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下江南為何要給孔子、大禹磕頭?祭拜是假,同化漢族才是真!

2023-02-15     以史為鑑

原標題:康熙下江南為何要給孔子、大禹磕頭?祭拜是假,同化漢族才是真!

在民間故事裡,康熙皇帝曾經多次微服私訪下江南,不但和許多民間女子有一段纏綿的感情故事,而且還以他的故事命名了不少的民間美食,但是歷史上的康熙皇帝為何要六次下江南?真的是微服私訪閒逛嗎?

康熙皇帝是清朝入主中原後的第二位皇帝,他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康乾盛世的開創者。

康熙一生當中有六次南巡,這六次南巡並不是為了尋訪秀女或者體驗江南美食美色,他其實有著不得不下江南的理由!

在民間故事裡,康熙皇帝曾經多次微服私訪下江南,不但和許多民間女子有一段纏綿的感情故事,而且還以他的故事命名了不少的民間美食,但是歷史上的康熙皇帝為何要六次下江南?真的是微服私訪閒逛嗎?

康熙皇帝是清朝入主中原後的第二位皇帝,他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康乾盛世的開創者。

康熙一生當中有六次南巡,這六次南巡並不是為了尋訪秀女或者體驗江南美食美色,他其實有著不得不下江南的理由!

理由一、巡視黃河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她孕育了偉大的中華文明,但是黃河在歷史上多次改道,爆發的洪水也對中下游百姓造成極大的損失。

有學者認為中華民族之所以能長期形成大一統王朝,這和黃河泛濫,必須凝聚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去治理黃河有脫不開的關係。

在明末清初的時候,因為明朝國力衰微,加上農民起義和災荒戰亂的影響,黃河河堤年久失修,每年春夏都會發生決口。對黃河中下游百姓造成極大的傷害。

清朝入主北京後,南方還在持續戰爭,黃河河堤在康熙初年的十五年間,決堤次數達到了驚人的67次。

黃河的洪水泛濫不但嚴重影響到下游多個省份的百姓生存,還直接沖斷了溝通南北的大運河漕運。這對於清朝對全國的治理、對南方戰爭的後勤支援都是極大的麻煩。

康熙皇帝在剷除鰲拜親政後,就把「治河、三藩、漕運」當做治理國家的三件首要大事。

康熙十五年,22歲的康熙皇帝挑選了精明能幹的安徽巡撫靳輔擔任河道總督,讓他治理黃河。

到了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在靳輔的統一規劃領導下,用了七年時間基本解決了黃河、淮河的水患。

在接到靳輔的好消息後,康熙皇帝在第二年就迫不及待南巡,這是康熙的第一次南巡,主要行程就是視察黃河沿岸的河堤,康熙一生六次南巡,都有考察河堤的行程,可見康熙對於治河的重視;

理由二、化解滿漢矛盾

清朝入主中原後,如何面對儒家文化和漢族臣子一直是一個巨大的難題。

清朝統治之初,完全採用屠殺、打壓漢族的政策,滿漢矛盾極為尖銳,滿漢矛盾這也是吳三桂等三藩造反的依據之一。

到了康熙時期,康熙皇帝在解決三藩之亂後就準備著手解決這一問題,康熙的對策是:從軟實力入手,先收服漢族士紳,再收服漢族百姓。

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康熙第一次南巡迴京途中,就專門去曲阜孔廟祭拜。

而且康熙在大成殿對孔子塑像行三跪九叩大禮,並為孔子題寫「萬世師表」牌匾,懸掛在大成殿,又免除了曲阜縣當年的賦稅。

康熙28年1689年,康熙第二次南巡,在紹興會稽山三跪九叩祭祀大禹;

第一次、第三次南巡還去了明太祖朱元璋陵墓祭拜,並題寫「治隆唐宋」的匾額;

這一系列做法,其實是康熙昭示天下,承認儒家的正統地位,承認明朝統治,承認漢族士紳的先祖……用這樣的辦法化解滿漢矛盾,加固滿清的統治。

從實際效果上看,康熙的這一做法很成功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三、化解民間仇恨

康熙六次南巡,其實也是在化解民間的仇恨。

康熙南巡過程中,看到哪裡災害嚴重,就派官員去救災、施粥;看到百姓受災導致無家可歸,康熙就免除這些地方災民的賦稅;

康熙第一次南巡時,直接發文各地官員要求南巡時各地「百姓須各安生業,毋得遷離遠避,反滋擾累。

甚至康熙有次南巡,他行宮附近有百姓的房子著火了,康熙還專門派遣親兵去幫百姓救火,因為火災損失較大,康熙還讓地方官員統計損失,給每間房子的主人賜給3兩銀子的慰問金;

到了康熙第五次、六次南巡的時候,民間已經對康熙非常尊敬了。

史書記載,康熙第五次南巡到山東時,當地百姓軍民數十萬,扶老攜幼,拿著香跪地迎接;到江南的時候也是軍民夾道跪迎。

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康熙南巡還是很有效果:黃河治理成功,漢族官員士紳、老百姓都有了比明末更好地生存環境,滿漢之間的仇恨也通過南巡逐漸消散,這才是康熙六次南巡的真正目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e521bb20ccdcccf07fb1b5ee40e76a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