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工作沒前(錢)途麼?
1、財務很累
2、工資特別低
3、成就感也很低
4、財務會用眼過度
5、做會計風險特別大,容易背鍋
6、以後被AI代替的可能性更高
7、會計準則每年都在變
赤裸裸的7大問題,血淋淋直達財務人內心深處!
2020年疫情肆虐後,這些問題爆發的更加直接,尤其在復工後,企業財務面臨堆積如山的工作無從下手;審計、報稅等各類彙算工作接踵而來,帶來的工作風險更大;遠程辦公刺激智能科技的進一步升華,財務共享中心剔除了三分之二的基層財務人;200多道大小財稅新政僅是近兩年的通知……
不寒而慄且振聾發聵!
不得不承認,財務會計的基礎崗位,技術含量不高,技巧性相對低,崗位低端,容易被複製,被取代的可能性最大。但我國2000萬財會從業人中,超過1600萬人做的都是核算、記錄的基礎性工作,如果財務共享中心規模擴散,其中一半的人將面臨被重組的危機。
考究一個問題,必要深層次挖掘其根源,如果說財會人才市場的基層飽和是現狀之一,那麼必定存在另一個巨大缺口,什麼才是企業真正需求的財會人才?
01、
企業需要能控制財務風險,降低成本費用的財務管理人員。對於規範化的報表工作,基本不具競爭優勢了,真正優秀的是以預算管理、風險控制、財務分析為主要工作內容的管理會計,為企業降本增效、節源開流的財務人。
02、
企業需要知識領域廣、視野寬闊的財務管理人,包括財務、會計、審計、稅務、風控、分析、管理、投融資等,甚至兼顧經濟法律、企業管理決策等一些營銷、市場與治理能力。
這對一個「帳房先生」而言簡直天方夜譚。會計與出納的謹慎本性導致他們不能在大問題上做過多決策,相反管理會計的「軍師型」天賦便派上用場。尤其在預算預測、財務分析、企業管理、投融資及風險評估上,能以財務數據支持企業戰略決策,這將成為未來企業財務發展的大趨勢。
在經濟疊代、科技程度加深的前提,企業財務人角色從後端逐漸轉移前台,以主人翁姿態參與到企業管理決策中,管理會計在框架搭建、財務管理上屬於優質的,是集「業務、財務、管理」三方於一身的財務精英。
03、
企業需要抗壓能力強,可不斷更新知識結構的自主型財財務人。新準則、新稅法、新財務制度、新結算方式、新應用軟體都需要花時間研究、吃透。
管理會計CMA所涉及的理論內容是完整的管理會計知識體系,相較於財務會計,它恰好與其形成知識互補,讓理論方面不再有短板,牢固的知識體系更有利於實現職場變現。
管理會計CMA在會計、管理、經濟、金融等方面的內容,更多是擴大管理會計人員知識廣度,培養其預測商業需求及制定策略決策的能力,以基礎知識、實用知識為主,知識覆蓋面廣,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與操作性。從目前看來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行業中推薦的都是學習CMA。
04、
目前經濟形勢下,企業面臨的發展競爭愈加激烈,想要在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必須從公司的管理層乃至財務管理進行改革。
傳統財務會計著重於核算和監督職能,而現在企業要求財務基礎外,還要對企業經營情況進行事前、事中和事後的全流程把控,便於對企業應對各種風險,趨利避害實現利益最大化。顯然傳統會計已經無法適應企業發展,管理會計CMA人才走上舞台,獨領一代風騷。
CMA連續7年報考人數暴漲,人才缺口一度擴大到300萬,面對大環境的形勢所逼,國家層面不得不加大人才培養力度,2016年發布的《十三五規劃》直接將CMA人才定位為「行業緊缺型」,導致各地方在搶人大戰中爭的頭破血流……
如今,只做好「錢、帳、稅、內控」不能算好會計,而是在做好帳後,還要挖掘數據中隱藏的信息,並幫助企業做分析、做預測,傳統會計向管理會計的轉型迫在眉睫。
- CMA作為管理會計領域權威級資質,首先涵蓋的是預算預測、成本管理、風險管理、績效管理、投融資決策、戰略管理等幫助財務人全面掌握「財務+管理+業務」的知識體系,在培養業財融合理念上,具有非常強的實踐性與操作性。
- 其次,不同於ACCA、CPA、中級這些財會證書,CMA考試科目少,考試周期短,還有中英文兩種考試語言選擇們對於忙碌、兼顧家庭、精力時間有限的職場人士而言,再合適不過。
老實說,任何行業都不敢說能一直賺錢,也沒有真正死透的黃昏行業,說會計工作沒前途的是什麼人呢?
——也許是處在年齡尷尬線上又正好觸及職場天花板的迷茫型財務人;
——也許是處處尋求轉型契機卻一再受挫的受氣型財務人;
——也許是基礎性工作做久了,感覺不到價值,又不敢跳槽的沒底氣型財務人……
說到底,是面對大環境的疊代沒有足夠抵抗的勇氣,如果持有一張含金量高、認可度高、適用面廣的證書,成為既懂財務,又善於管理和決策的復合型人才,那麼不管在人工智慧時代,還是遭遇資本寒冬,都能毫不畏懼,優雅面對。
▎本文來源:中國管理會計網,由高頓整理髮布,如因作品內容版權等存在問題,請聯繫後台議定合作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