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你是不是傻?

2023-09-09     普象工業設計小站

原標題:華為,你是不是傻?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視覺志(ID:iiidaily)

最近,華為悄摸乾了件大事——

新機MATE 60 PRO一反常態,沒有開發布會悄然開售。

但一上線就迅速售罄,在各種科技大佬的拆機測試下,它的網速水平已達5G+。

好消息終於傳來,華為,浴火重生!

圖源:網絡

而掛在熱搜上的華為,被討論最多的就是兩個字:晶片。

陷入美國制裁中的華為,這些年一直在「晶片之殤」中打轉——

從2019年5月,上了美國的出口管制實體名單開始,華為的晶片和5G技術就一直備受關注。

次年MATE40發布會上,麒麟9000晶片一度被哀嘆為「絕唱」,甚至引發了一波搶購潮。

我們看到華為在美國的「封殺」下,舉步維艱:

麒麟晶片停產、與5G忍痛「暫別」……此後,華為新機型再無5G。

可就在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訪華的關鍵時刻,華為給出的一擊,其意義不言而喻。

要知道,她代表的美國商務部曾表態,只要華為放棄晶片和5G的研發,美國就會停止對華為的制裁。

圖源:CCTV4

而華為MATE 60 PRO的橫空出世,就像四川共青團用發哥電影里的經典台詞來指代它一般:

「我有我自己的原則,我不想一輩子讓人踩在腳下。

我要爭一口氣,不是想證明我了不起。

我是要告訴人家,我失去的東西,我一定要拿回來!」

殺不死我的,只會讓我更強大。

圖源:四川共青團

跑得太快的華為,

被美國的槍口瞄準

「中國與美國的差距,估計未來二三十年,甚至五六十年還不能消除。」

「但是,我們要將差距縮小到「我們要能活下來」。」

這句話從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的口中說出來,悲涼多了幾分士氣。

從站起來,到被打壓,再到扛過去,華為有過輝煌,也有過掣肘。

而這艱難一路,只有「悲壯」能做註腳。

圖源:網絡 下同

華為的發展,實在是太快了。

快到讓對手發顫,快到讓美國把臉皮扔在地上也要明牌打。

2009年,華為海思自主研發出了第一款手機晶片K3V1

2012年,K3V2誕生,華為手機搭載上了第一款自主研發四核晶片。

2013年,首次使用麒麟命名自研晶片。

2014年,麒麟920誕生。

這款八核晶片,已經有著敢於正面對戰移動晶片領域霸主「高通驍龍」的能力了。

至此,華為的技術能力已經響徹海內外。

2018年IFA2018柏林國際電子消費品展覽會上,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發布了面向智慧型手機的自主智慧財產權晶片——麒麟980。

會場之上,掌聲雷動。

華為也依靠著麒麟980,站穩「高端三巨頭」的業界地位。

那些年迅速崛起的的華為,仿若開掛一般。

不僅掌握著全球最多的5G專利,還是唯一可以提供5G端到端技術解決方案的供應商。

圖源:CNN

然而樹大招風,被世界所矚目的華為,很快就遭到了來自資本主義的明槍。

2019年,美國用一紙文件向華為「開了第一槍」。

美國商務部正式將華為列入「實體名單」,禁止美國企業向華為出售相關技術和產品,並禁止其設備進入美國電信網絡。

圖源:網絡

什麼意思?

美國將從基礎元器件、晶片、作業系統、應用軟體等各個環節,對華為供應鏈實行全面打壓。

2019年,華為國際業務受到致命一擊,損失直接超過了100億美元。

隨著美國封鎖的步步緊逼、層層加碼,谷歌的斷供終止了華為手機的GMS服務,而華為也無法再使用高通、因特爾等晶片。

圖源:美國商務部

2020年9月,美國對於華為的限制令全面生效,華為的高端晶片供應鏈徹底斷掉。

要知道,在當今這個矽基的信息科技時代,晶片是類似工業革命時期煤、石油一樣重要的存在。

華為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就連海思自研的麒麟晶片生產都無奈被迫停止。

圖源:中國經濟網

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也曾公開表示:「麒麟9000晶片可能會是麒麟系列的最後一代。」

此後華為能用的,只有在過去兩年中儲存的高端晶片的庫存。

華為手機因為制裁,沒有了5G,3年時間從世界出貨量的第二下掉到20名開外。

儘管國家政府出手扶持幫華為熬過凜冬,但華為的明天是什麼樣,只能靠它自己。

當扼住咽喉的技術被卡了脖子,明槍,也難躲。

可路,還要繼續走下去。

況且,彼時的華為經歷了三十年的風雨,早已練就了強健的肌體。

困難,從未遠離過華為。

但華為不怕,中國不怕。

堅持自研「中國芯」,

華為的路不好走

「我們的理想,是站到世界最高點。為了這個理想,遲早要與美國相遇。」

「那我們就要為了和美國在山頂上交鋒,做好一切準備。」

而這一天,高瞻遠矚的任正非早有預見。

如果說,所有人,都忘不了華為被「卡脖子」的一夜。

那麼,所有人,一定也忘不了華為海思的那場翻身仗。

圖源:網絡

就在封鎖消息傳來中國的第二天一早,華為海思總裁何庭波發布了致員工的一封信:

「為了這個以為永遠不會發生的假設,數千海思兒女,走上了科技史上,最為悲壯的長征。」

「今天,是歷史的選擇,所有我們曾經打造的備胎,一夜之間全部'轉正'」。

華為有底牌,中國有底牌!

原來,華為從沒有放棄自己研發晶片——與其等著別人給,不如自己有。

儘管,我們或多或少仍存在差距,但我們跑著追總有那麼一日趕超。

圖源:網絡 下同

80年代,晶片這個概念剛剛興起。

對於所有企業來說,自研晶片是件費力不討好的事兒,投資大、周期長、風險高。

有進口的,直接拿來用就好了,又何必自己打造?

這不妥妥的「傻子」行為嗎?

而華為,偏要做那移山的愚公。

2004年,華為海思成立,可直到2009年才推出了第一款手機處理器晶片——K3V1。

然而,晶片的更新速度是太快了,這時的對手們早已做出了更為精良的產品。

市場沒有激起絲毫水花,這款晶片搭載的手機,更是幾乎無人知曉。

但這不要緊,這是華為自研芯的第一步,屬於自己的第一步,也是屬於中國高科技技術企業的第一步。

2012年,余承東承擔研發的售價為2999的華P1,銷量不到百萬台。

再加上又是發熱又是卡頓的情況,更是讓華為被網友們罵慘了。

就算性能再有問題,任正非仍舊堅持華為手機使用海思晶片。

余承東也在朋友圈表示:「堅持打造自研晶片的核心能力,堅持使用與培養自己的晶片。」

這第二步走得,也並不出彩。

事實證明,如果當時的華為被罵趴下了,那就沒有後來的故事了。

但華為,從沒放棄。

公開資料里,不難看出華為這些年來,一直在持續加大對海思晶片研發的經費投入。

2020年第一季度,海思晶片的市場占有率已經達到了驚人的43.9%。

在封鎖發生以後,華為就布局第國內通信半導體晶片開發商的戰略投資。

你截斷我晶片的退路,我不僅自己研發,還投資。

你停止GMD的服務供給,那我就加速發展出鴻蒙系統。

滔天巨浪方顯英雄本色,艱難困苦鑄造諾亞方舟。

這一路,每一步都算數。

今年8月29日,華為Mate 60 Pro悄然上市。

沒有發布會,沒有產品宣發,卻燃爆了海內外。

數碼博主拆機、跑分,得出一個又一個驚人的結論。

——華為的5G時代,又要重新降臨了嗎?

屬於中國的自研芯技術,又有了里程碑般的突破嗎?

或許,在華為下一個發布會上,一切都將揭曉。

風刀霜劍嚴相逼的日子,一幀一幀在眼前划過。

如今再歸來,已是站在風雪的肩頭,輕笑著風雪的無能。

一代代中國晶片人,

匍匐在地擦凈祖國身上的恥辱

現在,外界對於華為新機MATE 60 PRO的討論不斷。

但一切都是揣測,晶片的細節還有待華為來解釋和介紹更多。

可華為MATE 60 PRO的重要性,已經無需多言。

被美國制裁漫長的1566天無比黑暗,華為孤立無援。

無法想像,如果在各項關鍵技術都依賴進口的情況下,遇到戰爭等特殊狀況,對方一旦切斷技術支持,後果不堪設想。

所以,才有了頂住一切艱難誕生的華為MATE 60 PRO,才有了一代代如華為一般奮鬥在科研第一線的「晶片人」。

而其中的代表,就是幫中國突破西方封鎖,使得從地上跑的復興號高鐵,到天上飛的殲-20、北斗衛星都能擁有「中國心臟」的——

龍芯。

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總工程師、龍芯總設計師胡偉武,就曾經遇到了各種關於「龍芯會死」的斷言。

在一流產品不如外方二流產品的年代,他也曾被拋來授權、合資等「橄欖枝」。

但他知道,這只是外方「繳槍不殺」的手段,要了對方的技術,就會喪失自己的研發能力。

圖源:龍芯中國 下同

於是,他和龍芯開始了完全摸石頭過河的階段。

為此,甚至能七天七夜不睡覺。

而在經費緊缺的當時,有更多人站了出來。

其中就包括今年4月、86歲高齡離世的「中國晶片之母」黃令儀。

她年輕時曾經率領團隊,研發了半導體二極體、三極體——

在那個沒有高質量技術儀器的年代,她和團隊甚至要親自用舌頭去嘗化學試劑,如果感覺有問題就得立刻跑去水龍頭底下反覆沖洗口腔……

原本她各項科學技術成果已經碩果纍纍,可她一直心中有個中國晶片夙願。

於是,65歲的年紀她毅然加入了龍芯的研製開發,甚至在經費緊缺的時候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積蓄,整整11萬元。

一句「我不要回報」,令人淚目。

這一切全都因為,黃令儀曾在美國的國際晶片展上被刺痛過——

所有的展位中,沒有一個屬於中國。

在早該退休的年紀,她每天工作13、14個小時,和團隊一起篳路藍縷、艱苦卓絕研製出了龍芯一號、二號、三號等晶片。

胡偉武勸了她很多次,說讓她給年輕人幫忙把把關即可。

但黃令儀態度堅決:

「我這輩子最大的心愿,是匍匐在地,擦乾祖國身上的恥辱。」

胡偉武、黃令儀……

還有許許多多和他們一樣的中國晶片人,為了不被「卡脖子」,始終沒有停止努力耕耘開發第三塊地:

「晶片不被授權,好比種地。

兩塊地地主都是美西方的,我們只是交租金後少賺點錢。

我們本來賺錢就不多,還經常遇到對方不租地的威脅,那怎麼辦?

自己開第三塊地,就不受制於人了。」

小視不禁想到,最近大熱的諾蘭新片《奧本海默》中這樣一個鏡頭:

一群美國高層官員,聚在一起開會商量向日本投放原子彈。

這時德國已經投降,如果單純只是要震懾日本,其實扔一顆足矣。

美國卻決定要在廣島、長崎投下兩顆——

第一顆是為了震懾日本,第二顆則是要告訴全世界,美國擁有持續製造這種恐懼的力量。

他們想在全世界人們心中,種下對於美國的恐懼。

在兵家必爭的科學技術領域,身陷「晶片之殤」的華為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開發第三塊地,一定會篳路藍縷、艱苦卓絕,可唯有這樣才能在中國科學領域,實現不再被美國卡脖子,能夠自主、有尊嚴的研發夢。

落後就要挨打,面對恐懼的方式,就是解決它、戰勝它。

如今華為輕舟已過萬重山,一起右下角點個「在看」

送給華為和那些匍匐在地,誓要擦乾祖國身上恥辱的晶片人們!

你們,好樣的!

關於作者:視覺志(ID:iiidaily)用文字記錄生活,用照片描繪人生,每晚聽你傾訴喜怒哀樂,陪你走過春夏秋冬,撐起朋友圈數千萬人的精神世界。轉載請聯繫(ID:iiidaily)授權。

- END -

歡迎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每天早上6:30不見不散

喜歡請分享,滿意點個贊,最後點「在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74351d0e97db67af895e530eabe8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