國,晉之朝臣未必皆與之同心。故溫之得志,眾所不願也,必將乖阻以敗其事。

這是前燕大臣申胤說的話,他指出了桓溫此次北伐必然無果的一個原因,那就是東晉皇室衰弱,桓溫專權,都知道此次桓溫征伐前燕的目的是為了奪權,那麼最起碼,東晉皇室是極力不支持的。

同時桓溫在東晉並未得到大多數士族的支持,也就是東晉內部期待著桓溫敗亡的人不在少數,再這樣的情況下,桓溫大舉北伐成功的機率自然大幅度削減。

第三點,桓溫的具體北伐決策算是對自己最有利,但對戰局發展不利。

晉軍5萬餘種北上,桓溫是依託於水道北上,這樣的話晉軍進退自如,而且燕軍水師戰力不足,難以威脅到晉軍作戰,而且通過水路,晉軍的後勤補給也相對容易。

但問題是,晉軍離開水網四散的南方,越往北河流的水位越淺,也就越不利於晉軍水師北上,所以晉軍需要改變打法。

當時桓溫信賴的郗超就提出了兩點建議,只不過都被桓溫拒絕了。

《晉書.郗超傳》今盛夏,悉力徑造鄴城,彼伏公威略,必望陣而走,退還幽朔矣。若能決戰,呼吸可定。

若此計不從,便當頓兵河濟,控引糧運,令資儲充備,足及來夏,雖如賒遲,終亦濟克。

簡單來說,郗超提出的兩個策略,一個是集中兵力突襲鄴城,給前燕造成足夠的壓力,令慕容暐北逃,則大事可定,如果其不逃,晉軍也可以在鄴城下發動和前燕的決戰,一戰定乾坤。

另一個是,大軍停止前進,就地建造營寨,穩固後勤補給,等到軍糧器械完備後在大舉北上,這樣更加穩妥,郗超的這個建議,其實就是害怕晉軍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北上,遭遇後路被斷,糧草不足的情況發生,而事實證明,這樣的情況的確發生了。

總的來看,郗超的兩個策略都有可行性,那麼桓溫為何都拒絕呢?個人認為,以當時桓溫所處的地位來看,這兩條策略他是斷然不會採納的。

首先看第一條策略,堪稱是極其美好的,畢竟這是一條高風險高回報的戰略,但前提是慕容暐北逃,或者擊敗拚死一戰的守城燕軍。

如果不能保證這兩點,那麼輕裝簡從的晉軍就相當於是深入前燕腹地,和後方聯繫極其脆弱的情況下,屯兵於鄴城之下,搞不好容易被前燕打反擊。

可以說這樣的做法偏冒險,這要是當初西征蜀地的桓溫或許能做出來,也就是希望通過搏一把來快速提升自己的地位,桓溫敢於也願意接受這樣的意見,但當時他實現了權臣之路,沒有必要在冒如此大險了,萬一把自己的性命搭在裡面怎麼辦?他顧慮的太多,自然不想採取此策略,哪怕是分兵也不行。

至於第二條,桓溫不能接受的是時間,按照郗超的計劃,晉軍需要再準備一年,可是桓溫的對手不僅僅有前線的燕軍,還有後方的敵對勢力,本來他們就不支持自己北伐,如果自己逗留不前,肯定會給被人留下打擊自己的口實。

再者自己領兵在外1年時間,京城內發生某些桓溫接受不了的突發事件必然會很多,桓溫也擔心自己的老窩被端了吧,而且這次北伐,桓溫就是奔著滅前燕,回來好將司馬氏踢下皇位的,讓他在等1年的時間,他是接受不了的。

所以,這次北伐前燕,桓溫必然會採取,既不突進也不徐徐緩圖的策略,相對來說,按照他的意思,晉軍正常向北推進就可以,他要保證,求快,求穩,求勝,這三者的結合。

但這樣的打法,結果就是給了燕軍足夠的反應時間,以及晉軍後路被切斷。

這也就是第四點,桓溫臨陣布局決策遲緩,應變不足。

交戰初期,晉軍屢屢取勝,前燕內部除了慕容暐想要一逃了之外,也發生了各地叛亂的事情,前燕故兗州刺史孫元起兵響應桓溫,這或許令桓溫更加希望一種情況出現,也就是這樣類似的情況越多越好。

桓溫率晉軍在多次擊敗燕軍後,並未急於快速向北突進,桓溫也是希望前燕不戰自潰吧,希望前燕各地反叛支持東晉的勢力越來越多,那樣的話,自己也省事了。

《晉書.桓溫傳》先使袁真伐譙梁,開石門以通運。真討譙梁皆平之,而不能開石門,軍糧竭盡。

同時桓溫也考慮到了後路被截斷的問題,畢竟前燕騎兵機動能力強,自己率大軍北上攻打鄴城,後方漫長的補給線處處都有可能是燕軍的襲擊點。

桓溫是派遣袁真去奪回譙梁和石門,以此保證晉軍的後勤補給能力,但是未能成功,前線缺糧,這是作戰時期的大忌,也為桓溫最後的敗北埋下了伏筆。

第五點,慕容垂用兵靈活,出其不意擊敗了桓溫所部。

見後路被斷,前秦也派兵來援,桓溫只能退軍,在退軍途中,桓溫前期也是有防備的,慕容垂打了一次心理戰。

晉軍退軍初期,燕軍將領請求追擊,都被慕容垂壓下來了,他知道桓溫必有後手,所以只是率部一路尾隨。

《資治通鑑.晉紀二十四》溫初退惶恐,必嚴設警備,簡精銳為後拒,擊之未必得志,不如緩之。彼幸吾未至,必晝夜疾趨;俟其士眾力盡氣衰,然後擊之,無不克矣。

同時慕容垂讓慕容德在襄邑設伏,等到晉軍將士防備鬆懈之時,前燕兩支部隊在襄邑合力擊敗了沒有防備的晉軍。

歷史記載,此戰「死者三萬人」,可以說隨桓溫北伐的晉軍將士遭受重創,損失大半,就北伐取得的成果而言,得不償失。

第六點,前秦的加入,令桓溫敗的更加徹底。

《晉書.慕容暐載記》堅遣將軍苟池率眾二萬,出自洛陽,師於潁川,外為赴援,內實觀隙,有兼并之志矣......苟池聞溫班師,邀擊於譙,溫眾又敗,死者萬計。

當初慕容暐並未將所有的希望都押在慕容垂的身上,也派人向前秦求助了,而且慕容暐給出的條件還極為誘惑,那就是答應把虎牢關以西之地送給前秦,以換取前秦出兵相助。

苻堅也是個滑頭,他的確派兵了,但是晉燕雙方在尚未分出勝負前,前秦軍是不會出手的,只有到了慕容垂已經擊敗桓溫了,前秦軍才趁機又狠狠地踢了桓溫一腳,大敗後好不容易收攏的殘部,又折損萬人,兩次被伏擊,晉軍共損失四萬餘人。

如果,當時是桓溫擊敗了慕容垂的話,前秦是不會和東晉開戰的,而是會趁機攻略靠近自己地盤的燕地,擴充實力,之後再坐山觀虎鬥,畢竟東晉肯定是要一直追著前燕打,直至滅了前燕的。

總的來說,桓溫第三次北伐,雖說是在北方陷入戰亂,前燕國力下滑之時,但前燕尚有良將存在,而東晉更不是鐵板一塊,有很多人希望看著桓溫敗亡,加之在北伐時,桓溫決策失當,被慕容垂擊敗,桓溫大敗而歸,也改變了天下的局勢。

慕容垂因遭遇猜忌而出逃前秦,前秦因為前燕失約,雙方爆發戰爭,最終前燕被滅,而桓溫在大敗後,聲望受損,不在將重心放在對外戰爭上,而是轉為內部奪權,可以說此戰,引起了當時大變局的連鎖反應。

參考資料《晉書.桓溫傳》《晉書.慕容垂載記》《晉書.慕容暐載記》《晉書.郗超傳》《十六國春秋.後燕錄》《資治通鑑.晉紀二十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CL7KnUBd8y1i3sJpKQ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