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孕育島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房價就像社會的發展般日新月異,幾日時光便又浩浩蕩蕩地漲了起來,大學畢業後又讀研的同學,今年26歲剛剛畢業工作,看著周邊的同事都已經奮鬥幾年,加上家裡的補貼基本都買房買車了,心裡總覺得缺了什麼。於是,他也表達了想讓父母幫買套房的要求,但同學媽媽的做法很是果斷,毫不猶豫地拒絕了,並一五一十地說明了「兒子,我不替你買房」的理由。
這位媽媽給出的4點原因,條條戳心卻也真實
1、身邊的人買房了,但這並不是你買房的理由2、你早已過了孩童年紀,哭鬧一下就能得到東西的時代結束了3、爸爸媽媽是你的後盾,但不能以你事事為先4、你想要什麼,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
有人說,這位媽媽何其殘忍,儘管話說得在理,但一個剛畢業步入社會的年輕小伙子,又如何讓他去買一套房呢?總該以現實條件為要。也有人說,這位媽媽做得非常好,這樣才會讓孩子明白許多東西都是付出了才有回報,溺愛就是慢性毒藥,對孩子沒有好處。其實,我覺得這只是一位樸實的媽媽,用最樸實的話向兒子傳達一種理念:「你,才是你未來的主角」。
贊同者這樣說
就好像朋友圈借錢一樣,幫你是情分,不幫你是本分,你已經26歲了,父母幫你度過了最難忘和最重要的少年時期,後面的路也該你自己走下去了。心理學常常講「邊界感」的重要性,用道家的話講,就是凡事皆有「度」,父母子女亦是如此。孩子獨立後,父母要毫不猶豫地退出孩子的生活,給他獨立思考的空間;反之,孩子也要學會獨立從容地應對各種困難,不可如之前一樣過分依賴父母,想要得到什麼,自己去拼。愛他,就不要把他的翅膀剪掉。
鄰居家的趙大爺是一位國企的退休工人,每天工作回來都樂呵呵的,他的新工作是原單位的看門大叔。有人說,在單位辦公室坐了一輩子,又去看門,心裡什麼感受?大爺總會淡淡地說,都是在一個地方上班,坐哪又有什麼區別呢?每每聽到大爺這樣說,我都想對他笑一笑,大爺之所以選擇回去工作而不是頤養天年,就是為了給兒子還房貸呀!無法說大爺做錯了什麼,可還是想說,如果真的愛孩子,就不要讓他做你的「連體嬰兒」。
反對者這樣說
房價越來越高,工資永遠趕不上房價漲的速度,讓一個26歲的孩子去承受獨自買房的壓力,不覺得太殘忍了嗎?不是每個人都月入過萬,更不是每個人都年薪100萬,他們根本沒有時間去等著攢夠錢再買房子。何況,現在大多數的家長都給孩子買房,在這種大環境下成為個例,孩子需要承擔多大的心理壓力啊?
記得作家連岳曾就父母幫孩子買房一事發表過見解。他說:「你還很年輕,賺錢的日子也才剛開始,40萬的首付不多,只要你想很快就能賺到。」用心理學角度講,想賺錢的念頭越強烈,就會越賺越多,這也是「吸引力法則」的精髓所在。其實父母要做的很簡單,再等等,不要提前扼殺了孩子的無限可能。
孩子的未來,屬於他們自己
生老病死,本是自然,父母永遠不會陪伴孩子到永遠,最後都要他獨立面對這殘酷的世界,與其過早地讓他失去羽翼,倒不如放他自己去闖蕩一片天地。反之,你的成全和溺愛,很可能讓孩子把索取變得更心安理得。
今日互動話題:對於父母該不該給孩子買房一事,從現實或是心理角度出發,你贊同哪一個呢?歡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