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著凜冽的寒風,我們來到鳳縣,追溯一段驚天動地的傳奇往事,尋找一群默默無聞的航天前輩。
前輩已在20多年前離開這裡,但他們的印記仍深深留在鳳縣那條不起眼的山溝里,這印記是周圍村民口中流傳的一個個名字,是防空洞中不曾消散的一道道光芒,是深山裡向陽生長的一草一木。
一份信念 小山溝里也能幹大事
走進紅光溝航天六院舊址的大門,時光似乎停留在上個世紀。寫著「寶雞市公安局紅旗分局」的木牌雖已掉漆,但仍牢牢釘在牆上。
右拐,蒼鬱的松柏後,一幢小樓靜靜矗立,這就是紅光溝航天六院舊址,過去的067基地指揮部大樓。輕輕推開大門,仿佛又回到了那個火熱的年代。
「團結敬業務實創新」,寫在黑板上的粉筆字至今清晰可見;各種指示牌和標語掛在牆上,展現著濃濃的時代感;「歡度春節」的燈牌倚在窗下;老式撥盤電話仍未拔去線路,仿佛時刻等待著最新指示;辦公室里的各種獎狀,見證著曾經的驕傲,就連蜘蛛也懂事地繞開獎狀,只在一旁結網捕蟲,不侵擾屬於英雄的榮耀。
陽光透過窗戶,在樓道里灑下片片光斑。時光在這裡凝結。
這座指揮部辦公樓建成於1973年。當時,指揮部負責組織全基地的科研、生產。1980年、1981年和1990年,這裡曾遭遇特大洪水和泥石流襲擊。
許多曾在此工作生活的航天前輩,面對媒體採訪時都提到過,洪水來襲,許多道路、橋樑、房屋被沖毀,通信和水電中斷,他們被困在小山溝里,甚至有人犧牲,基地科研生產面臨極大困難,幾乎癱瘓。
但航天人就像他們身後的巍峨秦嶺一般,以勇氣和樂觀直面災難。他們在積極進行自救的同時,還不忘抓緊恢復生產。
「自己干、三不變」「開展液氧煤油發動機研製」等重大決策和指令,有條不紊地從指揮部辦公樓里傳出。所謂「三不變」,就是產品交付時間不變,科研經費不變,新產品研製進度不變。航天人咬緊牙關,哪怕是肩扛人抬,也要將產品安全及時送出。
在全體航天人的努力下,這些目標逐一實現,確保了中國航天事業又好又快發展。
埋頭苦幹 無數實驗助火箭上天
馬路對面的大禮堂、醫院都保存完好。可以容納上千人的大禮堂,見證過一幕幕或感動、或激情的歷史時刻。上世紀80年代,抗洪搶險表彰會和重大決策的動員會都在這裡召開。
1990年底,大禮堂迎來了高光時刻。航空航天工業部在這裡召開全國航天系統精神文明建設現場會,號召全系統向067基地學習,特別授予067基地的錦旗上寫著「艱苦奮鬥的楷模無私奉獻的榜樣」。
我們來到大禮堂時,大禮堂空曠且寂靜,除了一角堆著些木料,一切都和20多年前一樣。紅色的窗簾,綠色的牆裙,顏色依舊鮮艷,保留著火紅年代的激情;鐳射燈球、拉花、塑料藤蔓從禮堂頂部垂下,配合著舞台兩邊拉開的帷幕,不難想像,那些年間,禮堂里是多麼熱鬧。
離開這裡,沿著山路向深處行進。山腳下,不起眼的鐵門內,是一個靜謐的世界,寬到能通過一輛卡車的隧道直通山腹。
向著深處進發,陽光從身後射進,讓人不再畏懼前方的黑暗。
這裡名為201洞,是紅光溝航天六院舊址三大重點工程之一。那些可敬可愛的人,就在這裡待了20多年,做了2000多次重要實驗,為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和多種衛星的成功發射,提供了準確的實驗數據。這裡還進行過許多重要實驗,為國家作出了重要貢獻。
來自江蘇省蘇州市的楊敏達,是永遠銘記在201洞的一個名字。
1956年,楊敏達考入北京航空學院,在航空衝壓噴氣發動機設計專業學習。畢業後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三設計部技術員。上世紀60年代,他主動報名,拖家帶口來到鳳縣,成為201洞最初的建設者之一。
楊敏達在山洞工作了近20年,主持完成了數十種、數千台次火箭發動機泵的研究實驗,裝機上天成功率達100%,創世界航天史的奇蹟。
1989年,一項關於「長征二號」捆綁火箭發動機液流系統的緊急任務下達,楊敏達此時已是癌症晚期。他忍著病痛,帶領全洞職工連續奮戰了28個夜班,搶先完成了緊急任務。他還帶頭鑽進火箭發動機液流系統設備的油罐進行操作。
5月25日中午,楊敏達病情突然加重,7月1日不幸病逝。1990年5月,航空航天工業部黨委決定,授予楊敏達模範共產黨員稱號,號召全體黨員和職工學習他無私奉獻的精神。
現在,201洞雖已沒有科研人員忙碌的身影,但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航天精神傳揚至今,被所有航天人銘記。
以苦為甜 為航天事業無悔奉獻
在鳳州鎮國安寺村,成片的宿舍樓和科研樓矗立在陽光下。航天人在這裡工作生活了數十年,這裡培養出了一大批中國航天的棟樑之材,誕生了一個又一個中國航天的驕傲項目。在他們的影響下,這裡許多村民都能講一口標準的普通話,都有著火熱的家國情懷。
自從067基地整體遷出鳳縣,這些宿舍樓和科研樓就交給了群眾。在村民們的悉心保護下,這裡基本保留著當年的原貌,那些樓體上的紅色標語,至今仍令人激動。
在鳳州鎮黨委副書記朱雙強帶領下,我們來到國安寺村一棟普通的二層小樓前。我國著名火箭發動機專家張貴田院士就曾在這裡居住。房間逼仄,但就是在這樣小小的房間內,張貴田院士熬過了不知多少個不眠之夜,突破了多項重大關鍵技術難題。老一代航天人,就是這樣發揚艱苦奮鬥精神,為航天事業默默奉獻的。
國安寺村黨總支書記任存林說,當時這裡特別紅火,那些職工穿得也很乾凈,上世紀70年代,村民拉著蔬菜和日用品在街口擺攤,每天上午10點多出攤,中午12點就賣完了。
從搭帳篷開始,航天人自力更生,用一磚一瓦建起了綿延十多公里的基地,國安寺村只是其中之一。165所原黨委副書記、7107廠原黨委書記葉志明回憶說,十多公里的基地,每個聚居點都是一個小社會,商店、服務店、醫院,正是有了這些完善的服務,基地的正常生產才得以保證。
在村外的河邊,我們找到了此行的終點——一座不起眼的土廁所。
「廁所實驗室」是科研英雄為它取的名字,在這間廁所改成的實驗室里,自力更生的中國科研人先後解決了催化劑、推力室結構設計等問題,這裡還誕生了中國第一台姿態控制發動機,堪稱「功勳廁所」。如今,雖然雜草叢生,但它作為傳奇的一部分,在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心中留存。
從這裡誕生的傳奇永不褪色。 (文/圖 本報記者 張家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