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小丑形象演變史:從快樂製造者到變態殺人狂

2019-10-25   手望Sowarm


引言


像麥當勞里薯條和番茄醬的組合,萬聖節和小丑的搭配也永遠不會過時,小丑們表情誇張、服裝艷麗,走到哪裡,都是人群關注的焦點。


近日的威尼斯電影節上,DC新作《小丑》席捲各大獎項,海報上的小丑妝容依舊艷麗,但是小丑嘴邊的笑容卻讓人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悲傷和壓抑。

電影《小丑》海報


小丑怎麼了?小時候那個站在遊樂園門口分發氣球的夥伴,難道不應該是這個世界上最快樂的人嗎?

其實,我們如果回顧一下西方文化史,小丑的形象一直都在被豐富。


職業式微笑


最初,小丑只是王宮裡的一種職業,他們會說笑話,會表演節目,深受貴族們的喜愛。小丑們也可以因此獲取豐厚的報酬,甚至獲得權力。他們可能會成為貴族身邊最親近的人,以至於能夠左右在位者的決定。

後來,小丑的角色漸漸流傳到市井中,區別於王宮裡面衣食無憂的小丑,這些小丑們多半是一些沒有工作的流浪漢,他們走街串巷地逗樂人群,以求果腹。

卓別林大師在《馬戲團》中塑造的形象就是流浪漢和小丑的完美結合。他飾演的流浪漢被馬戲團的團長收留,在馬戲團里以小丑的形象進行演出,並且愛上了團長漂亮的女兒。

高高的圓頂禮帽、自帶喜感的小鬍子、磕磕絆絆的走路姿態,大師對「小丑式流浪漢」的形象做出了最好的詮釋。


卓別林的小丑形象


歷史到這裡,我們似乎看到的都是小丑們的舞台形象,他們精通表演,給觀眾帶來快樂,並以此換取生活必備的物質需求。

那時候,似乎沒人關注過小丑的真實情緒是否像他們表現出來的那樣開心。

直到十七世紀,被譽為英國「小丑之父」的約瑟夫·格里馬爾迪(Joseph Grimaldi )創造出了最早的悲傷白臉小丑。

白臉小丑形象

這種嶄新的小丑形象出現的絕非偶然,約瑟夫·格里馬爾迪從小被一家英國劇院的老闆收養,兩歲的他就被迫登台演出,由於老闆殘酷的培養模式,里馬爾迪患上了嚴重的精神分裂症、抑鬱症和狂躁症。1837 年,這位59歲的喜劇藝術大師,卻以酒鬼的身份,在窮困中離世。

同一時間的巴黎,另一個著名的小丑讓·嘉斯帕·杜布拉(Jean Gaspard Deburau)風靡全城,人們願意為他扮演的任何角色買單,瘋狂程度不亞於今天的追星族。

可他卻在光天化日之下,用手杖瘋狂地打死了一個男孩,而這僅僅是因為,男孩在街頭稱呼了他舞台上的名字。

巴黎的街頭小丑

想想這種場景:你在逛街的時候偶遇愛豆,激動地喊出了他某部電視劇里你最喜歡的角色名,並且期待地看著他,但是,他轉過頭摁住你就在街頭一頓暴揍……這得是什麼樣子的深仇大恨?

演員們對於自身扮演小丑的排斥,似乎超出了人們的一般想像,舞台和生活的分裂使他們變得危險且捉摸不定。

自此,人們開始試圖去了解小丑們舞台之下的現實生活。

九十年代,台灣著名導演侯孝賢執導的電影《兒子的大玩偶》就非常具有代表性,影片中主人公坤樹的工作就是扮演小丑,他白天打扮成小丑為劇院招攬觀眾,晚上回到家裡以小丑的樣子逗兒子開心。

但是,讓他困惑的是,終於有一天,他再也不需要滿臉油彩的工作了,而他的小兒子卻對著「陌生」的爸爸哭了。

《兒子的大玩偶》劇照


坤樹僅僅是小丑形象的一個縮影,小丑們努力平衡著工作和生活的關係,卻在兩個角色的相互轉換中,精疲力盡。

此時的小丑,比起開懷大笑的舞台形象,多了幾分現實的迷茫。


小丑恐懼症


就算小丑不再無憂無慮,但是你有想過它會成為恐怖片的主角嗎?

1990年,史蒂芬·金(Stephen Edwin King)的經典作品《小丑回魂》改編同名電影上映後,一種名為「小丑恐懼症」的現象席捲美國。

據調查顯示,美國人對於小丑的恐懼程度,竟遠高於恐怖分子!

電影中小丑的妝容誇大了面部表情,慘白和血紅對比下的視覺衝擊,再配上一段驚悚音樂,恐懼心理的引導便水到渠成了。

《小丑回魂》劇照


《小丑回魂》中的小丑每27年便返回人間一次,它可以幻化成每個人心裡最深處的恐懼,就像《哈利·波特》里出現的攝魂怪,人們不知道小丑來自何處,也不知道下一次誰會被小丑抓走……

小丑在人們心中的形象,一下從被動承受方,變成了主動施暴方,況且,小丑只要卸掉油彩,就可以恢復普通人的外表,隱於人群,將他經受過的苦難全數報復給觀眾。


有心理學家認為,當非人類與人類相似程度超過一定程度的時候,人類對它們的反應便會突然變得極其反感。

說白了,就像大家經常說的那樣,鬼嚇人不嚇人,人嚇人嚇死人。


《小丑回魂》劇照


原本,小丑的喜劇效果多來自一些誇張的表演,像對食物和美色的貪婪情緒,甚至是對殘疾和缺陷的嘲諷歧視。

如果說,野獸在籠子裡是憤怒嘶吼,那么小丑就是在籠子裡笑著接受鞭打,這種態度本就和人們的正常認知相背離。

而這些影視作品現在卻告訴我們,小丑其實是會憤怒的,他只是在籠子裡默默的注視著人群,伺機而動。



新晉哲學大師


隨著電影行業快速發展,觀眾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他們不再僅僅滿足於恐怖片簡單的視覺衝擊和馬戲團單一的敘事套路,於是,反轉無限的小丑,被安上了更為複雜的多重人格。

2008年,DC漫改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上映。本該死於漫畫前三集的小丑,因為無限的可塑性變成了電影中蝙蝠俠最頭疼的敵人。


他沒有姓名、沒有家人,DNA、指紋、齒痕沒有記錄,連衣服都沒有標籤。他癲狂、邪惡、一無所有,也無所畏懼。他不會被收買,他不會被恐嚇,不講道理,也不接受談判。

「瘋狂就像地心引力,有時候需要做的不過是輕輕一推。」


小丑擁有自己的理論:「我就是混亂的代表,你知道混亂的好處嗎?它能帶來公平……」

《蝙蝠俠:黑暗騎士》劇照

瘋狂,是希斯·萊傑(Heath Ledger)版小丑的代名詞。

如此神經質的角色對演員也是一種極大的挑戰。演員希斯·萊傑從神態到肢體動作,都將小丑滅世主義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還一舉拿下了當年奧斯卡最佳男配和金球獎最佳男配。

遺憾的是,希斯·萊傑在影片上映不久後由於藥物服用過量去世,大量影迷直呼「小丑已死!」

2019年,DC的最新作品《小丑》一改往日超級英雄的路線,記錄了一個完全沒有超能力的「普通」小丑。



《小丑》劇照


他在公交車上逗陌生孩子開心的時候,會笑得溫柔;他在舞台上表達夢想的時候,會笑得自信而篤定。


可是,最後,他說:「我腦子裡只剩下負面念頭。」


他在樓梯、車廂、走廊不停練習笑容。卻忘記了最初真正發自內心的笑容,又如何需要練習?

傑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的「小丑」在影片中一次次複雜的轉折和變化,就像是小丑這個形象在整個文化史中的縮影。



後記


快樂的、陰鬱的、恐怖的、瘋狂的、多變的……時代賦予小丑不同的形象。而不同的小丑也映射出人們對當下生活的思考。這也愈發讓人期待,下一部作品裡的「小丑」又會以什麼形象出現?

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時間不停,人們關於小丑的想像也就永遠不會停止……

參考文獻:

鳳凰藝術 《小丑,我們要如何對你溫柔以待》文/hypebeast

搜狐《尖叫與微笑,DC下半年最值得期待新片背後的小丑文化》 文/ 澎湃新聞

個人圖書館《小丑形象文化史》文/張沅汐



內容為『手望Sowarm』出品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