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龍河是灕江在陽朔境內最長的一條支流,全長43.5公里,人稱「小灕江」,不是灕江勝似灕江。尤其是從遇龍橋到工農橋15.36公里水程,常年水質清澈,水流緩緩,有28道堰壩,景點百餘處,整個遇龍河景區,沒有任何所謂現代化建築,沒有任何人工雕琢痕跡,沒有任何一點都市喧囂,一切都是那麼原始、自然、古樸、純凈,實為桂林地區最大的純自然山水園地。如果把灕江比成「大家閨秀」,那麼遇龍河則是讓人怦然心動的「小家碧玉」。
遇龍河兩岸山峰清秀迤邐,連綿起伏,形態萬千,江岸綠草如茵,翠竹蔥鬱,樹木繁蔭。遇龍河的水如同綠色的翡翠,清澈透亮,魚兒閒遊可見。
水筏飄搖,微風拂過水麵,泛起陣陣漣漪,如同小提琴奏出的音符,靜靜的,輕輕的。
遇龍河兩岸一派田園風光,賞心悅目。天平綠洲、情侶相擁、平湖倒影、夏棠勝境、雙流古渡、夢幻河谷等等,讓人仿佛進入了天人合一的詩意境界,返璞歸真的自由天地。
遇龍橋又名回龍橋,在陽朔縣白沙鎮,遇龍村遇龍河上。造型氣勢雄偉,古樸美觀,極具民族特色。
遇龍橋兩側欄杆藤蔓累垂,嫩綠的藤蘿,悠閒的盪在橋洞裡,像碧石所串綴的門帘,使這座古石橋更顯得清幽古樸。
遠處看去,這遇龍橋橋身壯實高大,古藤纏繞,野花裝點,巍峨而壯麗。
站在遇龍橋上看四周風景,是一件十分愜意的事。那山、那田、那水、那樹,像沙盤上的作品,在兩岸依次排列。
群峰疊聳,村莊錯落,可以觀賞到遇龍橋、犀牛望月、穿山古寨、歸義城遺址、立指山、雙流渡口、駿馬凌空等風光勝跡,是陽朔風景又一佳境。
太陽照在水中,拉成一條直線,仿佛為遇龍河開了一條金色的拉鏈,水中那閃閃的金光,很像一條金龍在潛游。我們不知道先人在建這座橋時,是否也看到了這種景象,或許,遇龍橋的來意,便是如此的吧。
除了坐大船游灕江,也要坐竹筏游遇龍河,才不虛此行。 坐竹筏遊覽朝陽碼頭至工農橋一段河,這是遇龍河精華美景的濃縮。
坐竹筏漂流遇龍河。
陽朔景點遇龍河有「小灕江」之稱,是陽朔山水的精華。它以山青水碧竹翠橋奇村巧而聞名於世,是桂林山水中不可多得的美景,也是陽朔風光的最好體現。
遇龍河它清澈嫵媚,一路流經陽朔的金寶鄉、葡萄鎮、白沙鎮、新陽朔鎮、高田鄉,最後與金寶河交匯於青颼渡(高田日出)處,再一同流入田家河,再由田家河注入灕江。
遇龍河古時叫「安樂水」,因後來在河上建有石拱橋名日「遇龍橋」,後來人們就乾脆把這安樂水叫做遇龍河了。「遇龍」而「活」,人們對這條碧水用心之良苦,可見一般了。
遇龍河一般寬度為30一60米,其長度約44公里,水深處達七八米,淺處只能齊腿肚,欣賞美麗的陽朔風光是賞這條「小灕江」的最佳方式。
遇龍河兩岸青山連綿,造型各異,百態千姿,一路翠竹夾道,綠樹成行。
而若遇晴日,則藍天白雲,碧水綠草,開朗而明快;若逢雨天,更是霧繞雲遮,百媚千嬌,將陽朔風光表現的淋漓盡致。
走進遇龍河流域,你不但看得到「精縮」了的灕江山水,還可以看到古色古香的村落,十分風趣的水車,造型各異的古橋。
這是一條很有文化品位的河,有水、有山、有竹、有草、有橋樑、有水車、有建築。其透視出來的歷史氛圍和歲月滄桑,明顯要優於灕江好一派奇美的陽朔風光。
群山奔騰,村落點點,稻田簇浪。橋下有一洄水潭,如鏡的碧水映著東岸的村莊。
那村前的古榕,那黃牆青瓦的農舍,那一條條縱橫的街巷皆歷歷入目。更有趣的是這牆、舍、道全由半米見方的古銅色石塊壘成。連伸入水中的磚頭,也是如此。
那深潭,那古榕,還有那村落,加上遇龍橋就是「小橋流水人家」的最好寫照。
陽朔遇龍河是一卷畫軸,兩岸山巒百態千姿,河畔翠竹疊嶂,蕉臨四季常青,沿岸地稻田一年四季顏色不斷變化,田野里一片生機勃勃地綠,詩情畫意盡顯其中。
遇龍河地水清得見底,藍得透亮,佇立江邊,你會覺得它是頭頂上那萬里無雲的天。
陽朔遇龍河,這條流著一江風情,一江靈氣的「小灕江」。
遇龍河上大大小小的石橋、木橋,還有河中的二十八道灘,河畔的引水灌田的竹筒水車、岸邊的古榕掩映的農莊,莊旁石階層盪衣的村姑,垂釣的老翁,碧潭上嬉戲的鴨群和光腚的玩童,村舍間裊裊的炊煙,構成了一幅充滿鄉土風情的油畫,好一幅「人間仙境」的絕妙圖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