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很多愛是指向融合的,而父母之愛最終是為了讓孩子有能力離開,即父母之愛是指向「分離」的,如果一位媽媽對孩子的愛,最後讓孩子失去了離開的能力,那麼這種愛它就是有問題的,在本文中,我們暫且稱之為「沒有分寸感的愛」。
最顯而易見的就是溺愛,就是媽寶男,那媽寶男是什麼?
媽寶男顧名思義,就是指什麼都聽媽媽的,什麼都以媽媽是對的,什麼都以媽媽為中心的男人。
之前熱播的電視劇《都挺好》中,由郭京飛飾演的蘇名成就是一典型的媽寶男。上學、工作、車子、房子…,都是向著媽媽「等、靠、要」。張口閉口「我媽說的」,可是媽終有一天會離開,會無能為力的。
那個時候,媽寶男蘇名成只能把生活搞得一地雞毛,工作、生活一團糟。
那接下來我們就論述一下媽寶男的今生前世,看看這種沒有「分寸感的母愛」是怎麼來的。
首先我們應該把父親,把爸爸這個角色「揪出來」,不能光說媽媽,爸爸去哪了呢?爸爸的消失或缺位是發展出媽寶男的一個主要原因。
電視劇《都挺好》中蘇名成的爸爸蘇大強,軟弱無能,在家裡沒有存在感,才使得蘇名成和母親長時間黏在一起,最終成就了蘇名成的媽寶男。
在很多影視劇,或是宮斗戲中也會有這種情景,父親缺位,母親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兒子身上,孩子就是他能否翻身的全部籌碼。
她為了孩子任何苦都吃得,總之就是要讓孩子把自己沒有辦到的、沒有得到的、沒有活出來的的人生活出來。
那再看看我們現實生活中,是不是這樣呢?
我的一位來訪者由於和她妻子鬧離婚,但是又割捨不下家庭和孩子,想最後對感情做一個挽回,特意來到我的諮詢室。
據他的描述,自己比較聽媽媽的話,比較孝順母親,因為他成長在一個單親家庭,他說母親拉扯他不容易,所以要儘可能的聽媽媽的話,不再讓媽媽受委屈。
為了更好的展開諮詢,我讓他將妻子也帶到諮詢室來,當然這個前提是他的妻子也願意,於是在第二次諮詢的時候,他和他的妻子一起來了。
他的妻子對他的描述是,一個眼裡只有媽媽的十足媽寶男,他妻子的原話是這樣的:「老大個人了,從不會幹家務,我一說,他就說有我媽了,不用管…」。
「不會幹家務,這些我可以忍,可是出去旅遊啥的都要帶上他媽,有個啥事,不先和我商量,而是跑過去問他媽,他的世界,我估計是排在最後的吧!」。
這位妻子的的重要關係的排序,讓我突然間想到之前網上的papi醬關於重要關係的排序,papi醬的排序是這樣的:自己第一、愛人次之、孩子第三、父母第四。
當然我們不能奢求所有的人都像papi醬一樣,但是我想這應該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水平的提升,會有的一個趨勢,即,每個人都會趨向於做自己,為自己負責。
把自己做好,把自己要活的人生活出來,就不會把期望寄託於丈夫(妻子)、孩子身上。
郭德綱曾說,望子成龍的家長自己都不是龍,你自己都沒有成功,憑什麼要把壓力給孩子。我想此言非虛。
這和心理學家阿德勒的課題分離理論表述的觀點有點類似,課題分離的主要觀點就是每個人都都有自己需要完成的課題,每個人最終都只能為自己負責,無論你們是什麼關係。
那我們再回到我的那個諮詢案例中,那個妻子認為丈夫把自己放在了所有關係的末位,把自己的媽媽放在了所有關係的第一位,因此導致生活一地雞毛,家庭矛盾不斷。
我想這位妻子說的不無道理,他們家庭中之所以有這麼多衝突,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丈夫媽媽的干涉,但這位丈夫對此的說法是,自己從小與母親相依為命,母親把最好的年華給了自己,現在正是自己報恩,孝順母親的時候,不然就是不道德。
可是這做為一名心理諮詢師,我們不能把道德作為一個框,把所有的問題行為都往裡裝。
就正如我們標題上提到的,媽媽對孩子的愛應該有「分寸感」,超出這個「分寸感」就會對孩子造成潛在的傷害,比如案例中的這位媽媽,他把一切給了孩子,沒有了自己。
最重要的是她給孩子傳遞了這種信息:我把一起都給了你,所以你要聽話,否則你就不是個好孩子,甚至是不道德的。
而這樣的感覺勢必對會對孩子的自我造成嚴重的擠壓,孩子不能發展出與母親不同的特質,不能表達與母親期待不一樣需求,否則就會體驗到自責、內疚,精神分析將這稱之為自我攻擊。
為了避免自我攻擊,孩子會去順應母親,聽母親的話,當然這樣的結果就是孩子無法建立屬於自己關係,開展屬於自己的生活。
所以如果你是一位媽媽,或者你是一位預備媽媽,一定要讓自己對孩子的愛有「分寸感」。要愛孩子,但不能溺愛孩子,更不能讓孩子留在自己身邊,成為媽寶男。
從迎接這個小生命來到你的世界那一刻起,你就要做好準備,他有一天會不屬於你,或者他從誰就來就不屬你,他有自己的生命課題,他是獨一無二他自己。
你要做的就是在他的生命早期,給他充足的愛與陪伴,讓他有一天能夠獨立飛翔,而不是讓他離不開你或者去彌補你的生命缺憾,活成你期望的樣子,畢竟他是獨一無二的他自己,畢竟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