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慶檔,我最期待的,一直是劉偉強導演的《中國機長》。
一是真實事件本身很牛逼,是個很好的電影改編素材;
二是它的商業類型片屬性最強,或者說,獻禮屬性最弱;
至於三,它最和我有關——畢竟飛機,大家都坐過。
不過一個始終存在的擔憂是:
真實事件並不複雜,甚至可以說非常簡單。
一句話介紹,川航8633在起飛不久後,駕駛艙右側風擋玻璃破碎,最終在機組人員努力下成功備降,全機安全——說真的,單這一個事件,如此單一的矛盾衝突,撐不起一部電影。
所以,選擇怎樣的敘事角度,以及怎麼填滿一部商業電影的時長,是劉偉強在改編上,最核心的兩個任務。
因為片名是《中國機長》,我自己的設想是:
電影全程會以塑造機長這個人物為核心,他有怎樣的故事,人生經歷怎樣的困境,圍繞他又會引出一些配角。
事件發生後,除了風擋破碎,又有哪些突發的二重乃至三重阻礙,這些阻礙又如何反過來烘托和豐滿機長這個人物。事件當中,機長和其他人的關係會發生哪些變化?
最終,事件危機解決,機長個人的人生也實現了一個突破。
有人可能問,為啥一定要讓人物陷入一個生活困境?就老老實實拍個災難片不行麼?
其實說白了,我設想的這個路子,就是最最套路的那種好萊塢類型片敘事模式。
主角的生活和災難事件兩條線同步進行,互相影響,最後雙線合併,故事升華,一個危機解決了兩個矛盾,最大化地調動觀影情緒。
常看好萊塢電影的,都明白這有多經典,同時又有多老套。
但說真的,放在現在中國電影範疇,如果能把這個完成度做好,已然非常優秀了。
不需要劉偉強做多少創新,他只需要按好萊塢的經典模式,講好這個中國故事,足矣。
可惜,《中國機長》最終的完成度,還是不能及格的。
劉偉強完全沒有選擇以機長為大核心的敘事,而是就像上面提到的,老老實實地將這個事件複述了一遍。
為什麼這樣拍有問題?接下來慢慢說。
之前很多人拿《薩利機長》來和《中國機長》對比,被不少人駁斥,表示這兩部影片完全是兩個創作思路,不能放一起比較。
這個我同意,的確沒有可比性。
所以,我想在開始說具體問題時,把《中國機長》和19年前的那部《緊急迫降》放一起說。
都是國產電影,拍的都是突發的空中事故,也都是老老實實複述事故的視角。
這樣比較,沒毛病吧?
昨兒晚上又刷了一遍《緊急迫降》,這次事故,同樣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事故原因是機頭下方的起落架出現故障,最終在地面與機組的配合下,成功迫降。
同樣是複述事故,《緊急迫降》相比《中國機長》的一大文本優勢,就是它有清楚的事故原因,此後所有的核心矛盾衝突,都是圍繞如何解決起落架問題展開的。
敘事邏輯清晰、明了。
包括中間還設置了兩段迫降失敗的想像段落:
一來給觀眾帶來了視覺上的刺激,二來也是為最終迫降增加緊張感。總之都是類型片雖然老套但非常有效的套路。
而《中國機長》這裡,就涉及到一個原罪式的困難:
真實事件風擋破碎的原因,到現在仍未查明。
所以電影在改編上,無法在這個矛盾衝突的重要受力點上,做任何的發揮和延展。
最後的解決辦法,就只能是對事故原因,規避不談。
劉偉強就讓風擋這麼毫無徵兆、更毫無緣由地,碎了。
可能很多人並不在意這點,但在創作層面,這真的是個非常尷尬的處境。
沒有事故原因,也就沒有一個標準類型片需要有的「反派」——甭管這反派是人,還是企業。隨之而來受影響的,就是主角身上的多元性。
同時,沒有事故原因,也就少了一條很大的可供發揮的線索。
於是劉偉強的選擇,看起來帶著點無奈:注水。
加前戲,加角色,以及屢試不爽的,加煽情。
已經有一些評論在吐槽了:《中國機長》40分鐘左右飛機才起飛,降落後又有30分鐘煽情,中間真正的精華段落,不過40分鐘。
在我看來,這樣用來填充時長的安排本身,並不是問題。
問題在於,要有效地填充這110分鐘,就需要足夠豐富的矛盾衝突,和足夠立體的人物,可惜,在劇作結構注水後,劉偉強在矛盾衝突和角色上繼續注水:
整部影片的廢戲、廢角色,實在是一抓一大把。
兩個核心人物:
給機長設置了女兒和妻子,包括前轟炸機飛行員,和強迫症等細節。
給乘務長設置了一個非常隱晦的婚姻危機。
這個危機不僅是一閃即過,更是在後面完全斷掉不提。
兩個最重要的人物,就只花了幾分鐘的篇幅,做了蜻蜓點水的鋪墊。
其他機組角色,不僅沒有任何人物細節的塑造,在整個事故過程中,也沒有起到任何作用。
比如高戈那個安全員,更是幾乎沒有台詞——不知是不是故意的,他的角色名,就叫吳言。
地面上,從塔台到各中心,更是洋洋洒洒安排了好幾個角色。
我專門去數了一下,11個人。
這些人對整個事件的解決,也是幾乎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即便出現,也都是一帶而過的龍套。
但在電影中,每個人都出現了三到四次。他們承擔的作用,就只是單純地展現擔憂。
更別提關曉彤的角色,安插地毫無來由,莫名其妙,是可怕中的可怕。
注水已經是大問題,注水失敗,就更是災難中的災難。
這直接導致:
所有角色——包括機長和乘務長在內——都淪為廣告宣傳片中的紙片人物,全是符號,沒有靈魂,極致扁平。
從人物塑造,到矛盾解決,都是強行、刻意而單薄的。
尤其是機長這個人物,被傷害地最嚴重。
沒有細節鋪墊,沒有有效的矛盾衝突,他本該重點顯露的專業一面,完全被喊口號式的意志力所蓋過——如下面這樣偉光正的台詞,是非常削弱人物真實性的。
再看《緊急迫降》。
都是110分鐘時長,影片在10分鐘起飛後,剩下的100分鐘,都緊密圍繞事故本身展開,迫降成功即結束出字幕。
非常標準、也非常典型的類型片處理手法。
人物上,《緊急迫降》也是機組與地面兩條線。
機長邵兵和乘務長徐帆,是一對感情出現問題的夫妻,兩人從起飛前鬧矛盾,到事件中開始緩和,再到迫降後夫妻和好——這就是我前面說的,人物生活上的困境,和事件的合二為一。
你可以說這太老套了,但即便老套,也總比注水和沒有靈魂強吧。
其他角色,兩個空姐,一個是第一次飛,另一個則是最後一次飛。
同樣,你可以說這設定好刻意。但依然,刻意也好過存在感全無。
《中國機長》里的四位空姐,別說記住她們,看完後,你能分清她們誰是誰嗎?
地面上,《緊急迫降》中的人物也都起到各自的作用,尤勇的指揮,各技術人員的出謀劃策,消防部門在跑道噴洒泡沫等等,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當《中國機長》在事件本身無法做出有效延展,一前一後的注水又堪稱失敗。
於是,劉偉強僅剩的招數,就是煽情。
完全拋棄寫實風格的,煽情。
機長在穿雲過程中想到天使般的女兒和那個藏族小男孩,煽情;
空姐跌倒昏迷,全機艙的人都在大喊「站起來」,煽情;
乘客發飆,袁泉鏗鏘有力的一大段念白,煽情;
飛機失聯,黃志忠嘴裡叼著耳機淚目,煽情;
下飛機之後,所有乘客集體要見機長,煽情。
我想很多觀眾,也一定被這些段落煽哭了。
但我已經不是第一次說這話了:
把人煽哭的電影,不等於就是好電影。
而當《中國機長》最終只剩煽情,它離好電影的距離,就更遠了。
一定有人會說,對國產電影,就不能寬容點嗎?電影的進步,就看不到嗎?
放在國產電影範疇,《中國機長》我可以給6分的及格分數。
但我不想這麼做。
就像中國男足永遠跟馬爾地夫踢,是沒法踢進世界盃的。咱們一味寬容,中國電影,啥時候能看清差距,找到前進的那個出口呢?
最後,我還想對《中國機長》所謂的「中國速度」說幾句想法。
真實事件發生於去年5月,8月影片立項,9月開始籌備,今年1月開機,3月殺青,8月底做完後期,9月底正式公映。
很多人稱讚這樣的高效,稱其為「中國速度」。
但要我說:
電影,真的不是這麼拍的。
慢工或許不一定出細活,但趕工,就一定出不了精品。
當然,這裡的理由也很充分:為了獻禮,必須速度。
事故原因沒查清,導致文本結構受到重創,只好注水,無所謂;
為了票房必須全明星,導致削弱機長這個核心角色,所有角色扁平符號,無所謂;
為了讓觀眾落淚,導致寫實感和真實性全然不顧,機長事故後襯衫平整如新,歐豪各種受傷下機第一件事是繼續泡妞,無所謂。
如果在獻禮、票房和煽情面前,電影的好壞變得無足輕重。
那麼,以上我寫的這些,各位就權當廢話一堆,不看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