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宅在家看娃上網課的妻子,突然跟我說想看《法網柔情》。
《法網柔情》?米雪劉松仁主演的那部30年前的時裝劇!
我能理解不寫作業妻賢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已經讓她每天「痛不欲生」,可是明明硬碟里已經存儲了一溜兒的新劇新片啊。
《9號秘事》第五季還沒看完,《國土安全》最後一季同時在追,還有兩年前就沒時間來得及看的《我的天才女友》,現在又出來了第二季,居然又是高分超過前作。
韓國的Tvn也出了《機智的醫生生活》,還是《請回答》系列導演拍的,可以說光光是電視劇,已經有點目不暇接了,可怎麼還會想去看30多年的《法網柔情》呢?
在我翻找硬碟中的《法網柔情》時,她告訴我白天趁孩子午睡時她已經點開了《大時代》在看,而且一口氣就刷了5集。
後倆不是因為孩子醒了,她才停下來,而是發現繼續看就得交費了。
《大時代》可是28年前的老劇了,可是如果你在視頻網站上搜搜看,以前我們視為蜜蜂粑粑陪伴我們成長的那些港台經典老劇,如今想看,都需要先辦會員!
反倒是新劇,沒那麼多限制。
就像同樣TVB出品的,《法證先鋒4》打著經典情懷的幌子,拍得讓人想發瘋。
而以前的那些老劇,即便是你總能聽到「你餓不餓,我下碗面給你吃啊」「感情的事不能勉強」「做人最要緊的是開心」等等老套台詞,可是那些劇就像帶著暖黃色光暈般,讓人看著一下子就代入進去,不能自拔。
其實不止是妻子,春節時不能出門,6歲女兒看到我硬碟里有《天龍八部》吵鬧著要看,於是我想陪她看一會兒吧。
結果我們爺倆生生地從年三十追到了初八,看完了50集的這部金庸劇,82版的,幾位主要演員選角實屬神來之筆,黃霑顧嘉輝的主題曲更是經典到無以復加。
不說劇情和武打,光憑著演員和主題曲就勝過97版一籌。
可是這幾年的鐘漢良版還是之前被這屆年輕人奉為圭臬的2003胡軍版,都提不起來興趣。
其實這絕對不止是我們家這一個案。
據媒體報道,這個因疫情造成的「超長」假期里,在各大視頻網站上,點播最多的劇幾乎無一例外,都不是新劇。
近十年的一些口碑不錯的長劇,如54集的《琅琊榜》,76集的《甄嬛傳》,87集的《如懿傳》是這屆年輕人比較鍾愛的。
而如《北平無戰事》《鄉村愛情故事》等等,也是吸引了相當數量的觀眾群。
如上文提到的TVB老劇,如《大時代》《創世紀》《義不容情》等等是很多當年的擁躉再次擁抱的重點劇目,令他們不舒服的是,想全部看完這些老劇,充會員是唯一的選擇。
美劇的《老友記》《權力的遊戲》《絕命毒師》等等也是某些美劇粉絲反覆追的摯愛。
一位兄長也是在假期中特地在網上找到了當年痴迷的《加里森敢死隊》和前南的二戰經典劇《黑名單上的人》。
可謂各有所愛,但懷舊的念想大都相同。
根據某視頻網站發布的數據看,此次疫情期間,觀看時長第一的IP是上海帥哥胡歌主演的系列劇,他的《仙劍奇俠傳》《琅琊榜》《神話》等等都是迷弟迷妹們百看不厭的。
而緊隨胡歌之後的IP的,是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他的小說的金庸。由他的武俠小說改編的金庸劇成為跨越各個年齡層觀眾的共同追逐目標。
金庸劇中最受追捧的無疑是83版的《射鵰》。
客觀說,當年的外景如今看起來跟兒戲一樣,但是演員選取,經典動作設計,尤其是顧嘉輝的主題曲,即使聽過幾百遍,每次響起還是渾身雞皮疙瘩,激動地要命。
稍微有點讓人意外的是瓊瑤劇。當年在風口時是可以和金庸劇媲美的,可如今觀眾們似乎只對20年前的《還珠格格》感興趣,無論是咆哮帝馬景濤,還是當年瓊瑤御用的劉雪華,都沒再掀起什麼被追的熱浪來。
也難怪,瓊瑤戲的受眾主要是女性,且以三十歲左右為主。
但愛情戲常演常新,永恆不變的主題只是需要不斷由新人來演,似乎這樣女觀眾們才願意捧。
老劇,究竟有什麼魔力,會讓人捨棄或者說沒有勇氣去觸碰不斷上線的新劇呢?
有專家指出,成年觀眾對過往曾喜愛的文藝作品會產生一種「回憶濾鏡」,自覺過去的作品經得起歲月淬鍊已成為經典。
而且當下碎片化的快節奏生活,也讓很多人有意識地逃回過去變成一種有效的自我調劑方法。
因而回憶就被蒙上了一層溫暖又柔和的光暈,就像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一樣,回憶過去,時光總是暖暖的,讓人心裡特別舒服。
其實何止是老劇呢?根據國際唱片協會發布的《2019音樂聆聽報告》顯示,中國樂迷最喜歡的十大曲風裡,老歌排名第二。近年來不斷火爆螢屏的各種音樂綜藝里,情懷殺已成為招攬觀眾的最佳利器。
為啥「情懷殺」往往成為收視的撒手鐧?
想想看,《法網柔情》簡練、精彩,不過20集,《大時代》驚心動魄,千迴百轉,也只有40集,而現在的國產劇動不動就五六十集,七八十集更是隨隨便便。
不僅是長,而且真的不香。
就拿金庸劇來說,以往重拍基本間隔起碼都在十年以上,看看這兩年的情況,僅僅一部《神鵰俠侶》,十年來就至少重拍了三遍。
新拍的外景確實展現了壯麗山河,可有的也漂亮得像玄幻劇,而且武打設計從《新倚天屠龍記》評論可知,花哨得讓人不耐煩。
男演員沒有陽剛氣,女演員都是錐子臉。一幫男女演員站在一起,往往分辨清楚都很難。
劇情更是無端地注水。其實這些年來,拍得最好的金庸劇,也只是把金庸小說精髓的一半兒展現了出來而已。但新劇的編劇導演們還偏偏要加上當下新時代的一些情感理解,一些展現方式,結果往往四不像,觀眾們要麼倍速看,要麼一集棄。
因而大波兒的新劇新片涌過來,有時候索性就全部拒之門外,看看老劇,更加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