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後除了中德關係加強外,其實還有一個國家和德國打得火熱

2020-10-06     星稀月暗

原標題:一戰後除了中德關係加強外,其實還有一個國家和德國打得火熱

說起來德國的統一其實挺晚的,雖然普魯士曾經很強大,但是在歐洲那個地界,方方面面牽涉太多,能夠完成統一已屬不易。統一後的德國開始了對外擴張,中國其實是目標之一,在世紀交替之際,德國搶占了膠州灣,並將山東作為德國勢力範圍,在列強瓜分我國的狂潮中分了一杯羹。

儘管清朝滅亡後,進入了民國時期,國力有了一定增強,但仍然是一盤散沙,軍閥混戰,西方列強也並沒有退出,反而支持軍閥,瘋狂攫取利益。

德國野心非常大,發動了一戰。戰敗後的德國受到了戰勝國英法美等國的嚴厲懲罰。除了割地賠款外,凡爾賽合約還束縛著德國的發展,這讓德國上上下下非常不滿,但也只能忍氣吞聲。

中國是一戰的戰勝國,別說額外的利益了,就連自己應該的維護自己主權的正當權益都沒有得到維護,這可真是國弱無外交。

中德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開展了公正的外交,而這也是中國對外簽訂的第一份平等條約,不過雙方也是各取所需。

德國需要打開外交困境,也需要中國的資源。而中國也需要德國的先進技術和軍事設備。就這樣兩國進入了蜜月期。

然而除了中國,其實還有一個國家也在這個時間裡和德國打得火熱,這就是蘇聯。

很多人只知道蘇聯和德國在二戰前簽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但其實兩國在戰爭爆發前近20年時間裡,進行了全方面的合作,被稱為「蘇德蜜月」時期。

一戰進行中,俄國後院起火了。十月革命後,沙皇被推翻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俄卻面臨巨大的危機,可謂是內憂外患。國內有各種各樣的叛亂白軍,希望恢復沙皇統治。國外英、法、日、美等協約國為扼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乘機進行武裝干涉,兩種力量還相互勾結,都成為了蘇俄的對立面。

內戰結束後,列寧提出了要與資本主義國家和平共處的原則。為此蘇俄還參加了在義大利舉行的歐洲經濟會議,主動向西方國家拋去了橄欖枝。

可沒想到西方國家要求蘇俄歸還沙皇政府和臨時政府的全部外債,歸還一切被收歸國有的外國企業和財產。這讓蘇俄不能接受,雙方為此不歡而散。

德國這個時候也不好過,兩個國家一拍即合,簽訂了《拉巴洛條約》。這個條約是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礎上的,不過雙方都有求於對方,這一點其實和中德關係的走近原因是一樣的。

條約簽訂後,兩國關係極度升溫。從經濟到軍事到政治和外交,可以說是全方位的合作。

由於凡爾賽條約限制德國發展,尤其是軍事,所以德國很多軍隊是在蘇聯訓練的,在二戰時叱吒風雲的很多德國將領,都有在蘇聯訓練的經歷。

而德國的很多軍事工業開始在蘇聯設廠,還包括培養軍事人才的飛行學校,裝甲兵學校用於蘇德雙方軍事人才的培養。

在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里,德國提供了大量的貸款及援助,包括了設備、技術和物資。這還不算,在1926年,蘇德雙方還簽訂了《互不侵犯和中立條約》,由於西方列強仇視蘇聯,所以在條約里德國還保證絕不參加尤其是英法集團針對蘇聯的封鎖。

這種狀態一直延續到希特勒上台,希特勒是個極端地反共主義者,不過為了德國的利益,希特勒並沒有終止和蘇聯的關係,兩國還在1939年8月23日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還共同瓜分了波蘭。

不過蘇聯早已是德國的目標,表面上兩國關係融洽,但早已名存實亡,二戰爆發後,德國重點一直在西歐,不過在入侵英國無果後,德國調轉槍口,發動了侵略蘇聯的戰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Ovw-3QBURTf-Dn5h2F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