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壹哥
引子
上周五,《乘風破浪的姐姐》 (以下簡稱《浪姐》)第二次公演結束,到今天中午的加更,才正式放出那個早已不是秘密的答案:
四位姐姐被淘汰:
阿朵、丁當、鍾麗緹、沈夢辰。
三個年長的姐姐看起來早有心理準備,風輕雲淡地笑著離開,年紀最小的沈夢辰顯然還有很多不舍。
背後,是閱歷、經歷的差別。
阿朵對袁詠琳的那番話說得真好:
我曾經體會過、感受過,現在你要去經歷、去感受。
而沈夢辰也說,自己難過,是因為從未有過這樣的經歷,自然不容易坦然接受。
其實之前路透時就有人腹黑過,很多姐姐,註定是來做 炮灰的:
阿朵做民族音樂、丁當大唱將,颱風和曲風,相比女團更適合solo;有寧靜、伊能靜兩個靜姐,鍾麗緹自然就變得多餘;沈夢辰也是同理,她和吳昕的加入,本就有主持人調節氣氛的功能,任務完成後自然可以離開。
但這分析,看第二次公演前我可能會買帳,看過之後,我是不認的。
阿朵只能solo,不適合女團?
阿朵、鍾麗緹組倒數第二?丁當組倒數第一?
沈夢辰只能場下逗樂?
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為什麼?
有資深吃瓜群眾覺得,節目一切走向,都在芒果台的把控之中,尤其是每輪淘汰誰這種大事件,如何最大化地 製造話題、炒高熱度,背後都有技巧。
堅持這理論的,背後邏輯似乎也站得住腳:
和別的女團選秀不同,《浪姐》的過程,重要性遠遠大過最後的成團結果。
但在我這,如果事事都歸因於所謂「陰謀論」,一來無憑無據純靠臆想,二來,也實在沒什麼樂趣。
聊幾句我的想法吧。
阿朵、鍾麗緹和丁當兩個組排倒數,和出場順序不無關係。
出場順序,阿朵、鍾麗緹組第三,丁當組第四,看起來還不錯,但首先,開場張雨綺組《管他什麼音樂》很嗨很炸,觀眾便沒有吝嗇手中的選票 (說實話400多票有點虛高了)。
接著,孟佳組《這是因為我們能感到疼痛》,又是另一種炸。
唱到內心深處讓人哭的那種炸。
而從四百多票降到三百多票,也能看出來,觀眾開始冷靜了。
於是,後面出場的阿朵、鍾麗緹組和丁當組,從「討好觀眾」的難度上,肯定是吃虧的。
而從內容類型上, 《相愛後動物感傷》和《仰世而來》兩首歌,在大眾投票的舞台上,顯然也是吃虧的——既不是直觀的「嗨炸」,也不是走心的「哭炸」。
況且,《仰世而來》還是那種最沒觀眾緣的無舞蹈慢歌。
關於原因,不想多聊了。你有什麼看法,可以留言告訴我。
想好好聊聊的,是阿朵、丁當、鍾麗緹。
生不逢時
阿朵,少數民族歌手,40歲;
丁當,台灣出道的大陸歌手,38歲;
鍾麗緹,出生在加拿大走紅於香港的華裔演員,50歲。
如果要給她們三人找一個共同點,四個字:
生不逢時。
很多時候,能否在一開始生逢其時,往往已經決定了最後的結果。
年紀最大的鐘麗緹,93年在香港參選國際華裔小姐出道,最終拿到冠軍和俊朗造型獎。
很多人後來對《人魚傳說》或周星馳電影中的鐘麗緹念念不忘,不過那都是94年的事了。
93年剛出道,她很快作為配角參演了兩部新片,《將計就計》和《白髮魔女2》。
前者是喜劇時裝戲,主演劉德華、梁家輝,後者古裝奇幻,林青霞主演張國榮客串。
作為流水線港片,兩部影片反響平平,不過鍾麗緹不同的扮相,一個嫵媚一個俊俏,算是個驚艷的亮相。
當然我們都知道,下一年,她就要迎來自己的爆發年。
1994年,那也是我們都熟悉的港片巔峰大年。
但其實回過頭看,那一年, 恰恰也是港片盛極必衰的轉折點。
最巔峰的92年,港片本土票房高達12.4億港幣,95年這個數字已經只有7.8億,96年跌到6.6億——僅僅4年,狂跌一半。
而真正斷崖式下跌的,是96年的港片海外票房,從前一年的11.6億,直接跌到4.4億。
台灣市場和其他東南亞市場的淪陷,好萊塢大片的夾攻,加上香港電影底子脆弱的工業基礎,從這之後,港片一路式微到今天。
可以說,大時代下,這就是20幾歲的鐘麗緹所面對的人生現狀:
93年出道,94年爆紅,95年立刻陷入低谷…
此後95到2000,鍾麗緹25歲到30歲這段重要上升期,到現在還能被記起的作品,大概也只有96年、和吳京主演的《功夫小子闖情關》了(這麼一說,當年22歲剛出道的吳京,其實也算生不逢時了)。
當我們如今提到林青霞、梅艷芳、張曼玉、王祖賢、鍾楚紅、李嘉欣、張敏、關之琳這些港片女神的名字時,她們背後,是80到94年、一段長達15年的香港電影黃金時代。
鍾麗緹幸運地趕上了這段黃金時代,可惜的是,她只趕上了這段黃金時代的尾巴。
剛剛沾到些許榮光,就迅速被時代的大浪澆滅了。
至於緊接著,21世紀初的「再脫成名」,的確,那扭轉了鍾麗緹此前的頹勢。
但彼時,大陸市場即將騰飛,港星北上漸成大勢,所謂「三級片」的時代早已過去,且對她在大陸拍電影,也並沒起到實質幫助。
可以說,作為演員的鐘麗緹,在33歲出演過《天龍八部》的小角色馬夫人之後,就基本上「社會性死亡」了。
對一個演員,這自然是令人唏噓遺憾的。
再說80後的阿朵和丁當。
她們倆年紀相近,且同為歌手,但從出道,就走的是不同的發展之路。
湖南妹子阿朵,當過文藝兵,拿過CCTV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賽的優秀獎。
對於不熟悉的年輕人,可以這麼總結:
阿朵是21世紀初,大陸少見的唱跳俱佳的女歌手。
後來她遇到音樂上的貴人高曉松,2004年,高擔任製作人的阿朵個人首張專輯《盛開》正式發行。
阿朵,就此盛開。
也是04年,比阿朵小兩歲的丁當,在酒吧駐唱被五月天的經紀人看中,簽入滾石唱片。
不過陰差陽錯的人事變動,直到2007年,丁當才發布首張專輯《離家出走》正式出道。
這張專輯背後的製作人陣容同樣豪華——五月天的阿信和李泉。
十首歌的詞曲作者名單,也能看到五月天、張震岳、小蟲、姚若龍等大咖名字。
一個火辣唱跳,一個溫柔抒情。
一個在大陸做北漂,一個在台灣做台漂。
但阿朵和丁當相似的是,她們同樣都沒能得到多少時代的音樂紅利。
80、90年代是華語音樂的黃金時代,略過不提。
2000到2004年這5年,應該說,承載了多少85後和90後無比美妙的音樂回憶。
網易雲音樂上,有一個收穫了六位數點贊的評論做過簡單總結:
而從04年之後,華語音樂的整體滑坡之勢,就越來越明顯了。
這裡面當然有主流歌手創作能力下滑的原因,但更深層的影響,來自外部:
一是03年開始,網絡歌曲開始走紅,以《老鼠愛大米》《兩隻蝴蝶》《豬之歌》為代表;
二是音樂市場繁榮後,盜版開始肆虐,這對華語音樂尤其是內地音樂的衝擊,是非常致命的。
拍著胸脯說,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誰沒買過幾盤盜版卡帶?
所以基本上,從05年之後,內地音樂就進入到一個鳥獸散的蟄伏期,連帶著港台音樂也陷入低谷。
而04年和07年出道的阿朵和丁當,恰好一頭撞上這個低谷期。
她們三位作為過來人,或許對時代大勢這些已經不太在意,但我們這些看客如今回想:
如果她們,都可以早出生5年,那麼憑阿朵、丁當、鍾麗緹的實力和魅力,是否會有一個更輝煌的明星生涯?
畢竟,在所謂大勢所趨面前,個人的存在感,實在微弱到不值一提。
巔峰
某種程度上,生不逢時,也從反面印證了她們的實力,和運氣。
相比那些30齣頭的姐姐,滿心希望、卻又焦慮地期盼著自己的生涯巔峰…
至少,阿朵、丁當和鍾麗緹,多少是有過巔峰體驗的。
就像李斯丹妮在節目上說,自己最大的願望,就是能開一次個人演唱會。
相比起來,2010年,出道3年的丁當就已經在台北辦了個人第一個售票的演唱會。
第二年,演唱會再辦,地點改到了華語音樂聖地般的 台北小巨蛋。
雖然年紀只相差不到10歲,但90後的歌手開個人演唱會的難度,的確是比前輩們難了太多。
除了演唱會,在現在多年不見得能發一張完整專輯的年代,丁當這樣出道之後基本一年一張節奏的,也基本上是一線歌手才有的待遇。
公司的全家福合影,站在丁當身邊的,也是五月天和劉若英。
阿朵的巔峰,要比丁當早上幾年。
05到08年,阿朵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是內地罕見的多棲巨星胚子。
05年2月,她上春晚,唱《再見,卡門》;
07年,她在《我型我秀》等綜藝中做評委,同年,阿朵上封面的《男人裝》3天狂賣50萬本,至今還是沒被打破的紀錄。
到08年發行第二張個人專輯《寶藏》,阿朵在歌手、綜藝、影視各個領域全面開花。
她颱風奔放,唱跳俱佳,這種 「反東方女性」的魅力在《男人裝》的硬照中體現得最為明顯。
如今或許這種氣質已不算多麼新鮮,但放在十幾年前,阿朵的確是 流行文化的先行者。
至於鍾麗緹,她的巔峰最久遠,但同時也最為人熟知。
1994年,鍾麗緹有7部新片公映。其中《破壞之王》《九品芝麻官》《中南海保鏢》《人魚傳說》4部,可謂是一代港片觀眾的經典回憶。
大家不太熟悉的,陣容放在如今,也都是天后級別。
如《戀愛的天空》這樣的非典型王晶喜劇,單是看看這幾張盛世美顏,感嘆幾句 「那是多麼美好的時代」,也已然足夠滿足了。
下一個巔峰,已經和港片無關。
21世紀伊始,鍾麗緹分別主演了01年《晚娘》,02年《色戒》。
這兩部情色電影都是國際製作,脫離了港片的流水線生產,絕非單純賣弄風月的廉價電影。
西方長大的鐘麗緹,並不介意裸露,但要看是不是嚴肅類型的電影。她還說:
「假如可以因此得獎,觀眾還會記得你是什麼三級片女星嗎?」
這話現在細品, 帶著演員的驕傲與勇氣。
如果當年真的能拿到一到兩個國際影后,鍾麗緹的演員之路,或許不會在後來的18年中漸漸變得可有可無。
標籤
進入到這個注意力轉瞬即逝的標籤時代,明星身上的標籤可能是最多的,也是最醒目的。
這裡面也分, 被動貼的,叫標籤,主動貼的,叫人設。
在《浪姐》這個標籤與人設橫飛的世界裡,被動主動,與年齡無關,當一舉一動被真人秀的鏡頭和剪輯合力捕捉,一切全是個性使然。
現在看,阿朵、丁當、鍾麗緹,被動的標籤多,主動的人設少。
阿朵和鍾麗緹,過去最大的標籤都是 性感。
但《浪姐》中的兩人,卻是截然不同的兩面。
閒聊天跟大家social的阿朵,隨口把《大碗寬面》說成《大碗茶》,像個並沒那麼跟上潮流、但也想和其他人打成一片的前輩。
但她的確是個有分寸、懂人情、不時還會閃出人生智慧的優質前輩。
同隊的袁詠琳34歲,會下意識地向阿朵傾訴,說著自己習慣了 不被看到,擔心會因為辨識度不高而被淘汰。
阿朵像個大姐姐那樣安慰她,但只顧哭訴的妹妹,或許壓根就沒想過,姐姐又何嘗沒有「不被看到」的憂傷呢。
坐在比自己又大了10歲的寧靜姐姐面前,阿朵忍在心裡的委屈,才一股腦爆發出來。
但更多時候,阿朵展現出的標籤是成熟,是通透,是看淡自己、顧及他人。
第二次公演,袁詠琳主動做隊長,看她那組沒人選,阿朵立刻站起來力挺。
當藍盈瑩因為選了吳昕沒選白冰,讓白冰意識到自己在這個「競技」的節目裡有多感情用事。
同是感情用事,阿朵的選擇,背後顯然就多了幾分睿智。
又是袁詠琳,車上忽然膽怯說起想讓出隊長,換一般人大概會說,你可以的,你沒問題的,我們相信你之類的片兒湯話。
但阿朵很嚴肅地對袁詠琳說:
你不要想了,這是你的功課,是老天爺放在你面前的功課,你早晚要碰到這樣的功課。
沒點風浪後的 自省,是說不出這樣的話的。
就像阿朵經紀人上周五發微博說的,阿朵太為別人著想了。
「直到現在,她都堅持以為只要專業好,觀眾就會選你」。
所以在周五已經有大量為她拉票的聲音出現之時,她卻啥事兒沒有似的,第二天為同組的袁詠琳賣力拉票…
在狼性企業文化逐漸占據主流的現在,阿朵這樣的所謂高風亮節,很多人或許已經不太認可了。
但我覺得,這不是做作也不是虛偽。
在頂峰選擇離開的阿朵,早已不再是15年前那個在春晚風風火火唱跳《再見,卡門》的性感阿朵了。
離開娛樂圈5年後再回來,她變得自信了。
是那種由內而外散發出的 真·自信。
或者說,是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了。
17年復出的阿朵,選擇做這個時代的民族音樂,復出的新專輯,取名為 《死里復活》。
所以,對《浪姐》這個節目,阿朵可能是其中心態最放鬆的。
她不介意露出脖間的頸紋,沒被淘汰就兢兢業業地做,淘汰了?那就回去做我的音樂。
相比起來,50歲的鐘麗緹,似乎看不出多少歲月的痕跡。
這不光是指外表,她說,心理年齡一直覺得自己還是22歲,舉手投足間,也的確是個單純可愛的 小女孩模樣。
和阿朵、袁詠琳合唱完,莫名地就哭了起來。
妹妹們趕緊追問,一打聽原因是,唱得太好聽了。
但她這個「小女孩」,姿態上,又是謙卑甚至 卑微的。
第一次公演前,小組坐在一起,被問誰是團隊那個短板,心高的姐姐們沒人接話,鍾麗緹第一個說,覺得自己是。
公演結束下台,她又第一個反省,說自己剛才轉早了,失誤了。
生活中,鍾麗緹是個典型的 「戀愛腦」,三婚之後,老公和孩子依然是她生活的重心 (最近傳出打算拼四胎)。
和阿朵那樣依舊單身的「大女人」比起來,各有各的煩惱,也各有各的幸福。
而且,雖然舞台上一直未有大爆,但鍾麗緹50歲依然在娛樂圈乘風破浪,顯然也絕非只靠性感和性格。
語言能力、服裝設計,這些都只在節目中一閃即過。
但也證明了, 她不是大眾印象中那個簡單的「小女人」。
和阿朵、鍾麗緹比起來,丁當更像是那個面目模糊的中間值。
她生活中一直單身,但也能看出來渴望愛情。
就像她們三位,在《浪姐》中都很難主動成為某個焦點,但比起來,丁當的眼中還是透出些許羨慕與渴望。
連著兩次做隊長,她業務能力沒問題,但顯然溝通能力上,還欠點火候和智慧。
之前那次讓整個《艾瑞巴迪》組現眼的隊長事件不提,在許飛第一次公演被淘汰後,她試圖說點什麼,但說出口的話卻完全安慰不到別人。
甚至反過來還需要許飛來安慰她。
「歌紅人不紅」,一直是丁當的標籤。
很多時候,能看到她在安心做自己、和試圖迎合併讓自己紅起來之間的擰巴。
這種擰巴背後, 其實沒有多少心機和心計。
更多的,是擰巴之後的 笨拙。
比如二次公演,她的妝和造型,這方面我不是專業不懂具體如何評價,但看上去怪怪的,又很顯老。
再比如表演結束後的拉票,她又唱了兩嗓子《我是一隻小小鳥》飆高音…
不是飆高音不好,而是純飆高音,這個時代的大眾已經不認了——對此,丁當看起來是毫無感知的。
既想迎合,又不願放棄做自己。
就像是內心激烈的天人交戰,明明是更想做自己的心聲戰勝了迎合,卻發現沒有半點愉悅。
這笨拙,讓她在一眾乘風破浪、與時俱進的姐姐中,透著過時的落寞。
但這笨拙,卻也讓她看起來如此真實。
不管結果怎樣,她還是選擇了 做自己。
姐姐
事實上,相比那些30齣頭的姐姐們,我想阿朵、丁當與鍾麗緹們,顯然更認清這一點:
做明星,有沒有那個實力很重要,但有沒有那個時運,有沒有那個命,或許更重要。
說白了,性格、人生際遇也好,換成現在流行的人設也罷,明星本就是「富貴險中求」的職業,能做到「星中之星」的,實在少之又少。
如李宇春這樣,總能將個人努力和時代情緒,扣得嚴絲合縫的「好命」,是決然計劃不來,也羨慕不得的。
什麼叫「好命」?
她作詞兼任創意總監的主題曲《無價之姐》,作為一首土土又魔性的「廣場舞金曲」,在這個時代刷屏走紅不意外,但從頭到尾,硬是沒有拉低半分李宇春的高逼格人設。
這大概,就是「好命」吧。
前面說阿朵、丁當和鍾麗緹生不逢時,但和她們比起來,那些更年輕的妹妹們:
李斯丹妮的最大願望是開個人演唱會;
張含韻出道十幾年,仍未能成功撕掉「酸酸甜甜」的標籤;
吳昕、沈夢辰希望在綜藝主持人之外有所突破,困難不小;
孟佳、王霏霏老老實實在韓國做滿10年女團,回國依然要從頭開始;
白冰離婚後打起精神回歸,也等同於一次重新開始;
黃齡比起丁當,「歌紅人不紅」的程度尤甚;
袁詠琳、朱婧汐、許飛更是在為「低認知度」掙扎。
……
姐姐們,各有各的難。
都不容易。
就像今天中午,淘汰名單公布後,阿朵、丁當和鍾麗緹都做了臨別感言,而更沈夢辰則更直接地表達了態度:
我想回來。
對比起來,阿朵則已經在借臨別和淘汰,推薦起自己的新歌了。
而當沈夢辰盼著早日復活之時,張雨綺、寧靜、萬茜這樣的電影咖,卻也在直截了當地說著:
如果淘汰了,不會回。
因為,丟人。
所以,每個姐姐的處境不同,她們都有各自的選擇,做各自的決定,過各自的人生。
有的姐姐賣力表現,試圖獲得更高熱度,在節目中多留一會,無可厚非;
有的姐姐在想紅和高冷之間糾結,在迎合與做自己上猶疑,也能理解;
有的姐姐對所有結果都雲淡風輕,笑看成敗,自然也值得尊敬。
畢竟, 做明星紅不紅這件大機率看命的事,光憑努力,是遠遠不夠的。
況且,除了努力,她們又能做些什麼呢?
結語
最後結束之前,還有幾句話想說。
看了三遍《相愛後動物感傷》的舞台,還是覺得, 阿朵就這麼被淘汰,是真的可惜了。
因為她真的很適合成團。
阿朵是真正為舞台而生的那種歌手。
《浪姐》中,論業務能力,論將少女氣質與成熟韻味結合的姐姐女團,她都是上上之選。
三個人的舞台表現力放在一起對比,阿朵的感染力明顯是高出一截的。
當然,阿朵個人願不願意復活,是不是真的想做女團,我們還不知道。
所以,覺得可惜很正常,但,也沒必要替她遺憾。
「無價之姐」的乘風破浪,才剛開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PKjR3MBfGB4SiUwp4d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