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葉包粉蒸肉,香噴噴金燦燦白綿綿,養眼又美味

2019-09-18     草草啖鹽說蜜


三日不吃肉渾身難受,這大概是一位正常吃貨的感受了,豬肉飈價的這段時間裡,我經常以海鮮慰藉脾胃,但那豬肉香縈繞夢鄉久久都不能散去,又豈是一塊魚肉能排除得了的事情?

而豬肉,最是美味的當然得數三層肉,一層皮一層肥一層瘦,紅白相間,錯落有致,協調排比,對視覺造成強烈衝擊,感嘆世間怎會有如此貌美的肉?竟然是長在豬的身上,哈哈,千萬別笑出豬叫。

而當微火慢燉後,整個房屋瀰漫著濃濃的肉香,那時再夾一塊三層肉,入口即可暈倒,此肉嫩滑爽口,世間少有,堪比天上龍肉!有皮之Q韌、有白肉之脂滑、有精肉之郁香,三種不同性質的肉結合在一起,完美得讓人不想再碰任何所謂的高檔食物了。

說實話,三層肉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按照以前,再發神經也不會有誰把一塊三層肉比作龍肉?但如今,物以稀為貴,三層肉由於價格的攀升卻顯得高貴起來,而當一段時間沒吃,便會讓人饞得胡思亂想!

過節時,已經吃了一段時間的三餐配小魚小蝦,家中男人們抗議,一定要有紅肉!要三層肉!要能冒出油脂的香噴噴的粉蒸肉!那麼,我就當一回土豪,豪買三斤三層肉,一下子解決所有人的饞蟲。

三斤肉有兩斤拿來紅燒,做肉夾包,此處不細說,想知道製作方法的可參閱我的文章《做一頓泉州肉夾包,香掉舌頭融化胃》。

剩下的大約一斤我就來做荷葉包粉蒸肉,大夥看看饞不饞?

【荷葉包粉蒸肉】

一、準備食材:

1、粉蒸肉:三層肉480g、芋頭200g、蒸肉粉1包、蔥姜蒜若干、玫瑰腐乳汁15g、耗油10g、味極鮮10g、番茄沙司15g。

(市場裡的蒸肉粉都含有調味料,調味可根據家人的口味調整)

2、荷葉包:普通麵粉250g、酵母粉4g、溫水135g、白糖30g、泡打粉2g、豬油5g。(可做10個荷葉包)

二、烹飪過程:

1、粉蒸肉:

a、三層肉切0.7cm厚的快狀;

b、姜切片、蒜拍碎,如果有蔥,一起加入三層肉里,將玫瑰腐乳汁、味極鮮、耗油、番茄沙司等都倒進肉里,攪拌均勻;

c、蓋上保鮮膜,腌制1-2小時,一定要讓肉入味;

d、腌制好後,三層肉一片片地在蒸肉粉里均勻地裹上一層米粉;

d、盤子下面鋪上芋頭,把裹上米粉的三層肉整齊地碼在芋頭上;

e、蓋上保鮮膜,在保鮮膜上扎排氣孔;

f、上蒸鍋,蓋上蓋子,大火燒開,改小火慢蒸1.5小時以上。

此時,就把肉交給時間了,永遠要記住蘇東坡蘇老爺子在《食肉記》里說的話:慢著火,少者水,火候足時它自美。

一個半小時以後,揭開鍋蓋,掀掉保鮮膜,一股肉香夾雜著芋香撲面而來,你的口水立馬就會流下來。

2、荷葉包:

a、溫水加入白糖和酵母粉,調成酵母水,麵粉里加入泡打粉,攪勻;

b、將酵母水倒進麵粉里,加入豬油,攪成絮狀;

c、下手揉成團,蓋上蓋子,室溫醒發半小時;

d、半小時後已經醒發成兩倍大;

e、把麵糰放在案板上,排氣,揉成長條,再切成大小平均的10個小劑子,一個小劑子大約45g;

f、揉成圓形,蓋上保鮮膜,防止水分流失,靜置10分鐘;

g、把每個圓團用擀麵杖擀成扁橢圓形的麵皮,在麵皮內側刷上玉米油,對摺呈半圓形,用乾淨的梳子壓出花紋,並在半圓的中間下方捏出一個葉柄;

放蒸鍋里,蓋上蓋子,再次室溫發酵20分鐘;

h、20分鐘後開火蒸35分鐘。

白白胖胖的荷葉包就出籠了,特別暄軟蓬鬆,面香十足,好看又好吃。

3、小貼士:

1、粉蒸肉下面一定要墊上芋頭或是地瓜、南瓜等食物,肉的汁液會慢慢滲入這些食物里,到時你會感覺這個粉蒸肉哪哪都不浪費,哪哪都好吃;

話說,可以在芋頭的下面再墊上一張荷葉,用荷葉蒸粉蒸肉,那味道,一個字,「絕」了!

2、蒸的時候,一定要蓋上保鮮膜,不能讓水蒸氣進入肉里,保持原汁原味,才能太美!

3、蒸肉粉可以到超市買,或是某寶上買,也可以在家自己炒,具體炒的步驟如下:

a、糯米和粳米各半,加入花椒,用小火慢炒,炒至米微黃;

b、攪拌機將炒熟的米打碎即可;

4、荷葉包,南方人喜歡麵皮是甜的,尤其是我的家人,所以我加了30g的白糖,如果不喜歡太甜,或是不甜的,你就看著辦吧。

忙活了一早上,中午時分,荷葉包和粉蒸肉我喜滋滋地端上桌,一盤顏色金黃的肉肉、一盤白綿的包包,旁邊襯托著幾葉翠綠的生菜和芫荽,養眼又養胃。

把荷葉包掰開,夾上脆生生的生菜或芫荽,中間是那一塊裹上米粉香噴噴顫巍巍黃燦燦的粉蒸肉,你把肉夾緊,迫不及待地往嘴裡一塞,哇喔,滿口生津、唇齒留香!

這一段時間的思肉情緒,在這一刻,統統化為一縷紫煙,從嘴到腦門再到五臟六腑,這一縷紫煙盤旋著,薰香了整個人的軀殼到靈魂。

有粉蒸肉的人生,足矣!

「草草啖鹽說蜜」,談三餐美食,講四方風情,看似草草,卻是人間百味。喜歡,你就來這裡,點贊、轉發、高談闊論。而原創作品,作者心血,拒絕不良自媒體盜文盜圖,違者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ca8Q20BJleJMoPMmtW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