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7基地在建設之初,有一個技術人員寫過一副對聯:「身居茅屋胸懷祖國,腳踏荒山放眼世界。」茅屋之簡陋,不妨礙航天人胸懷祖國的大情懷;山溝之荒蕪,不妨礙航天人放眼世界的大格局!
1月3日,記者來到鳳縣鳳州鎮紅光溝的溝壑塄坎,感受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隨後,記者又聯繫了幾位曾經在067基地奮戰過的老航天人,聽他們講述那些奮進的年華!
艱苦條件擋不住奮進的腳步
1965年,067基地選址人員到達鳳縣,1994年搬遷完畢。29年里,基地的航天建設者們奉獻青春、揮灑熱血,艱苦條件擋不住奮進的腳步。
記者在位於鳳州鎮的067基地曾經的「指揮部」,遇見了年過六旬的海師傅,他是當地人,如今在這裡做看護工作。
「我當年在鳳州火車站當裝卸工,也曾給這個基地搬運過糧食。每次把糧食搬來後,基地的工作人員總會熱情地請我在他們食堂吃一大碗麵條。他們說著普通話,穿著很整齊。我只知道他們是從大城市來搞科研的,其他的情況,我什麼都不知道。但他們對人熱情,我印象很深。」老海說。
熱情!這是老海這樣一個「外人」當年對基地建設者最深的印象。
的確,當年那些可謂「天之驕子」的年輕人,來到偏僻的山溝創業,憑藉的就是一腔熱忱。
葉志明是165所原黨委副書記、7107廠原黨委書記,1976年從部隊轉業分配到067基地。
「那時,我看到的紅光溝一條溝都鋪滿了各種建築」,他回想起當時已初具規模的紅光溝067基地,各種廠房、研究所、醫院、生活區職工住房等建築群,在溝里分散布局。
那時,生產區建設還在不斷完善,葉志明所住的平房漏雨,不得不拿牛毛氈蓋在屋頂上防漏。「那時站長給我說,現在生活條件已經好多了,我們來的時候沒有設計室,搭了個窩棚,晴天還可以,碰到下雨天時,外面不下了,棚里卻還在下,大家放幾個盆接水,繼續工作。可見當時的條件很艱苦,我當時很佩服他們的。」
葉志明至今清楚記得1981年下了將近一個月的連陰雨,河水暴漲,泥石流隨河水而下,公路被衝垮,有的橋樑被沖斷。當時一個試驗區有個燃料廠房,裡面放著燃料和氧化劑,檢查時發現試驗區內水流不暢,有山石鬆動的現象,隨時會有滑坡的可能。如果發生滑坡,燃料和氧化劑會發生爆炸,後果不敢想像。當時全站都動員起來,大家主動沖向試驗區冒雨奮戰,疏通水道清除阻塞物,同時派出巡視隊日夜守護著試驗區以防不測,最終排除了險情。
不僅「不吃閒飯」還要贏在前面
7107廠在鳳縣黃牛鋪的山溝里建廠,後來同屬於一個基地,與紅光溝的精神一樣,黃牛鋪的那條山溝,揮灑了那一代航天人的青春和熱血。
1月6日,記者在7107廠的社區辦公室見到了老廠長王從生,他說著一口標準的普通話,精神矍鑠,雖然已年過八旬,卻掩藏不住科研人員的風采。
「1968年8月,我接到來鳳縣的任務,那時我在北京的230廠工作。我一個人背了一個簡單的包,拿著一張火車票,覺得被分配到三線,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王從生笑著回憶說。
那一年王從生只有34歲,是一個從哈工大畢業後又具備工作經驗的年輕知識分子。第二年,他舉家來到鳳縣的山溝。那時的7107廠還在建設中,別說住的條件異常艱苦了,就連吃飯都成問題。
「沒菜吃,怎麼辦呢?就組織我們年輕人去山裡挖野菜。記得當時有一種『崖蒜』,長在山崖邊,很難採摘,但是吃起來卻很香。我們用好不容易挖來的崖蒜和著從供銷社買來的粉條,一起做成包子,是最好的美味。」
缺吃少穿不要緊,他們還可以一起下河抓螃蟹,誰去北京出差了,可以幫著大夥捎回糕乾粉、糖等各種生活用品。王從生記得他的「最高紀錄」,是從北京為大家帶回了23個大包的東西。
因為還在建設中的7107廠沒有生產任務,但是大家不願意「吃閒飯」,要為國防建設作出自己的貢獻。1978年時,他們向上級單位申請接任務,開始投產。
王從生講了一件特別令人驕傲的事情!聽說北京的前方廠子生產長征三號甲火箭的產品,7107廠也申請生產任務,不僅接任務還要與北京的那家廠子比賽。當時總設計師說,哪家廠子的產品先出來就用哪家的。
結果令人驚喜,位於偏僻山溝里的7107廠居然勝出了,大家就是在喝稀飯、吃鹹菜的加班加點工作狀態下勝出了!這不得不令人驚嘆,佩服三線建設時航天人的精神!
那次7107廠生產的產品,用在了長征三號甲火箭的首次發射中,且獲得圓滿成功。
王從生講述了很多讓人感懷的故事,比如,1981年三岔河發洪水,廠區附近道路全部沖斷,醫院也被沖毀,新產品送不出去,在給上級單位彙報後,他們在河灘上點了一堆火作為信號,由直升機進來運走了產品,並接走臨產的兩位女職工。看到產品被安全送出,他們放心了,繼續埋頭苦幹,修復被洪水損毀的廠房和道路……
那段充滿激情的歲月至今火熱
時光荏苒,它能帶走曾經的光陰,卻帶不走航天人的奮鬥精神。
據067基地留守處負責人說,這些年來,每年都有不少來自西安、寶雞的老航天人帶著兒孫,再次踏上鳳縣這片山溝里的熱土,一起回憶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記者在指揮部大樓前看著老黑板上「團結敬業務實創新」的標語,在「廁所實驗室」前感受艱苦創業的奮鬥痕跡,在充滿時代記憶的大學生樓前,追尋曾經的激情歲月……記者正沉浸其中時,遇到了鳳縣鳳州鎮黨委書記羅強,他講述了自己與這裡的故事。
「我曾經在067基地的子弟中學上學,記憶中這裡當時非常神秘,各個溝口都有站崗的解放軍戰士。家裡的燈泡突然變暗的時候,我們就知道基地里在做實驗了,因為一做實驗用電量就很大……」
羅強還說了一件不久前讓他感覺特別溫暖的事:「去年,我們組織各村合作社的人員帶上優質農特產品,到西安的航天城去展銷,當聽說是鳳縣來人了,有多年『溝齡』的老一輩人在子女陪同下趕來。展銷會開始不到一個小時,產品就被搶購一空。」
吃著鳳縣的農特產品,那些老航天人回味的不僅是鳳縣的味道,更是在回味自己揮灑青春與熱血的擔當,回味自己在激情燃燒的歲月中那份胸懷祖國的情懷。
正是因為想把這份「情懷」傳承下去,鳳縣計劃和航天六院一起打造「航天精神文化區」。羅強介紹,按照鳳縣縣委、縣政府的規劃,將以品牌化、市場化為方向,著力在紅色旅遊和「旅遊+」方面下功夫,打造文化旅遊產業升級版。航天精神文化區將通過「鳳縣+航天」的合作方式,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據了解,這一項目將致力於打造航天人的精神家園、航天精神文化傳承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基地等,使其激發鳳縣文化旅遊與鄉村振興的新動力以及航天服務業發展的新動能。
過「原始的生活」,搞「尖端的事業」!067基地的航天人譜寫了一個又一個傳奇,秦嶺的山溝里也誕生了我國航天史上多個第一,如:第一台遠程火箭發動機、第一台姿態控制發動機等,圓滿保障了我國以「載人航天」「北斗導航」「探月工程」為代表的重大航天發射任務。今天的我們需要傳承航天精神,不忘初心,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以嚴謹勤奮的科學態度,繼續積極進取,無私奉獻! (本報記者 麻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