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
前段時間《少年派》熱播,這部圍繞著高考的家庭劇,幾乎放完一集,就引起一波討論。網友們在劇情中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生活,這簡直就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啊。
閆妮在《少年派》中飾演的就是媽媽王勝男,她懟起自己的女兒簡直是信手拈來:
"你吃飯洗手了嗎?要用流水洗,要擦肥皂,打肥皂兩次、搓手一分鐘、沖水一分鐘。""除了吃和睡是主場,其他都是客場。""你有什麼特長,你的特長就是掛科。""你看看你那二道毛,不男不女的,門帘那麼厚你看得清你的前途嗎?"
每一句話都是為孩子著急,卻每一句都毒舌扎心。可是雖然罵女兒,但是,她卻還是愛著女兒,一會把林妙妙罵哭到跑出去,然後又擔心得要命,逼著老公出去找;要麼就是白天罵完林妙妙,半夜又偷偷給她蓋被子。
但是,這樣的媽,讓女兒林妙妙無比崩潰。氣急的時候,她甚至問爸爸:"她到底是不是我親媽?世界上那麼多女人,你幹嗎非得找她當老婆呀,殺人不見血的女魔頭!"雖然是氣話,也還是可以聽出,林妙妙並不理解媽媽表達愛的方式。
這就是典型的中國家長,心裡愛孩子,卻永遠學不會好好說話。
02 我是為你好,所以怎麼說不重要
"我是為你好",這是無數中國家長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因為是為孩子好,所以怎麼說話都無所謂,但孩子可不這麼想。
好朋友靜佳就常跟我抱怨,一跟兒子說話,他就點頭,但是轉身就忘了。要是碰上兒子心情不好,一句"我忙著呢"就把她打發了。如果再多問幾句,兒子吼一聲"你煩不煩"就摔門而去,把她氣得肝顫。
當我問靜佳,是怎麼和兒子溝通的,她很詫異地回我,"就問啊教育啊"。比如,今天在學校有沒有鬧事、作業寫完沒有、怎麼又考這麼差、別人家兒子是學霸,我家怎麼就是個學渣……和王勝男一樣,挖苦嘲笑、批評教育、指責威脅,是很多父母慣用的溝通方式。
但是他們並不認為這樣說話有什麼錯。作為父母,問孩子教育孩子是理所當然的,如果孩子表現出厭煩和抗拒,就是孩子不懂事、不聽話、太叛逆。
我們往往意識不到,是我們的話語,推開了孩子。我們習慣的說話方式,挖苦嘲笑、批評教育、指責威脅等等,實際上都屬於障礙式溝通。而這些障礙讓我們的表達與孩子的感受背道而馳。
語言是火把,也是利劍。包裹著父母的語言利劍的,往往是"我是為你好"。
03 打擊教育:只有打擊,沒有教育
語言是窗戶,或者是牆它們審判我們,或者讓我們自由在我說與聽的時候請讓愛的光芒照耀我。——馬歇爾·盧森堡《非暴力溝通》
親子綜藝《少年說》讓孩子們在天台上對父母說心裡話。有期節目中,一位叫袁璟頤的女孩說的話非常令人動容,她委屈地問媽媽,"能不能不要總是拿自己和別人比,自己的努力媽媽為什麼看不到。"而媽媽卻回答她,"我知道我一直在不斷地打擊你,因為如果我不打擊你,你會飄。"
這樣的想法並不新鮮,很多家長都覺得,如果不打擊孩子,孩子就會驕傲。只有不斷地打擊,才能讓孩子一直進步,所以,絕對不給孩子肯定。
事實上,這個想法並不正確。心理學上有一個效應,叫做"皮格馬利翁效應",指人的表現會不自覺地受別人的影響和暗示。
簡單來說,就是如果你認為孩子行,並且總是表現出期待,孩子就會下意識地變得很行,實現你的期待。相反地,如果你總是否定孩子,孩子也會下意識地表現出不行。而且孩子是從你的語言中來判斷,你是認為他行還是不行的。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那些在父母的打擊中長大的孩子,總是缺乏自信、表現出叛逆,甚至會在衝動之下做出過激行為。
上半年上海一個17歲的男孩跳橋身亡,原因不過是和學校的同學鬧矛盾。媽媽接他回家時,在車上一直訓斥他,孩子衝動之下突然下車跳了橋。鮮活的生命就此消失,而孩子的媽媽痛哭捶地,悔不當初。
家長們以為,批評訓斥會讓孩子變得懂事和穩重。卻沒有想過,這自以為是的溝通方式,可能直接把孩子一棍子打死。這樣的語言暴力,只有打擊,沒有教育。
04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無障礙溝通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我們面對陌生人時,尚且能做到待人和善,在和最愛的孩子溝通時,反而惡語相向。姑且不論這樣會造成多少誤解和傷害,我們的溝通目標也無法實現,只能將孩子越推越遠。
最好的家庭教育,不是你一個人喋喋不休,而是無障礙溝通。
想要和孩子好好溝通,我們就得做到以下三點:
1.無條件接納
著名作家王朔,曾和母親一起參加過《心理訪談》。
在節目中,王朔執著地問媽媽,"我是殺人犯你還愛我嗎?"
媽媽說,"我會舉報你。"
這個標準答案顯然讓他失望了,於是在接下來的對話中,王朔沒有和媽媽和解。
其實我們都知道,王朔只是在假設,並不會真的去做。而媽媽沒有讀懂問題背後的潛台詞,"我希望媽媽始終愛我,無論我是什麼樣的性格、無論我做什麼樣的事情"。也就是媽媽要無條件接納我。
有人可能會問,天天疾言厲色,孩子還上躥下跳。要是無條件接納,孩子不得無法無天了?其實無條件接納,無條件的是對孩子的愛,然後接納孩子所有的情緒。並非溺愛孩子,縱容他們的不良行為。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當孩子犯錯、失敗時,我們不會說,"你怎麼這麼笨,我一點也不喜歡你了"。當孩子情緒失控時,我們不會說"不許哭,再哭就把你扔了"。
父母當然可以對孩子有要求,同時約束孩子的行為。但這和無條件的接納並不衝突。事實上,正是因為父母的愛和支持,孩子才會毫無保留地向我們打開心扉。而我們提出的那些要求,才有可能被孩子接收到。
心理學家弗洛姆說:只要是我愛的人,我就應該接受他本來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為我希望的樣子,以便我能把他當作使用的對象。
無條件的接納,對孩子的意義就在於此。無論何時、何種境地,父母永遠對自己敞開懷抱。當家長無條件的接納,孩子就會感覺安全。會主動談及自己的生活、想法、心事,這是親子溝通的基礎。
2.積極傾聽
對於親子溝通來說,當孩子願意和父母聊天,父母如何傾聽就至關重要。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說過,傾聽是把注意力放到對方身上,它是愛的具體表現形式。想要讓溝通順暢地進行,父母要給孩子積極的回應。
2.1 總是"把球留給孩子"
當孩子開口說話,家長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搶奪話語權。就像《少年派》中的王勝男,當林妙妙參加元旦晚會拿了一等獎,她的回應是,協調性那麼差,你什麼時候對跳舞感興趣了? 直接堵住了林妙妙的話頭。
心理學家托馬斯·戈登博士在《父母效能訓練》中提到,正確的回應方式不包含家長的想法、評價和情緒。家長應該鼓勵孩子繼續分享,做到"把球留給孩子"。這樣不僅孩子能完整地說出想法,家長也能表達對孩子的關注和尊重。
2.2 積極傾聽,讓孩子願意說,讓你聽得懂
當孩子興致勃勃地和你分享,父母需要給出積極的回應。說一句"給我講講"就能夠讓孩子感受到,你是在期待他繼續往下說。此外,我們還需要確認,正確解讀了孩子的意思和情緒。
例如,孩子可能會說,我討厭姐姐,我再也不跟她玩兒了。我們不能只從字面理解,而是試著關聯前後情景來回應孩子,你生姐姐的氣了?孩子很可能就接下去說出原因,姐姐總是覺得我小,不帶我玩。
這樣的方式,就是積極傾聽。讓孩子願意說,也讓你聽得懂。
3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溝通是雙向的,當我們認真傾聽了孩子的想法,也需要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意見。那麼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對於正確表達自己的意見,《非暴力溝通》中給出了四個關鍵詞: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具體來講,就是只說觀察到的事實,而不是給評價。只描述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說想法。只表達自己的需要,而不是指責對方。最後給出明確的請求,並請對方反饋。
舉例來說,如果孩子沒考好,"你太不用功了"是評價,"你這次考試沒及格"是事實。"考這麼差,丟人"是想法,"你的成績讓我很失望"是感受。"你考試不及格我很生氣"是指責孩子,"你考試不及格我有些生氣,因為我希望你能取得好成績"是表達自己的需要。而請求是這樣的,"我想讓你補習課程,下次月考爭取考到90分,你覺得可以嗎?"
用觀察、感受、需要、請求來表達,就是非暴力溝通。當我們學會用這樣的方式和孩子說話,孩子很容易就會聽懂。
父母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而良好的親子溝通是基礎。當我們學會無條件接納、學會積極傾聽、學會非暴力溝通,孩子才會無障礙地接收到我們的心意。
本文由陸北老師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如需轉載,私信聯繫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l894nIBiuFnsJQVbk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