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心理所研究員 張 侃
人間四月,早已是一派生機勃勃,但連日來的降溫,讓天氣回到了乍暖還寒的溫度,這一切仿佛都在為將要到來的「清明節」醞釀情緒。清明拜祭、慎終追遠、緬懷故人、寄託哀思是中華傳統文化。往年,此時的你可能正在返鄉的路上,或正在與親人商量祭奠事宜,而今年出於疫情防控的需要,相關部門呼籲大家「預約祭祀」「代客祭掃」,由於很多人都無法親自到故人墓前行禮敬香、清草掃塵,心裡多少有些遺憾和無奈。
中國科學院心理所研究員張侃表示,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產生這些情緒是可以理解的,緬懷逝者並不是簡單地走一遭而已,真正的清明祭掃,既是追憶故人,也是療愈自己。
祭掃儀式,聯結祖先
清明節的祭掃,是一種有規律性的看望,也是一種和已經逝去的親人在情感上的聯結方式。通過一種回歸的方式,將自己的過去和現在聯結在一起。為了祭拜先祖,人們往往需要驅車勞頓,在每年的這個特定的時間(清明或者周年祭日),去特定的地點(墓地),聚集特定的人(親人們),做特定的事兒(掃墓、祭拜),花上時間和精力,是一種家文化的精神傳承,能喚起家庭共同記憶,促進家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拂去墓碑上的塵埃,摘除四周的雜草,重溫長輩的教誨,這本就是一次心靈的凈化、靈魂的升華。而今年無法親自掃墓,在很多人心裡就像缺了一塊兒,為無法尋根問祖感到遺憾。
寄託哀思,療愈創傷
張侃表示,從心理學角度來看,親人逝世是一種創傷事件,會在人一生中留下不可磨滅的記憶,尤其當故者與你關係親密時,這種悲痛會更加深刻。有的人在親人逝去時還來不及悲傷,這種悲傷會被隱藏,演化為一種自責。有人責怪自己以前照顧不周,有人責怪自己以前陪伴過少,有人責怪自己以前對死者苛刻……這些內心痛苦,人們通常沉默不語。如果這些創傷性記憶得不到紓解,會在不同層面和時間長度上影響生者,成為沉重的負擔。
面對沉重的「喪失感」,哀傷是必然也是必要的,訃告、送殯、追悼會等都是在讓創傷者通過哀傷的方式慢慢接受現實。清明節作為表達悲痛的一種特別方式,它將思念、憂傷、哀怨等種種情緒限制在特定的時間段內盡情宣洩,且正常的哀傷能幫助我們回憶和記住往昔的美好,更能撫慰心靈。
感悟生死,珍惜當下
祭奠先人、緬懷故人,對我們重新審視生死有特別意義,它讓人直面天人永隔的現實。往事不可追,唯有敬畏生命,珍惜當下。在中國人的日常里,「死」是一個很忌諱的詞。但「未知生,焉知死」,很多人大限已至時,才不得不直面思考死亡,後悔窮其一生都沒明白活著的意義。逝去的先人們,在用「死亡」給生者講「怎樣活著」這件事。「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清明節讓活著的人更強烈地反思自己應該重視當下、珍惜親情、關愛家人、珍重光陰、努力拚搏,不讓自己為了那些未了的心愿和未盡的事業悔恨。
清明節承載著很多心理意義,然而今年不能掃墓、不能聚會,祭奠的儀式感如何替代?張侃建議可以在家中祭祀,比如在家裡陽台或客廳,朝家鄉方向,擺上祭拜用的食品,燒上三支香,鞠躬三次,默念悼念詞語。心裡想念故人,就是一種密切的聯結。還可以與親人同緬,與家人分享故人過去的老照片,聊聊過往的故事,或為逝者獻一封信、一束花、敬一杯酒,進行代祭。
緬懷先人,貴在心意
這個清明讓我們用心裡的儀式感暫代行為上的祭掃,通過喚醒記憶、平靜追思去感悟生命真諦。逝者已矣,生者當各自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