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第N次浪潮:鉛筆、鋼筆、油筆、簽字筆和鍵盤

2019-10-24     行者啊

前言:第一次農業革命浪潮發生在八千到一萬年前,人類從原始漁獵時代進入農業社會;第二次工業革命浪潮發生在二百多年前,人類進入大工業時代;第三次信息革命浪潮,已經展開。夾雜在這三大浪潮里的一次次涌動的小浪潮,將人類推向一個個新高度。讓我們用鍵盤記錄那些無法選擇的時代,在普通人身上留下的痕跡。

生於70年代的劉意守和同時代的孩子一樣,在六歲時結束了在大院裡瘋跑的時光,背起書包,走進校園,坐在簡陋的教室里,開始了學習生活。

劉意守上的是工廠的子弟學校,同學們都是在一個大院裡玩大的,所以家庭條件都差不太多,學習用具也都差不多。小學用的最多的就是鉛筆,其中,中華鉛筆算是比較高檔的。深綠色筆桿上刻印著「中華繪圖鉛筆」幾個燙金大字,由於品質好,所以賣得貴。中華鉛筆是直六稜柱,還有一些鉛筆是圓柱體,在這些筆的末端鑲著一塊或淡紅色或白色的橡皮。這種鉛筆最受小朋友們歡迎,寫錯了字,調轉筆頭就擦,效率很高。

劉意守用力地在田字格里寫下人生中的第一個字是「一」,而他最滿意的卻是「人」,因為「人」字寫得均勻工整,劉意守贏得了人生中第一次老師的表揚。課堂上,時常地,劉意守咬著鉛筆頭,看著窗外嘰嘰喳喳的麻雀,心不知道飛到哪塊雲里去了,童年的時光就這麼飛逝著。

小學生都屬動物,筆總是被咬得坑坑凹凹的,漆皮掉了,露出紅黃色的木頭來。70年代還是物資短缺的年代,鉛筆必須省著用。節省的措施有兩個,一個是儘量少用卷筆刀,而是用一種摺疊的鉛筆刀來削,這樣削出來的筆頭可以粗一些,不像卷筆刀削出來的那樣尖,寫上幾個字就磨掉一截,稍微一用力還容易折斷筆頭。另一個措施是用筆套,這種筆套套在用剩的短短的鉛筆頭上,相當於延長了筆桿,這樣,再短的鉛筆頭也能被利用。現在這種筆套已經很少有人用了,小學生的鉛筆盒裡七八根鉛筆,根本用不著這個東西。而當時劉意守最多的時候才同時擁有4支鉛筆,其中只有一根是中華鉛筆。再後來,有的同學開始用自動鉛筆,那可是新鮮玩意,細細的筆芯裝在筆桿里,按動筆頭,筆芯就會一點點地頂出來,看得同學們羨慕不已。

到了小學三年級,開始用鋼筆和原子筆。原子筆也叫做油筆,一個鋼製的細小圓柱筆頭安在一個透明的塑料管的一端,塑料管里是藍色的油,一個極小的鋼珠嵌在筆頭的錐頭裡,這就是筆芯,被套在筆桿里。當筆頭接觸紙面,隨著筆尖的移動,鋼珠轉動,帶出筆管里藍色的油,印在紙面上,形成一個個藍色的字。由於做得很精細,所以油出得很均勻也極為稀薄。一支油筆可以用很長時間,所以油筆不用像鋼筆那樣要定期吸鋼筆水,更不用像鉛筆那樣需要不停地削。但油筆的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太滑,不容易練好字。所以在當時,老師禁止用油筆練字,練字只能用鋼筆。

劉意守也喜歡用鋼筆,不僅是因為老師要求,更多的是因為鋼筆有筆鋒,可以寫出形似小楷的字體。如果遇到一支好鋼筆,時間用得越久,越是得心應手,從開始的磨澀到順滑,越用越順,鋼筆是需要磨合的。鋼筆也是唯一越舊越值得珍惜的學習用具,家傳的珍品中唯一的學習用具,也只有鋼筆。

80年代,劉意守在用的有兩支鋼筆,一支是英雄牌,一支是永生牌。初二時,學校門口來了一位老人,他的藍灰色的中山裝上衣口袋裡插了六支鋼筆。他一手捏著一把刻刀,一手握著一支鋼筆,刻刀抵著左右轉動的筆桿上下滑動,刀鋒前生出一絲絲塑料沫,而同時,一個個生動的線條顯露了出來,一隻挺立的鳳凰出現在暗紅色的筆桿上。最後一道工序是在筆桿上抹上金粉,來回揉搓,當用布擦乾淨筆桿,這鳳凰就變成了一條金鳳凰,贏得一片驚嘆。劉意守也拿出一支鋼筆,花了2元錢在筆桿上刻了一條龍,這支鋼筆陪伴劉意守度過了整個高中。

90年代,劉意守的筆越來越多,而就在這個階段,寫的字卻越來越少,更多的時候,是用鍵盤輸入。多年以後,當劉意守拿起筆時,很多原來非常熟練的字卻寫不出來了。

2000年以後,劉意守用的最多的不是鉛筆,也不是鋼筆,還不是油筆,用的最多的是介於油筆和鋼筆之間的簽字筆。簽字筆既有油筆那樣不用經常吸墨水的優點,又不像油筆那樣油滑,而有著鋼筆順滑的優點,成為最受歡迎的一種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fPLAm4BMH2_cNUgcJf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