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火遍全國的大眼睛女孩,現狀讓人震驚

2023-03-25     窈窕媽媽

原標題:曾經火遍全國的大眼睛女孩,現狀讓人震驚

大家好,我是窈窕媽媽。

最近,小紅書一則熱貼——「你能接受資助8年的女生做家庭主婦嗎?」,掀起了一場網際網路罵戰。

大概是說,經濟並不富裕的博主,毅然資助一名初三貧困女孩上學直至其大學畢業。整整8年盡心盡力,只希望女孩能堅持讀書,努力走出大山,看見更廣闊的世界,而不是小小年紀就被迫輟學結婚。

結果,女孩畢業後非但沒去工作,反而利用「年輕貌美」的優勢,轉頭嫁給大自己13歲的有錢男人,成為一名家庭主婦。

博主得知女孩現狀,內心五味雜陳。把故事發到網上,唏噓爭議隨之而至。

有人認為——

既然博主是自願資助,那就不應該對女孩的人生有所期待,嫁給有錢人未嘗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也有人覺得——

女孩的選擇違背了博主資助的初衷,如果當時知道她的理想是想做家庭主婦,那博主何苦為一個陌生人省吃儉用這麼多年。

其實憑心而論,不管是博主的期待與失望也好,還是被資助女孩面對現實的妥協也罷,他們的情緒感受與人生選擇別人都無權置喙。

不過,看完貼子,還是免不了深受觸動。

尤其是那句:「她是現實聰明人,而我是理想派傻子。」

這不由讓我想起那個,同樣受人資助完成學業,卻走上「理想派道路」的女孩——蘇明娟

另一個走出大山的女孩

提起蘇明娟這個名字,或許很多人深感陌生。

但大家一定對那張「大眼睛女孩」的希望工程海報印象深刻。

蓬亂的齊耳短髮,乾燥脫皮的嘴唇,手握一隻鉛筆,眼神中充滿對知識的渴求和對未來的希冀。

照片里的主人公,就是蘇明娟。

1983年,蘇明娟出生在安徽省金寨縣桃嶺鄉一個普通農家。

這裡雖為革命老區,卻因戰爭創傷、山多地少,一直處於貧困縣行列。

平時,父母靠養蠶、打魚、養豬、種田、種板栗養活她和弟弟。

可辛苦勞作一年,從兩畝薄田收來的糧食,僅夠一家人吃3個月。

剩下的時日,只能靠父親起早貪黑地砍柴、去河裡摸魚換得一點吃食。

日子過得很是拮据,連溫飽都是問題。

蘇明娟漸漸長大,眼看到了上學的年紀。

那時,九年義務教育還未普及。每學期不到100塊的學費,成了這個家庭如大山一般的負擔。

「這可是一家人倆月的花銷啊!」

但父母從未想過讓女兒輟學,再苦再難,也咬牙湊出學費。

他們雖為農民出身,卻堅信讀書才能改變命運。

蘇明娟說,小時候,爸爸媽媽總是會在閒下來的夜晚,給她講述關於農村孩子靠讀書走出大山,在事業上取得一番成就的故事。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殘酷。

她深感父母的殷切期盼,卻也清楚家裡的經濟條件,很可能下學期就要面臨失學的危險。

所以,她分外珍惜上學的機會。

天還沒亮,她便早早起床,然後走40分鐘的山路,來到祠堂改建的校舍。

「教室低矮破舊,學校沒錢裝玻璃,窗戶上面糊著紙,破了很多洞,冬天非常冷,我們手上都長滿凍瘡,連拿筆寫字都費事。」

儘管學習環境艱苦惡劣,蘇明娟堅持讀書的念頭卻像火一樣熱烈。

1991年2月,8歲的蘇明娟像往常一樣,背著媽媽縫製的小書包,手拎取暖的炭爐,走過又長又窄的山路,來到承載她全部希望的學堂。

不同的是,那天上課鈴響後,進來幾個陌生人。

她看見其中一位叔叔拿著一台自己從未見過的機器,一會對準黑板,一會對準老師,一會對準同學。

後來她才知道,那是照相機。而拿相機的叔叔,就是《中國青年報》的攝影記者解海龍。

或許是冥冥之意。

解海龍猛然撞見蘇明娟那雙充滿好奇、純真、渴求、疑問的眼睛,他的心一下被震撼了。

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解海龍感慨萬千:「那眼神,有著超乎尋常的穿透力,強到能直擊每個人的心靈。」

於是,他毫不猶豫舉起相機,將這一幕定格在照片里。

那時的蘇明娟,還不知道這零點幾秒,會成為改變自己命運的轉折點。

1992年,《我要上學》系列照片一經刊發,「大眼睛女孩」迅速在全國走紅。

無數人被蘇明娟渴望上學的神情打動,紛紛為希望工程慷慨解囊。

她也因此受到社會各界人士資助,還被希望工程當成宣傳大使。

蘇明娟再也不用為學費發愁了。

她還記得,第一個捐款人是湖南長沙某軍校一名叫李萬的學生,那錢是他從為數不多的軍隊補貼里一點點省出來的。

還有天津一位退休老人,從初中到高中,不僅每年給她寄學費,過節還給她寄糖果和生活用品。

她還收到過小朋友攢下的零花錢......

對於這些無私的善意,她心懷感恩。

為了配合希望工程的宣傳工作,她開始頻繁參加各種活動。

13歲,蘇明娟同解海龍叔叔一同參加央視《正大綜藝》,講述「在希望中成長」的故事,她的家鄉金寨縣因此收到不少企業捐款,短短几年內建起60多所希望小學,一萬多名貧困學生受到資助。

14歲,蘇明娟再一次來到北京,參加中國共青團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年齡最小的她,被選舉為團中央候補委員。

一時間,蘇明娟成了輿論中心的「名人」。但她並沒有因為榮譽而放鬆,反而更加嚴格要求自己。

「唯有拋棄雜念,努力讀書,才能不辜負大家的厚愛。」

升入金寨縣高中後,她每天5點起床學習,哪怕中午休息時間也不放過。

功夫不負有心人。

2002年,蘇明娟成功「上岸」,考入安徽大學職業技術學院金融管理系。

進入大學後,蘇明娟主動要求退出希望工程的捐助計劃。

「我認為希望工程的孩子並不比別人差,我們擁有同樣的智慧和才幹,所以我想憑自己的能力完成學業。」

另一種平行人生

幫助別人是一種美德,回報社會是一種義務。這句話在蘇明娟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小學時,她會把富裕的捐贈物品轉送給其他困難同學;

中學時,在徵得資助人同意後,她將600元錢匯給寧夏的一位小姑娘,幫她圓了求學夢;

大學時,她勤工儉學,並要求基金會把每學期900元的定額補貼轉給其他貧困學生......

一年暑假,蘇明娟和幾個同學去金寨縣的某個貧困村做義務支教。

看到破敗的教室,台下一雙雙渴望的眼神,她猛然回首:「孩子們上課的條件非常差,跟我上小學時差不多,四面透風,只有一個破屋頂,他們的家庭也非常貧苦。」

蘇明娟偶然得知,班上有個小女孩,家裡窮到連口鍋都沒有。她便和同學湊了1000多元交給她母親,臨走前還給她們買了鍋,做了飯。

回去的路上,她陷入深思,尤感自身幸運。

因為一張照片,她得到愛心人士的幫助。可這個世界上,依然有那麼多人在為了生存掙扎,對他們來說,談夢想太過奢侈。

「如果每個人都有勇氣做點什麼,那些瀕臨絕望的人就有可能改變自己的一生,我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嗎?」

2006年,蘇明娟大學畢業,進入中國工商銀行安徽省分行工作。

她說自己是受公益資助的孩子,現在有了反哺社會的能力,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傳遞這顆愛的種子。

第一份工資,蘇明娟全數捐給希望工程。工作之餘,她儘可能參加公益活動,把自己的故事講給孩子們聽,鼓勵他們走出困境。

同年,她和解海龍拍賣了「大眼睛女孩」照片版權,所得30.8萬元全部用以援建西藏曲水縣的一所希望小學。

之後,她還連續多年參加安徽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舉辦的慈善拍賣捐贈活動和各種義賣活動......

安徽省希望工程辦公室的工作人員說,蘇明娟是這裡的「常客」,她每年都會到這裡來一趟,把資助金交給他們。

2017年,蘇明娟當選為共青團安徽省委副書記。

「想做的事有很多,要做的事也很多,但再長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邁開雙腿也無法到達。」

2018年,蘇明娟當選為共青團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也在這一年,她拿出自己的3萬元積蓄,成立了「蘇明娟助學基金」。

之後4年,基金會籌集了490萬元的款項,援建了5所希望小學......

2022年,蘇明娟當選黨的二十大代表。

在她看來,這層身份,除了責任和使命,更重要的是愛和希望的傳遞,就如同希望工程、公益事業一樣。

31年前,她身處逆境;31年後,她涅槃重生。

在希望工程關懷下長大的蘇明娟,實現了從受助者到捐贈者的轉變。

「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想給別人撐把傘,盡我所能,幫助那些像我一樣的孩子們實現上學夢。」

感受到光的照耀,長大後她成了別人的光。

兩個原生環境類似,同樣受資助長大的女孩,最終選擇了完全不同的人生劇本。

帖子裡的姑娘仍想要通過依附婚姻,實現財富自由、階級跨越。

而蘇明娟在受到眾人托舉後,依然不忘自立自強,努力實現自我價值,回饋社會。

當然,人確實有選擇的自由。

可前者,卻是向下的自由,符合的是父權社會對於女性甘於做「金絲雀」的隱形期待。

正如博主所說,我只知道女性都做「現實聰明人」,就會倒退回100年前。

想起《第二性》中的一句話:

「女人的不幸就在於她受到幾乎不可抗拒的誘惑包圍,一切都促使她走上容易走的斜坡。」

要知道,把期待放在別人身上,就永遠無法做自己生命的主角。

相比於做現實的聰明人,敢於成為理想派傻子的女孩更值得被看見、尊重。

與其讓別人打傘,不如學著自己撐傘。

不依附於任何性質的權威,內心才不會恐懼、迷茫,而是充滿堅定的力量。

這才是我們該有的生活態度。

最後送給大家一句話——

如果人生是一場修行,願你我都能成為想成為的自己。

參考資料:

《新青年》:「大眼睛女孩」蘇明娟,反哺公益春暖花開

《中華兒女》:蘇明娟「做一輩子希望工程的志願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e95a8c59da57f95c6d81231082ce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