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收到一則這樣的私信:老師,我們家的寶寶今年四歲,可是我覺得他有點自私,總是不喜歡和別人分享自己的東西,自己的玩具從來不給別人玩,我有什麼好的方法幫助他改變嗎?
為了回答這位家長的問題,我覺得很有必要寫一篇關於怎麼樣讓孩子學會分享的文章。
因為雖然分享是社會美德,但是,很多家長教孩子分享的方法是錯的。他們就只會一味地要求孩子交出「玩具」,要知道,分享不是讓孩子把「玩具」給別人那麼簡單,這背後大有學問。
那到底分享的背後有哪些學問,又該怎麼樣科學、合理的教孩子學會分享呢?
要做一個利他又利己的分享主義
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人類之所以會向別人分享,根本原因是為了「利己」,是一種互惠,更是一種投資,那麼這種基因遺傳到今天,它的功能從本質上來說並沒有發生變化。
所以最好的分享仍然是利他又利己的,利他又利己的分享才是可持續,才是健康的。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教授亞當格蘭特有過一項調查,他對校友會的同學做過分類,根據他們分享習慣的不同可分為三類,一是不求回報的無私奉獻者,二是斤斤計較的利己者,三是利己又利他的利益均衡者。
通過對這三類同學跟蹤研究,他發現這三類人中發展最糟糕的是第一類人,他們最容易使得自己的生活陷入糟糕的境地,其次是第二類人,最為成功就是第三類人。
他對研究結果給出的解釋是,第一類人,很多時候不顧個人、家人的條件和生活質量,一味的滿足自己的高道德,高標準,去不計回報的分享自己所有,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了困擾和麻煩,常常使得自己的生活一團糟。
第二類人,雖然自私自利,但他們會遵守規則,努力奮鬥,即使因為不會分享,不能創造較大的財富,依然能小富即安。
最富有成就的是第三類人,即利己又利他的人,他們會根據自己的條件分享自己的東西,利用他人的條件,為自己創造最大的價值。
所以我們在養育孩子的時候,也應該讓他們做一個利己又利他的可持續的分享主義。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們應該讓孩子學會科學、合理的分享。
怎麼樣才能讓孩子學會科學、合理的分享?需要注意三個關鍵點:第一,孩子對他人情緒的理解能力;第二,物權意識;第三,說「不」的勇氣。
第一,孩子對他人情緒的理解能力
孩子對他人情緒的理解能力,即我們心理學上所說的情商,需要提醒大家一下的是,心理學上的情商跟我們普通口語中的情商還是不同的,心理學上的情商專指一個人對自己和別人情緒的識別和管理能力。
那為了提高孩子的這種能力,以便他能做到真正的分享,家長應該怎麼做呢?心理學家給出的建議是引導孩子「感同身受」。
例如,小明不給小華他的卡丁車玩,那這時候小明的家長就可以這樣引導他:「小明,你想一下,如果你不給小華玩你的卡丁車,她會有什麼感受呢?」,「如果你是小華,你會不會難過呢?」。
經過這樣的引導,讓孩子更容易識別、理解別人的情緒,以便於做出是否分享的行為。這裡需要強調一下,最終的分享與否應該是讓孩子自己說了算,如果引導完了,孩子還是不願意,那麼也不要著急,因為習得一個社會行為,需要一個過程。
第二,物權意識
所謂的物權意識就是一種規則意識,即我們常說的,我的、你的、他的,這類所屬詞表述的就是物權意識,這是分享行為的前提。
孩子知道了哪些東西是自己的,就會對所屬的東西有安全感,就會「捨得」分享,同時他明白了哪些東西是自己的,哪些又是別人的,就會理解互惠、分享的重要性。
所以家長在日常行為中要給孩子傳遞這種物權意識,比如,在家裡告訴孩子這是爸爸的書,這是媽媽的包,這是你的玩具。在超市或商場告訴孩子這是店主的東西,我們必須花錢買等。
第三,說「不」的勇氣
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說過,小時候越可以自己說了算,長大後會越自信,那麼對於孩子分享這件事,也要遵循這個原則。那就是作為家長可以給孩子引導,讓他理解別人的情緒,知道分享的重要性,但是不能強迫孩子做出分享的行為。
特別是當別人的要求不合理,會損害孩子的利益時,更需要讓孩子有勇氣說「不」。因為只有這樣,分享才是科學、合理的,才是健康的。
因為真正的分享,不是一味付出,不是有求必應,不是「老好人」。真正的分享,需要智慧,勇敢地跟索取者說「不」。
最後,總結一下。首先家長要給孩子滲透這樣一種分享觀:分享是一種利人利己的行為,既不能自私自利,又不能一味付出,做一個老好人。
具體可按這3個方法去做:一,培養孩子對他人情緒的理解能力,引導孩子對他人「感同身受」;二,培養孩子的物權意識,讓孩子知道哪些東西是自己的,哪些又是別人的;三,讓孩子有說「不」的勇氣,拒絕不合理、不健康的索取式分享。
好了,以上就是一個心理諮詢師老師以一個網友的提問為引子,展開的關於怎麼樣教孩子正確分享的論述,文章在回答網友問題的同時,也給大家養育孩子,教育孩子正確分享提供了一些具體的方法,希望可以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