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國人,對一些特定話題,是註定沒有任何抵抗力的。
比如,隔輩的親情。
跟父母,因為過於緊密的羈絆,總容易生出斬不斷理還亂的溝通障礙,有時靠的太近,有時又距離太遠。
跟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北方叫姥爺姥姥),好像,瞬間就變得單純起來。
前幾天,一個老友發朋友圈,外公去世,他千里歸家奔喪,字裡行間,滿是不舍。
他回憶童年與外公常常走街串巷,說起工作之後一年只能見上幾面,表達著沒能和外公好好告別的遺憾。
這經歷太熟悉,我們每個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我這周正好,有機會提前看了點映場的《別告訴她》。
很多感慨和回憶湧上來,想說的有很多,今天就來嘮嘮。
作為今年北美的口碑爆款,對這部新片,其實期待已久了。
它的故事並不複雜,但可供解讀的視角非常之多:
華人女孩碧莉,6歲和父母一起從長春移民紐約,此後的20年都沒有再回國。
這天從母親口中得知,奶奶查出肺癌晚期,父母決定回國探望,但在中國,多數人會習慣於對老人隱瞞病情。
於是,一場為了掩飾探親的全家族齊聚的假婚禮,開始了。
應該說,看到這樣一部,全片超過三分之二的台詞,都說著各種口音中國話的美國電影,不光是美國觀眾,對我們也是非常新鮮的。
看完片,我可以這麼說,帶著不同預期,或者有著不同人生經歷,從電影中收穫的感受,可能會各不相同。
對我來說,有兩個角度最打動,也最共鳴:
碧莉和奶奶的相處,各種細節,實在太有代入感;
以及,碧莉這個典型的ABC,在時隔多年回國後的這幾天裡,完成的個人成長。
說起來,觀影感受,總是和個人經歷息息相關。
碧莉儘管不理解家人為何要向奶奶隱瞞病情,但有一點是不需懷疑的:她愛奶奶。
於是她不顧爸媽的反對,偷偷買票飛回了長春。
她要見奶奶最後一面。
一到家,面對一家人驚訝的目光,碧莉一言不發,只是一臉心事地抱住了奶奶。
看到這,我的眼淚就下來了。
我的奶奶,離開我兩年多了。
我已想不起來,最後一次抱她是什麼時候。
甚至,連我是否有好好地和奶奶擁抱過的記憶,都有些模糊了。
我從小被奶奶帶大,到上小學跟爸媽搬到新家前,跟奶奶幾乎是朝夕相處。我媽說,搬家後的前幾個晚上,我都大哭著嚷嚷,這不是我家,我要找奶奶。
後來慢慢長大,和多數人一樣,去奶奶家的次數越來越少,從每周一次到每月一次,直到後來離家,去看奶奶的次數開始以年記。
當生活變得不再單純,當平日的家裡一直歲月靜好,你不會覺得,自己需要做點什麼,再做點什麼。
直到兩年前,奶奶永遠地離開了。
所以,看《別告訴她》,大概就是我再次梳理記憶的過程。
碧莉在美國,常常和奶奶打越洋電話。
「你那冷嗎?」「穿得夠嗎?」「戴帽子了沒有?」
「我聽說紐約有人專搶耳環,你可要小心點。」
「奶奶問你,有朋友了嗎?是特別的那種。」
這些噓寒問暖的日常,我們再熟悉不過了——有時,你會隨意應付,有時又迫不期待地想要聽到。
碧莉回到長春的家,奶奶念叨著,從小就喜歡捏你的圓屁股。飯桌上,主動夾起一塊餅塞到她嘴裡。
奶奶是家裡的主心骨,拿大主意,典型的閒不住,為了婚禮忙前忙後。
奶奶會察言觀色,看到兒子氣色不佳,會拉住兒媳婦,問他是不是又開始喝酒了。
奶奶好為人師,早上鍛鍊身體,教碧莉大聲喊出來,排出體內的濁氣;看碧莉沉默不語,又叮囑她婚禮上見了親戚,要熱情招待,不要扭扭捏捏。
奶奶也喜歡背後吐槽,跟碧莉抱怨,覺得自己那個未來的孫媳婦「傻乎乎」的,「我不得意她」。
碧莉和父母離開當天,奶奶塞給她一個紅包。碧莉推脫著說不要給我錢,我又沒結婚。奶奶堅持讓她收下,說著「這錢不是給你交房租的,買點自己喜歡的東西。」
奶奶對她說,「你前面的路還長著呢。」
還說,「生活不能鑽牛角尖,你會沒事的。」
臨上車前,碧莉又抱住奶奶,她對奶奶說,「我還會來看你的。」
計程車開遠了,奶奶還在招著手,碧莉看到奶奶哭了。
她一直望向後面,直到車拐了一個彎兒。
奶奶不見了。
《別告訴她》中,所有奶奶的細節,都讓我想到我的奶奶。
我的那個同樣要強、嘮叨、疼我的奶奶。
奶奶離開我兩年多了,我很想念她。
電影結尾,碧莉走在紐約街頭,她看起來像是有些東西憋在了心裡。
忽然她站住了,大喊了一聲。就像奶奶之前教她的那樣。
這正是《別告訴她》第二個打動我的地方。
碧莉在回到奶奶身邊的幾天裡,完成了一次短暫而深刻的個人成長。
她過了30歲,面對人生,仍然迷茫。
申請的大學獎學金沒有成功,與父母的關係也始終伴隨著爭吵。
回到長春,她看到隱瞞病情的家人們,從TA們的眼中看到的全是糾結與矛盾。
碧莉更加害怕,更加困惑,更加迷茫。
直到電影結尾,碧莉的人生,也沒有迎來實質上的轉機。
她看起來還是有些沮喪,但她至少不再迷茫。
我在想,是什麼讓她成長了?
或許是那場高朋滿座的假婚禮,讓她看到了虛偽與謊言之下,親情的溫暖與真摯一面;
或許是奶奶的豁達與疼愛,讓她找到了支撐自己走下去的精神力量。
這或許就是親情的魔力。
在你無意識的童年和少年,親情默默澆灌著成長;
你長大了,躊躇滿志,離家飛翔,親情似乎開始變得可有可無;
只有你累了倦了,摔得渾身是傷,親情便成了最治癒的那個存在。
導演在片中花了不少篇幅,來為觀眾呈現關於生死的討論:
到底,應該不應該如實告訴奶奶病情?
電影的中文片名,是「別告訴她」,英文片名則是「Farewell」,意為告別。
放在一起看,就很有意思:
我們中國人,似乎習慣了以一種逃避的方式,與長輩完成人生的告別。
在年輕人眼中,這樣的行為或許已經過時。
但事實上,患病的老人,自己真的不知道嗎?我想,人對自己身體的感知,總是敏銳的吧。
所以,這就是屬於我們中國人的家庭默契,四個字:
心照不宣。
這樣有錯嗎?
你一定有自己的答案。
電影最後,還有一個讓人心安的彩蛋。為了不破壞你們完整的觀影感受,就不多說了,看看預告片吧。
我更想說的:
與其在這探討對錯,不如現在拿起電話,打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或者更直接的,看看車票,回家看看。
趁TA們還在,趁你還能給TA個大大的擁抱,趁你還能當面對TA說一句:
我好想你,我好愛你。
下周五,《別告訴她》,我在糾結要不要再去扎心一次。如果你還沒看,我建議你別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