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正生活在恐怖片里,只是你不知道

2019-08-22     壹條電影

昨天小壹突然問了我一個問題:在這個年代,什麼樣的怪物才會真正嚇到你?

這事的確值得思考。論外形,《環太平洋》里的外星巨獸、《狂暴巨獸》里的鱷魚、《哥斯拉2》里長了三個頭的王者基多拉,都是遮天蔽日,夠嚇人了。

但奇怪的是,在銀幕巨怪審美疲勞的今天,似乎怪物越大,我反而越不怕。

《侏羅紀公園》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雨林里出沒的霸王龍,也許還不如廚房裡的一隻蟑螂更能讓你尖叫。

回想起來,這兩年唯一一次真的被銀幕上的怪物嚇到,其實是溫子仁的《海王》。當海王和湄拉墜入深淵的時候,他們被數以萬計的海溝國怪物團團包圍,電影院裡的那幾秒鐘,我感覺自己是沒有呼吸的:

溫子仁非常懂得怎麼才能讓你害怕。同樣是表現深海恐懼,20年前的《星球大戰前傳1》會選擇讓越來越大的怪獸來追擊主角,而溫子仁則選擇潮水般的「小怪物」。雖然小,但當它們聚集起來的時候,你真的無處可逃。

與此同理,《生化危機》里最讓人害怕的時刻也不是暴君出現,而是當密密麻麻的殭屍潮向你撲來的時候。

「怕小不怕大」的心理在《安娜·貝爾》里也有印證。最讓這家人恐懼的,不是什麼人高馬大的殺手,而是房間角落裡,那個一手就能抓住的洋娃娃。

上來先講這麼多恐怖片,是因為壹哥今天想探討的就是「恐懼」這件事本身。

不入流的恐怖片導演總會覺得,強大的東西會讓我們害怕。但實際情況往往是,再強大的東西都會有弱點,我們小,但我們可以躲起來,找到它的弱點,擊敗它。

反過來,當我們是相對「強大」的一方時,我們自己反而是那個把弱點暴露出來的人。那些比我們「小」的東西會用這些弱點來擊敗我們,它們更加瘋狂,嗜血,防不勝防。

這才是真正的恐懼。

新片《死寂逃亡》里就充滿了這種「小而可怕」的東西。它由《生化危機》的製片公司出品,由溫子仁御用攝影師、《安娜貝爾》的導演執導,可謂是延續了那些最好恐怖片的「純正血統」。

從電影開頭的這個畫面起,壓迫感就一直貫穿著電影始終。

洞穴考察隊意外釋放了一種封存了幾百萬年的生物,它們和鳥差不多大,傾巢而出,幾秒鐘內就把所有考察隊員都咬死。

這種生物有一個特點:常年的洞穴生活讓它們失去了眼睛,但它們對聲音極其敏感。哪裡有聲音,它們就咬哪裡。

所以你就能夠想到了,人類想要活下來,唯一的方式就保持安靜,一聲不吭。

電影全部的緊張刺激也就因此而來:你不知道多大的聲音會招來怪物,也不知道會有什麼意外情況讓你叫出來。完全的安靜不可能做到,這意味著你永遠不會真正安全。

電影里的這家人,雖然靠著父親的聰明躲過了怪物一波又一波的攻擊,躲進車裡,躲進小屋裡,躲在叢林裡,但不管躲在哪,他們和死亡之間,永遠只隔著幾分貝。

像上面這種讓人頭皮發麻的場景在片子裡反覆出現,就連我自己在看的時候都不由自主地噤聲,仿佛我一發出聲響,它們就會從銀幕里出來一樣。

這種感覺你一定會很熟悉,沒錯,類似去年的那部《寂靜之地》。同樣是對聲音極度敏感的怪物,同樣是要在安靜中逃亡的一家人,同樣是貫穿全片的巨大壓迫感。

但這裡要澄清的一點是,《死寂逃亡》的故事形成於2015年,遠在《寂靜之地》上映之前,所以只能說是兩邊不約而同地想到了「剝奪聽覺」這種銀幕實驗。

而如果再仔細考察,你會發現兩部片子的立意並不相同。《寂靜之地》在對抗怪物中講述了一個親情和成長的故事。而《死寂逃亡》要講的東西更加宏大,需要你看得足夠仔細,才能看明白。

片子裡的一個情節似乎充滿了象徵意味:父女倆為了給受傷的母親尋找抗生素,悄悄來到一個已經被廢棄的藥店。本來寂靜無聲的環境,卻因為女兒意外的一聲尖叫被打破。

怪物聞聲而來,將父女二人包圍。

怎麼逃出生天?女兒想出了一個天才的辦法:用火點燃拖把,引發煙霧報警器,在聲音的掩護下逃跑。辦法是成功的,當藥店房頂開始向下洒水時,父女二人就相當於在怪物面前隱形了。

而此時怪物的行為非常有趣,因為失去了目標,它們開始像無頭蒼蠅一樣四處亂撞。

這種情景,突然讓我想起了自己上網時會遇到的那種無腦的網絡噴子。

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怪物和網絡噴子有兩個共同點:

1. 盲。沒有視力的怪物,恰似那些盲目的網民。他們不需要、也沒有意願去了解事情的真相,他們是瘋狂的,易被煽動的,聽見哪裡有風吹草動就撲上去一頓撕咬。最後除了毀滅,什麼都沒有留下。

2. 群。怪物的體型不大,單個的力量不足以殺人。但當它們發動群攻,事情就不一樣了。與此類似,一個鍵盤俠也許沒法造成什麼傷害,但當成千上萬個鍵盤俠聚集起來,任何人都無法倖存。

把「盲」和「群」結合在一起,有一個詞特別適合這種生物:

群氓。

當然群體行動也會給怪物本身帶來麻煩。片子裡最精彩的段落莫過於男主為了將怪物引開而發動了粉碎機,巨大的聲響讓怪物蜂擁而至,它們毫無例外地全都被攪成了肉泥:

像不像那些被當槍手利用,自己卻渾然不知的網絡暴民?

《死寂逃亡》之所以讓我感覺到透到骨子裡的恐怖,其實我害怕的不是怪物,而是日常碰到的那些無腦而又極具破壞力的人。他們無所不在地侵入你的網絡生活,我永遠不知道自己說的哪句話,就會被人攻擊至死。

而且他們無法被消滅,我也永遠無法逃離。

一部真正讓你害怕的恐怖片就是如此:它發掘的是藏在你內心最深處的恐怖。

你也許會想,我是不是在過度解讀呢?

其實並沒有,《死寂逃亡》里有很多地方都在對「網絡時代」這個主題給出暗示。

比如片子裡女兒跟父親說,當一個地方失去網絡信號,和外界完全失聯,它就相當於被從地圖上抹去了。

在網絡時代,一個地區在地理上存在的價值,遠遠小於它在網絡上存在的價值,一個人群也一樣。當一個地方的人、或者某個群體的人被網絡禁言,我們聽不到他們聲音的時候,他們就相當於消失了。

有人甘願被這樣消失,比如片子裡的那群「割舌黨」。為了生存,他們不僅把自己的舌頭割掉,還要染指主角一家,試圖擄走女兒,把這家人也同化成自己。

從網際網路的視角來說,這就相當於那些自我閹割的發言者。為了不被網民攻擊,他們原本想發出聲音,也變成了不敢發聲、不願發聲、甚至是敵視發聲。

從大眾傳播理論來說,這就叫做「沉默的螺旋」。少數人為了避免自己跟主流的聲音不同,而選擇沉默,於是整個網際網路環境就愈來愈趨向於只有一種聲音。

而男主一家顯然不願意甘當「割舌黨」。他們選擇逃離,選擇反抗。具體反抗過程我就不劇透了(反正是驚心動魄),但最終,他們還是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自由。

片子裡最後女兒的話非常值得深思:

「我不知道這種怪物會不會繼續進化,但我知道我進化了。未來人類是否能適應這個寂靜的世界?我猜,那就要看人類和怪物誰進化得更快了。」

所以,在這個充斥著噴子的網絡世界,你如何選擇,是進化,還是順從?這也是每個人應該考慮的問題。

所以,千萬別小看《死寂逃亡》,它帶來的思考,遠超過一部恐怖片能帶來的。

8月30日,去電影院體驗真正的恐懼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rs6vmwBJleJMoPM7OR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