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了」
「那你買兩顆蘋果啃一啃」
「不是應該慶祝嗎」
「前兩天的冬至你怎麼不慶祝」
以上對話真實證明了,對於聖誕節,就連年輕人都存在著無法跨越的鴻溝。
啃蘋果,這個中國人因為蘋果的「苹」與平安夜的「平」讀音而入鄉隨俗的社交習俗橫跨整個學生時代,紅元帥壓著的聖誕賀卡上寫著一句祝你平安,不忘刻著「永遠」兩個字,到現在去超市裡還會被售貨員拉著試吃...
互相表達情意就愛送水果,蘋果成了新時尚。煙燻三文魚不能少,熱蛋酒和玉米粥也要安排。
還有燕麥、板栗、鼠尾草、洋蔥、玉米和香腸等餡料填充的烤火雞,配上調味土豆泥和烤麵包,火雞「得罪」了誰,怎麼人人都要吃它。
這麼些美味限制了我們對聖誕節的多重想像,貧窮女孩怎麼辦,不想折騰怎麼辦,聽話,咱們吃餃子。
聖誕吃了餃,長生又不老
半圓形的餃子包著干蘑菇、酸菜,或者是塞滿了各種水果乾,是波蘭餃子無疑了,酸菜蘑菇餡餃子可是波蘭人聖誕晚餐上的必備菜肴之一,所以聖誕節吃餃子真的不是在搞笑。
波蘭餃子名為「Pierogi」(音譯:皮洛基),其詞根「pir」意為「節日」、「歡宴」,而「rogi」的意思是「角」,則是指餃子的形狀。
作為一道傳統國菜,1682年出版的波蘭最早的食譜中就出現了餃子的介紹,普遍到在大街小巷的餐館裡都能吃到。
按照餡料大致有四種:肉餡、蔬菜餡、奶酪餡、水果餡。咸口配炸洋蔥碎末,甜口撒上酸奶油和糖。
像捲心菜、菠菜、三文魚餡,以及我們被判定為「黑暗料理」的櫻桃藍莓餡餃子,櫻桃,草莓、藍莓都是在當地十分受歡迎的,像是會爆漿的水果湯圓。
不只是聖誕節,他們對餃子的執念不亞於咱們,波蘭最傳統的當屬奶酪餡餃子,以土豆泥和奶酪為餡,煮好後在餃子上淋上培根碎和酸奶油。
每年的8月,波蘭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Krakow)還會舉辦餃子節(Pierogi Festival),煎炸燉煮大PK。
來自波蘭的46歲被稱為「餃子女王」的貝塔·傑賽克近日刷新了一項金氏世界紀錄,在1小時內手工完成了1066個餃子的製作,相當於3.4秒完成1個,她本人的主要工作就是包餃子,每天大概得製作大約2500個餃子。
波蘭人的聖誕晚餐一般包含了12道菜肴,象徵著耶穌12位門徒,也是期待未來12個月份好運的象徵,雖然是一家人一同慶祝的日子,但餐桌上會多一副餐具多一個空位,這是他們專門為「不速之客」準備的,包括流浪漢。
許多天主教國家平安夜這一天是「禁食日」,按照傳統,在日落後天空中的第一顆星星出現之前是不可以吃東西的,但這讓節日的晚餐更加具有儀式感。
實際上整個東歐國家都吃餃子,俄羅斯餃子Пельмени(pel'nyan'音譯:撇勒麼尼),圓滾滾的形狀,如果不是因為出鍋後要撒上香草、黑胡椒、芝士奶油,咬下去之前永遠不知道是什麼餡。
還有來自德國巴登州的傳統美食餛飩Maultasche(音譯:毛爾塔斯),在2009年被歐盟認證為巴登州的文化遺產,包裹著豬肉、蔬菜與麵包屑之類,相比之下更適合中國人的口味。
看吧,要想真正過好聖誕節,還是得吃頓餃子。
今晚你只需要一杯熱紅酒
說起來奇怪,那些平時不喝酒的朋友,怎麼一到聖誕節,都開始嚷嚷著要去喝酒了,什麼口味的酒這麼有吸引力,「口感甜甜的,說是利口酒吧,沒那麼膩,說是紅酒吧,也沒什麼酒精味兒,喝起來還暖呼呼的」。哦,mulled wine啊。
熱紅酒,由紅酒與丁香、肉桂、橙子混合加糖煮開的飲品,在法國,他叫「Vin Chaud」,在德國叫「Glühwein」,在北歐叫「Gløgg」,在義大利叫「vin brulé」,這種起源於歐洲的飲品,在聖誕節,讓人覺得異常溫暖。
草藥和香料在酒精飲料的製備中一直非常重要,無論是調味、防腐還是著色,希臘人稱他們的香料酒為「希波克拉底」 Hippocras,以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命名,但不是他發明的,之所以叫這名字,只不過因為這是醫生最熟悉的錐形過濾袋子用來過濾掉香料顆粒。
況且早在公元2世紀,羅馬人就開始在冬季加熱葡萄酒以防寒。而後將加熱的酒與香料混合在一起,因為他們認為這種酒可以促進健康,避免生病,還會使用草藥和鮮花作為天然甜味劑,使葡萄酒口感更好。
荷馬的《奧德賽》記錄了一個淫蕩好色的女神Circe,她用香料和葡萄酒的混合物迷惑奧德修斯的船員,然後吸食他們的身體。
在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加了丁香,肉桂和豆蔻的葡萄酒改善了從法國運來的儲藏不良的葡萄酒的味道。
熱紅酒的熱潮直到1890年,與聖誕節發生了聯繫,以一種喜慶的氛圍留駐了長久以來被遺忘的美味。接下來的時間裡,喝熱紅酒已經是全球性的現象,各地都有自己喜歡的風味,從紅葡萄、白葡萄、桑格利亞汽酒sangría和苦艾酒absinthe absinth到波特酒PORTO,各種酒類煮起來。
時至今日,熱紅酒一直是聖誕節的傳統,小火煮著酒,室內是肉桂和橙子的香氣,敷著面膜,音樂響起Fa La La ,make your wish tonight 。煮好的熱紅酒咕嚕嚕的氣泡,是新年的第一聲炮竹炸開的花兒。
關於紅酒,香料掩蓋住了許多細微的差別,但儘量不要用像黑比諾(Pinot Noir)或佳美酒( Beaujolais ),過於奢侈了,對於頂級佳釀來說,一點點溫度的變化都可能影響酒的香氣與口感,加熱絕對是「暴殄天物」,用一般的就行了,那些開瓶後沒喝完的紅酒剛好派上了用場。
喜歡白葡萄酒的話可以嘗試用雷司令(Riesling)、馬斯喀特、(Muscat)白詩南、(Chenin Blanc)也是不錯的選擇。
食譜:
2瓶紅酒\\4顆丁香\\1個肉桂棒\\1個橙子\\200G白砂糖
混合香料和砂糖,加50ml水煮開,加入橙皮和果肉,調至小火
再倒入紅酒中文火煮10分鐘,過濾後趁熱喝
如果覺得酒味淡可以加些伏特加。
吃了薑餅人 脫單不是夢
沒有掛著鈴鐺的聖誕樹,但有單純又勇往直前的薑餅人,11月就能看到市面出售的聖誕飲品、點心和手辦了。
用低筋麵粉和黃油混合,完美搭配糖蜜、生薑、肉桂、丁香和肉豆蔻刻成人形,濃濃的巧克力包裹起來,蛋白糖霜做成五官,在薑餅人的故事中,薑餅的烹飪有許多意義。
很多人相信薑餅人的流行來自於一對因為戰爭而分開的戀人,年老後擔心對方找不到自己,便在自己的村莊裡出售對方模樣的薑餅人。
薑餅人從烤箱中冒出來,從一塊薑餅變成了一個活著的薑餅人。這樣,一個無生命的物體就變成了生命,有人結合歷史發表了是女人的不育症才將薑餅塑造成小男孩的觀點。
薑餅人也成為史萊克電影系列中的角色
但對於討厭姜的味道的人來說估計就是「災難」了,因為薑汁是必不可少的材料之一。
寒冷的季節,將姜粉加入烘焙的點心中不僅可以增加風味,還可以驅寒暖胃,別看現在姜一塊錢就能從超市帶走,曾經也是非常昂貴的進口香料,所以只有在聖誕節這樣的重要節日,才捨得吃。
薑餅人的奇妙居所,薑餅屋,做的那麼好看幹嘛,這還讓人怎麼吃。還是一塊德國傳統的stollen更接地氣。
聖誕麵包不甜什麼時候甜
要真說聖誕節還有什麼可以吃,德式聖誕蛋糕Christstollen或許是不錯的選擇,蛋糕狀的水果麵包,是聖誕節的特別烘焙品。
麵包中滿載切碎各式果乾,蜜餞、橙皮、葡萄、杏仁堅果、罌粟籽,還有豆蔻和肉桂之類的香料,乾果浸入朗姆酒或白蘭地中混合烘焙,烤出的麵包有暖暖的酒香和香料味道,上面灑滿糖粉。
一口咬下去,白色的糖粉頑固地掛在嘴角,這是冬天聖誕最美的樣子。味道啊,真的很甜。
在聖誕節吃stollen的傳統非常古老,但最早的stollen不允許使用黃油,只是由麵粉、酵母、油和水製成的,是一種無味無味的糕點,沒有黃油和牛奶,無法媲美我們現在對口味的追求。
為了改變現狀,1450年,薩克森州的選舉人恩斯特(Ernst)和他的兄弟阿爾布雷希特(Albrecht)向尼古拉斯五世(Pope Nikolaus V.)申請廢除「黃油禁令」(Butter-Verbot)。
該請求直到英諾森八世Pope Innocent VIII被批准,並簽署了一份載入歷史的「黃油解禁令」(Butterbrief),由此,stollen的品質和口味發生了決定性的變化,20世紀才達到今天的口味和質量。
德國最古老的德勒斯登的Striezelmarkt市場,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個真正的聖誕節市場,它成立於1434年,Striezel的名字來自stollen。最開始的只是在聖誕前夕給人們提供一個買食材的地方,但現在一般舉辦時間持續一個月到聖誕節降臨,各種食物、紀念品都可以在這裡找到。
如今的聖誕,一輛馬車在遊行隊伍中穿過德勒斯登的街道,載著重達4噸stollen送往聖誕Striezelmarkt市場,揮灑著巴洛克式大刀切分蛋糕給大家。
歐洲的城市,幾乎都有聖誕市集,大致雷同卻又各有地方特色,一家家美食小店緊緊挨著,熱紅酒、漢堡、烤腸、手工糖果與夢幻的燈光。
生活需要儀式感,更何況是聖誕節,精緻的熱紅酒配stollen的下午茶結束,還是只有回家吃碗餃子才是最會過節的人。
當代年輕人總在創新,送一塊蘋果蛋糕的行為(咬了一口齁甜!!!)建議廣大同胞不要效仿,不要效仿。
互動
聖誕節到底吃點啥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