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身積雪的「颱風級核潛艇」,它服役的時候就在待在「北德文斯克」軍港的碼頭和洞窟內,執行任務時出巴倫支海就到了北極圈。
我們地理課啟蒙的時候都知道地球的兩極由於離赤道最遠,陽光照射距離遠所以常年極度深寒,兩極的「極點」冬季最低溫度都超過了攝氏–70°!這樣極度深寒的氣溫必然會形成大面積的「冰蓋」,而北極是以「北冰洋」這樣海洋形式存在,雖然有大面積冰蓋、冰山…但是,下面仍然是海水,不似南極那樣「永久凍土」。
美軍「海狼級」核潛艇在北極參加「北極優勢」演習時破冰而出的場面,美軍核潛艇對北極也是情有獨鐘的,但是以攻擊核潛艇居多,主要目的就是跟蹤在北極冰層下的俄羅斯戰略核潛艇。
參加「北極優勢」演習的美軍「洛杉磯級核潛艇」和「海浪級核潛艇」。
美/蘇(俄)核潛艇之所以選擇北極做隱蔽場所,首先就是厚冰的原因,一般來說北極的冰常年厚度在0.8–5米厚,上面圖片上「海狼級」指揮塔上面那塊冰至少在2米以上的厚度,有這種厚度的冰層阻隔,反潛艦、反潛機(北極大部分海域不適宜艦船活動,反潛機是主要反潛手段)的 磁力探測儀效率和靈敏度會嚴重降低60%以上(等同於失效)、主,被聲吶探測距離也會縮短50%…並且,普遍部署在水下的固定「聲吶基陣」根據冰層厚度探測靈敏度會衰減程度不一!所以,利用冰層使「水聲對抗」設備的靈敏度下降,發現不了核潛艇的蹤跡,是美/俄利用北極的最主要目的。
俄軍戰略核潛艇在北極破冰而出後,北極熊居然跑過來找吃的。
對於俄羅斯來說,由於軍港地理位置惡劣,潛艇出港以後,經常被「北約」核潛艇跟蹤、遍布大西洋、太平洋的美軍水下聲吶基陣也會捕捉到蹤跡,核潛艇被跟蹤在戰時是非常危險!而俄羅斯主要是戰略核潛艇基地就是位於「北極邊緣」的「北德文斯克」軍港,這裡靠近北極,蘇/戰略核潛艇出港以後就是北極冰區,北約的艦機很難在這裡再對潛艇進行跟蹤,並且俄核潛艇在北極發射飛彈縮短了飛行距離,壓縮「北美防空系統」的預警時間,基於這些好處,俄軍在北極活動的基本都是「戰略核潛艇」。
1957年美軍「鸚鵡螺號核潛艇」首航北極後製作的紀念表。
對於,美國來說俄羅斯利用北極冰層做掩護的目的,也是心知肚明的!所以,派出攻擊核潛艇去北極活動也是在遏制俄羅斯的企圖。但是,目前美國在北極冰層下追蹤到俄羅斯核潛艇的機率極低,主要原因不是美軍潛艇的技術水平的問題,仍然是前面所說冰層的問題,這個事情屬暫時「不可抗拒的自然力」,所以不論美軍現在的「水聲對抗設備」怎樣先進,但是在這種環境下也難以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美/蘇、俄核潛艇在北極冰層下活動都享有了冰層帶了的好處,同時也為彼此都帶來了麻煩!美國的「水聲對抗設備」效率變壞,反過來俄羅斯的也是一樣,但俄羅斯核潛艇利用冰層掩護自己,並且還達到了發射飛彈的突然性,可以說「享受的好處」要多於美國。
颱風級戰略核潛艇在北極發射核飛彈,理論上來說只需20分鐘後就能摧毀北美各大城市,以現有的技術水平根本不可能攔截。
還有一點就是美/俄核潛艇為了破冰,在製造方面必須強化艇體…都下了血本 普遍採用了HY–100等級的高強度鋼,甚至俄羅斯採用了HY–130等級的鋼材,這些高強度鋼強度要比HY–80鋼提高15–30%左右,這就大大的增加了潛艇的造價,使雙方都不堪重負!
總之,核潛艇在北極活動獲得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但北極冰層下也是危機四伏,由於冰層經常融化和凍結,水下航道也就經常變化 ,水文資料、水下海圖也要經常更換,這無形當中又增加了核潛艇的使用成本!所以,有利就有弊!但是俄羅斯在目前整體軍事實力處於劣勢的狀態下,戰略核潛艇還會繼續北極活動,而美國肯定也不會讓俄羅斯這樣從容!北極冰層下的「貓捉老鼠」還會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