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了伏,各大菜市上,賣苦瓜的攤子,漸漸的多了。
苦瓜原產於東印度,在明代的一些典籍(如《救荒本草》、《農政政全書)中有所提及,此前,並無記載。這說明,中國引進苦瓜不會太早。
李時珍《本草綱目》上說:「苦瓜原出南番,今閩、廣皆種之。五月下子,生苗引蔓,莖葉卷鬚,並如葡萄……青色,皮上痱如癩及荔枝殼狀,熟則黃色自裂,內有紅瓤裹子。瓤味甘可食。」
因為表面疙里疙瘩的,像個癩蛤蟆,所以有的地方也叫它癩瓜。還有的地方管苦瓜叫做涼瓜,就是因為它吃進去以後清熱祛火,帶給人清涼之氣。
苦瓜味道偏苦,性質偏寒。最初只用作觀賞,後來作為食用。苦瓜本身有苦味,但是它與別的魚、肉等同炒同煮,絕不會把苦味傳給對方,所以有人說苦瓜「有君子之德,有君子之功",譽之為「君子菜」。
中醫認為,少量適量進食苦瓜能增進食慾,幫助消化,還能夠清熱解毒,同時具有利尿的效果。
所謂增進食慾,就是夏天容易出現食欲不振,苦夏的情況,人會煩渴、沒有胃口,這時候稍微吃點苦味的東西,能夠除煩渴、開胃。
所以,我們夏天經常做涼拌苦瓜或者清炒苦瓜。這就跟我們吃點苦味的東西,或者喝苦味的茶一樣。
需要注意的是,苦瓜性質偏寒,吃得過頭,不僅不會增進食慾,反而會敗壞胃口。所以吃苦瓜既要利用它的優勢,又要平衡它的寒性。我們就用辣椒爆炒苦瓜,兩個寒熱平衡,就有利於消化吸收。
另外,雞蛋也是寒涼之物,苦瓜炒雞蛋這兩者加在一起,寒性很大,建議大家要少吃。
雖然是一種蔬菜,但是苦瓜也具備一定的藥效,有發燒 、口渴 、心煩症狀的人可以用苦瓜干加上適量綠茶泡水喝;身上出現紅腫熱痛的癰腫疔瘡的時候,也可以把苦瓜切片貼敷在患處表面。
還有的出現目赤腫痛的,也可以把苦瓜榨汁或者煎湯服用。夏天容易長痱子,用苦瓜煮水擦洗皮膚表面,可以清熱、止癢、祛痱。
在中醫古籍《滇南本草》中特別記載,苦瓜可以解毒,治療丹火毒氣、惡瘡。所以我們現代人常得的帶狀皰疹,也可以通過外敷苦瓜或者食用苦瓜來達到清熱、解毒、止疼的功效。
在清朝王孟英《隨息居飲食譜》里說:「苦瓜清則苦寒,滌熱,明目,清心。可醬可腌。"但是,本身身體較寒的人要少吃或者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