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受外部需求疲弱和內部調控趨嚴的影響,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周期股表現持續低迷。截至上周五(11月22日),今年以來建築裝飾、鋼鐵、紡織服裝等周期板塊分別下跌7.74%、7.10%、1.54%,遠低於同期滬深300指數27.88%的漲幅。可能是跌得太久了,上周五和本周一(11月25日),周期股集體爆發,一掃前期頹勢。但11月26日,周期股又重歸於調整之中,似乎是「一日游」的行情。
那麼,問題就來了,周期股的逆勢崛起背後有何原因,又能否持續呢?目前來看,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尚存爭議。悲觀者認為,基本面復甦預期短期難以證實,支撐周期行業的基本面邏輯還需要觀察。樂觀者認為,基本面已經出現了企穩邏輯,比如全球製造業PMI有企穩回升的跡象、國內周期行業基本面有邊際改善預期,因此周期股反彈具備邏輯。
另外,周期股在年底受到突然的追捧,和政策面的暖風頻吹聯繫緊密,因此如果要繼續參與周期股的反彈行情,需要密切關注政策面的變化。
逆周期調控發力
十八大明確提出,到2020年國民生產總值較2010年「翻一番」,這意味著當前經濟增速已接近目標「底線」,並引發逆周期政策不斷加碼。從貨幣政策來看,儘管CPI受豬價影響明顯上升,但央行仍毅然調降1年期MLF和7天逆回購利率,釋放了強烈的寬鬆信號。
同時,從拓寬專項債可用作資本金的範圍,到降低部分基礎設施項目最低資本金比例,再到把水利工程及配套設施建設作為突出重點,貨幣政策之外財政政策也在同步發力。2020年提前批專項債額度已下達。據媒體報道,日前財政部已向省級財政部門下達部分2020年新增專項債額度,但發行時間尚不確定,可能要到明年1月份了。此外,近期部分城市房地產調控也有放鬆的跡象,共同推升了基建投資和房地產產業鏈的回升預期,對周期股形成明顯利好。但是周期股短期連續上漲較多,目前位置已經缺乏短期安全邊際,成為了政策博弈的中心。
機構調倉,避高就低
經過近年來的持續調整,周期板塊估值大幅回落,防守屬性逐步凸顯。今年以來,A股市場整體表現強勢,消費和科技板塊漲幅巨大。臨近年末,為了保存勝利果實,部分機構選擇「落袋為安」,賣出部分估值偏高的「核心資產」,調入低估值的「滯脹股」,是近期周期股逆襲的重要推手。
截止11月22日收盤,從PB角度來看,申萬一級行業中,農林牧漁、電子、家用電器、食品飲料行業估值高於歷史均值。其中,採掘、化工、有色金屬、紡織服裝、公用事業、房地產、商業貿易、綜合、建築裝飾、電氣設備、國防軍工、傳媒、銀行、汽車等行業估值低於歷史10分位數。低估值行業主要集中在周期板塊。
歷史上年末「逆襲」行業的第一特徵是低估值。如地產鏈條上的重卡、建材和工程機械。地產鏈條的ERP目前高於歷史均值的上一倍標準差,這意味著投資者對地產投資擔憂程度處於歷史高位,預期與潛在改善事實存在反差,促使「低估值+低配置+高股息+高確定性」的地產鏈的價值繼續被挖掘。因此,低估值高分紅的周期龍頭在未來一個階段中具備相對收益的可能。
總結
逆周期政策不斷加碼背景下,整體超跌的周期股開啟了一波價值回歸的過程,本質上是一個修正過度悲觀預期的超跌反彈。當前來看,周期板塊具備「進可攻、退可守」的優質特性,已引發海外資金的關注。從北向資金的統計來看,上周滬股通加倉的前二十大個股集中在周期板塊,表明海外資金對當前周期股配置價值的認可。具體來看,北向資金對寶鋼股份、中國鋁業、中國神華等低估值行業龍頭個股近期均有加倉動作。整體來看,經過近年來的持續調整,周期股估值整體較低,具有明顯的防守特性。另一方面,隨著經濟增速接近「底線」,逆周期政策正在加碼,又提升了周期股的進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