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子炮」在抗日戰爭中大顯神威,為何在解放戰爭中就被邊緣化了

2019-11-01     皇家橡樹1972

駁殼槍、盒子炮、大肚匣子...統稱C96衝鋒手槍,它是介於傳統半自動手槍和衝鋒鎗之間的一種小型自動武器。圖片里就是C96的裝彈方式,使用彈夾給彈夾給彈匣供彈。 很多軍迷受影視劇的影響,都會認為抗戰時期、解放戰爭期間,我軍喜愛的單兵武器當屬是德制C96戰鬥手槍和國內仿製型號,由於C96相對的短小精悍便於隱藏,再加上即可以單發殲敵 ,又可以連發掃射…總體性能要比手槍管用的多,所以在我軍裝備稀缺的條件下,有一支「大肚匣子槍」是特別提氣的事情。

彈夾上彈,單發射擊狀態。

單手射擊「大肚匣子槍」槍口確實是上跳。

受抗戰影片:《鐵道游擊隊》、《平原槍聲》《敵後武工隊》...等紅色經典的各種傳奇故事影響,使C96成為我國百姓心目中的「無所不能的槍」…其實,這只是受影片的影響罷了,「大肚匣子」固然在我抗日軍民手中大顯神威,但該槍只適合小股部隊游擊戰使用,或者偵察員進入敵占區偵察敵情的防身武器…到了正面戰場上的大兵團作戰,「大肚匣子槍」的作用嚴重的降低!

槍套安裝在槍柄的方式,有了「槍托」可以提高射擊的精確度。

C96雖然是所謂的戰鬥手槍,但是戰鬥手槍也是手槍,就算是裝上槍套抵肩較精準射擊距離也就150米內,遠不及「中正式」和鬼子的「三八式」步槍!而且7.92毫米手槍彈受發射藥量少的限制威力也較低!連和衝鋒鎗相比都相差很大。

這種雕花的工藝「盒子炮」得上千塊現大洋。

C96誕生之初總體性能就不被歐美軍隊看好,因為它綜合性能比衝鋒鎗有很大的差距!而且歐美國家軍隊的槍械已經很細化了,就算營長連長衝鋒陷陣,也會拿著卡賓槍和衝鋒鎗上陣...團以上軍官只配備一般的半自動手槍…從步兵連隊裝備火力層次來說,就根本沒有戰鬥手槍的位置,而且戰鬥手槍機械加工的所用「工時」和複雜性不低於生產一支步槍或者衝鋒鎗...既然威力低、結構複雜價錢又貴,包括C96 在內的衝鋒手槍在歐美國家軍隊當中沒有被裝備。

但是,C96到了我國後待遇就不一樣了,我國在1949年之前是落後的農業國家,軍工生產不但水平極低數量也很少,連隊主要火力在1920年代初基本上就是「漢陽造」!「中正」步槍和ZB-26輕機槍也是在1920年代中後期才開始製造的…所以,C96的出現正好彌補當時軍隊火力的嚴重不足…兵荒馬亂的,它才有了極大的用武之地!再有就是抗戰時期我抗日軍民嚴重的缺乏武器裝備也給了它表現的機會。

C96自動狀態,從下面安裝20發彈匣。 即便是兩手握持槍,在自動射擊時抖動的也很厲害!說明它的控槍性能不好,直接影響到射擊的準確度...所以,將C96使用好是一門藝術!

槍套安裝後,抵肩射擊穩定性好了很多,但是20發子彈2秒鐘就打完了,火力持續性也不及衝鋒鎗。

《亮劍》劇照,仔細觀察我軍團級指揮員:李雲龍、趙剛、孔捷、丁偉…等都拿著各種版本的C96,團級幹部拿衝鋒手槍反應出抗戰時期我軍裝備的極度缺乏,當時我軍一個團僅數門迫擊炮、數挺繳獲的「九二式」重機機槍、ZB26輕機槍做不到每一個班一挺…根本沒有衝鋒鎗、半自動步槍,火力非常孱弱…在極端缺乏武器裝備的條件下有一支C96已經相當不錯了。 但,隨著我軍的實力壯大和發展,解放戰爭當中又大量的繳獲敵人裝備,在武器質量和品種大大改善之後,C96的地位也嚴重下降了…也就再也沒有演繹出傳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EIlLW4BMH2_cNUg8C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