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中葉,英國內科醫生、收藏家漢斯·斯隆爵士(Hans·Sloane,1660-1753)將其從世界各地收集的7.1萬件藏品遺贈給國家,1753年他去世後,這些收藏就成了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最初的藏品,安置於一幢17世紀的建築——蒙塔古樓(Montagu House)中,6年後正式對外開放。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公立國家博物館,從那時起就向全世界免費開放。
遺憾的是,隨著「日不落帝國」的全球殖民,對各國進行文化掠奪,大量珍貴文物運抵倫敦。藏品越來越多,博物館建築也不斷擴充,藏品裝不下了,1880年就把自然歷史部分的藏品運到了南肯辛頓區(South Kensington)的新館,就是今天的自然歷史博物館,1900年又把書籍、手稿等分離組成了大英圖書館。今天看到的主樓由羅伯特·斯默克(Robert Smirke,1780-1867)設計於1823年,1857年建成了圓形閱覽室,曾是世界聞名的學習聖地,諸多名人都曾是這裡的讀者。2000年諾曼·福斯特勳爵(Lord Norman Foster)設計建造了大中庭(Great Court),3312塊三角形的玻璃組成的6100平米的屋頂下是歐洲最大的有頂廣場。
作為世界四大博物館(還包括法國巴黎羅浮宮博物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俄羅斯聖彼得堡埃爾米塔日博物館,俗稱「冬宮」)之一的大英博物館擁有超過800萬件藏品,從人類早期石器時代的工具到21世紀的版畫,涵蓋了人類300萬年的文明史。平時對外展出的展品有5萬多件,還不到其藏品總量的百分之一!如此多的展品想仔細看下來,三天三夜也不夠。每周五博物館會延長開放時間到晚上20:30,正好是我到倫敦的第一個整天。作為「博物館控」,四大博物館中的前三個我都至少用了一天的時間遊覽,羅浮宮更是去過了四次,我也給大英博物館留足了一整天的時間。
平心而論,大英博物館的建築老舊,展覽路線也並不清晰明確,這給參觀帶來了不少困難。羅浮宮和冬宮其建築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紐約大都會更是大氣恢宏,我趕在開門時到大英博物館門口的時候,天空飄著濛濛細雨,等待安檢的隊伍已經排起了長龍,希臘式建築的主樓看上去和我心中的聖殿顯得還是略有差距。
主樓立面用44根45英尺高的愛奧尼亞式立柱撐起長長的柱廊,門廊上方三角楣浮雕是由理查·韋斯特馬克特(Richard Westmacott,1775-1856)設計的「文明的進步」。
別看英國各景點門票貴的咋舌,國立博物館都免費對外開放,只是入內後有幾個小箱子寫著「捐贈」的字樣。捐款全憑自願,雞賊如我當然可以不捐。
必須吐槽的一點是:博物館沒有免費的中文導覽圖,可以租帶有中文的語音導覽。
不過我看博物館很少租語音導覽,因為很多介紹都很冗長,一句句聽太耽誤時間了,每次參觀博物館我都會提前查閱很多資料,根據自己的愛好有的放矢,大英博物館也不例外。這一天我從早上10點多進去到晚上8點半閉館出來,相機、手機、充電寶包括我自己都沒電了。
在一樓商店裡出售印刷精美的官方中文指南,6英鎊。非常推薦買一本,對主要展品有簡單的介紹,參觀時能夠快速找到自己的心頭所好。
博物館按地域和文明發展分為:古埃及、古希臘和古羅馬、亞洲、歐洲、中東、美洲、主題館和專題展覽,分布於70多個展廳中。
官方導覽圖(來自於官方手冊掃描件):
如此龐大的館藏,即便是一整天的時間也會覺得很緊張。一般的博物館總會說「XX展品是鎮館之寶」,估計大英博物館會霸氣地說自己有N個「鎮館之寶」。在博物館官網上列出了9大必看的展品,我也按我的遊覽順序介紹在這裡:
由於篇幅實在太長,9大展品分兩篇介紹:
1、 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4號展廳,一樓。
埃及館中間玻璃櫃里這塊高112.3厘米,寬75.7厘米,厚28.4厘米的黑乎乎的石碑上刻滿了密密麻麻的文字。它製作於公元前196年埃及托勒密五世(Ptolemy V Epiphanes)統治時期(公元前204年-前181年),因1799年拿破崙軍隊在古城羅塞塔(Rosetta,今埃爾拉什德el-Rashid)發現了它而命名。很幸運,發現者意識到了這塊石碑的價值並報告給拿破崙,拿破崙命人將文字拓下來寄給歐洲研究古文的學者。1801年拿破崙戰敗,根據亞歷山大協議,法國人發現的所有埃及文物都成為英國財產,於1802年運抵英國後即以英王喬治三世的名義捐贈予大英博物館。英國物理學家托馬斯·楊(Thomas·Young,1773-1829)先指出碑文上有些象形文字示意了王名「托勒密」的讀音,1822年法國學者讓·弗朗索瓦·商博良(Jean-Francois Champollion,1790-1832)成功解讀了碑上的文字。也正是由於這塊石碑,使得學者們已經幾乎破解了所有古埃及象形文字。
羅塞塔石碑刻有13歲的托勒密五世在第一個加冕禮周年紀念日舉行的祭禮上頒布的一條詔書,用三種文字重複雕刻了三次,32行為埃及草書,14行為埃及象形文字,54行為希臘文。在公元前332年之前,埃及的詔書都以象形文字(聖書體)書寫並由國王頒布,這種文字到了公元4世紀末完全廢棄失傳。這份詔書列舉了托勒密五世為神廟所做的善行,表明了自托勒密時期以來時局和書寫系統的巨大變化,詔書由唯一掌握聖書體的祭司們負責書寫頒發。
可以說,羅塞塔石碑為解讀失傳1400多年的埃及象形文字打開了一扇門,學者們從碑文上已知的希臘文著手,對照著解讀出早已失傳的古埃及象形文字,也奠定了對古埃及文化的進一步解讀。
2、亞述獵獅浮雕(Assyrian Lion Hunt reliefs):10號展廳,一樓。
大英博物館中美索不達米亞部分是精華之一,兩河文明主要指蘇美爾文明、巴比倫文明和亞述文明。全盛時期的亞述(Assyria)帝國東西方向從地中海賽普勒斯延伸至波斯灣,南北方向從高加索山脈延續到阿拉伯半島和埃及,公元前934年-前609年,新亞述帝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我面對10號展廳里數面牆滿滿的浮雕帶,似乎看到了昔日帝國的輝煌。
這些浮雕描述的是亞述最後一位偉大的國王亞述巴尼帕(Ashurbanipal,公元前668年-前631年)的狩獵。在2600年前的古代亞述,兩河流域獅子泛濫,那時候也沒有動物保護這麼一說,獵獅是帝王的運動,是君主保護其子民的責任象徵。每年的獵獅節國王都親自參加,為給自己歌功頌德,就命人將獵獅場面刻於牆上。浮雕帶描繪了帝王駕車追逐雄獅、捕獵和殺戮。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這塊浮雕。但這塊浮雕並不在10號展廳里,而是單獨放在二樓中東地區55號展廳的一個玻璃展櫃里,在雪花石上雕刻出的雄獅後頸部中箭,正在吐血,神態逼真。
3、帕特農神廟雕塑(Parthenon sculptures),又名「埃爾金大理石雕塑(Elgin Marbles)」:18號展廳,一樓。
還記得我曾經寫過的「等著女神回家的博物館」嗎?古希臘文物大量流失海外,雅典衛城大量的文物都在19世紀初被英國駐鄂圖曼帝國大使,第七代埃爾金伯爵托馬斯·布魯斯(Thomas Bruce,1766-1841)從鄂圖曼統治者手中騙走了,賣給了大英博物館!英國一直拒絕歸還文物,理由是希臘沒有保護文物的條件,希臘蓋起了衛城博物館,日思夜盼等著衛城的那些雕塑「回家」。
帕特農神廟
整個18號展廳其實就是雅典衛城帕特農神廟的模樣!帕特農神廟建於公元前447年至前432年間,用於供奉雅典的守護神雅典娜,雕像皆取自神話和祭儀中的場景。浮雕帶環繞於柱廊內建築物四周,描繪了希臘人民泛雅典娜節的遊行;刻有高凸浮雕的矩形石板是柱間壁,放置在神廟外部的柱頂過樑上,刻畫的是希臘神話中的情節;圓形雕塑覆蓋了山形牆的兩端。
今天在雅典的衛城博物館和帕特農神廟看到的雕塑都是複製品,大英博物館裡的才是原件!
帕特農神廟東西三角楣上描繪的場景是不同的:東側三角楣表示的正好是一天內的時間變化:左側老太陽神赫利俄斯(Helios)駕四馬戰車浮出地面,酒神狄奧尼索斯(Dionysus)仰臥,身後是冥後珀耳塞福涅(Persephone)和她母親農業女神得墨忒耳(Demeter),站著月亮女神阿爾忒彌斯(Artemis);再接下來是戰神阿瑞斯(Ares)、彩虹女神伊利斯(Iris),坐著的是天后赫拉(Hera);她前面是帶翅膀的赫爾墨斯(Hermes),中間偏左坐著的是宙斯(Zeus),面對著女兒雅典娜,雅典娜身後站著火神赫淮斯托斯(Hephaistos);火神旁邊坐著手持三叉戟的海神波塞冬(Poseidon),他身後是手持里拉琴的阿波羅(Apollo);右側三位靠在一起的是灶神赫斯提亞(Hestia),冰海女神狄俄涅(Dione)和她的女兒愛情女神阿芙洛狄忒(Aphrodite),最右側駕車下沉的是老月亮神塞勒涅(Selene)。
雅典衛城博物館裡東側三角楣的復原圖:
西側三角楣描繪的是雅典娜和波塞冬為成為雅典城的保護者展開的競爭。中間是兩位主角,手持長矛的雅典娜和手持三叉戟的波塞冬,他們身後是各自變出的橄欖樹和鹹水泉。兩側各有一輛馬車,左側是勝利女神尼克(Nike),右側是波塞冬的妻子海洋女仙安菲特里忒(Amphitrite)。馬車旁邊各站有一位信使,左側為宙斯的兒子赫爾墨斯(Hermes),右側為伊利斯(Iris)。海神波塞冬的雕像是山形牆上最大的雕像,直到1688年被撞碎,1801年在土耳其一所房子的地基上發現了軀幹的後半部分,就保存在大英博物館,而前半部分於1835年被發現,保存於雅典衛城博物館。
希臘雅典衛城博物館裡西側三角楣的復原圖:
雕像的背面是鑲嵌在神廟頂部的,其實大可不必雕刻,但藝術家仍一絲不苟地將背面衣服的褶皺雕刻得栩栩如生。
帕特農神廟有92個柱間壁板,南側描繪了拉庇泰人和人頭馬身的肯陶洛斯人之戰。
神廟的內殿中楣描述的是泛雅典娜節遊行。
接下來一篇會繼續介紹墨西哥綠松石摩賽克雙頭蛇、劉易斯西洋棋、奧克瑟斯寶藏、烏爾皇室遊戲棋盤、Katebet木乃伊和薩頓胡船棺葬出土鐵兜鍪(頭盔)
Tips:
1、開放時間:每天開放時間10:00-17:30,大部分展廳周五延長開放時間至20:30,復活節周五除外。1月1日、12月24、25及26日閉館。
2、交通:地鐵Tottenham Court Road站或Holborn站,步行500米。
3、票價:全年免費,可自願捐贈
4、展品可以拍照,不能使用閃光燈
=====================
【作者:沙漠玫瑰】
環球旅遊達人,旅行體驗師、自由撰稿人、嘉賓主持。已隻身旅行過五大洲近50個國家,200餘座城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aUEa24BMH2_cNUgBhw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