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日軍的三八大蓋,網上的評價一直不高。大體上就是「殺傷力太小」、「一槍倆眼」、「長度太長」......諸如此類的差評。今天來聊聊,三八大蓋這東西到底咋樣,是不是像很多人說得那麼不堪。
網上關於三八大蓋的流傳,主要是抓著其使用的6.5*50mmSR的威力問題。經常用6.5*50mmSR和中正式的7.92*57mm毛瑟彈做對比。以此來認定,三八大蓋不是中正式的對手。
而關於三八大蓋威力小,打不死人的觀點,主要是幾方面,一個是影視作品,最典型的就是亮劍里張大彪挨的那一槍,強調了穿透力太強,只打穿個眼,另一個方面是《烈火金剛》裡面,史更新挨的那一槍。再不就是忻口戰役中,李仙洲被三八大蓋打穿胸口的那一下。這些人結局都是倖存,但是能說明三八大蓋威力就小麼?
是不是要考慮另一個問題呢?其他被三八大蓋打了的,都犧牲了、不出名。畢竟,死去的人,是不可能站起來跟你講三八大蓋威力的,無名小卒受傷了也不至於讓太多人關注。
當然,被三八大蓋擊中,然後一個對眼穿的事情,其實也不是個例,這些也都是事實。
下面是一個美國陸軍醫學報告里,對三八大蓋的6.5*50mmSR殺傷力的一個評述。大體上的意思就是,三八大蓋命中目標後,彈頭會產生爆炸效果(類似達姆彈),彈頭後端爆裂,彈芯甩出來,子彈穿過時,整個被甲都可能留在人體,一些碎渣會嵌入其他位置,會在身上留下一個特別大的出口創口。從這裡看,其實三八大蓋的殺傷力,和現代步槍都差不多,前面一小口,後面一個大口。
這裡是三八大蓋彈頭重心過於靠後,高速狀態下撞擊,會導致彈頭翻轉,並且6.5mm槍彈的彈尾被甲較薄,容易撕裂開,從而使彈頭從彈尾甩出去。
而在報告里,也提到過,要達到這種效果,要達到2000fps,差不多是600米/秒,能讓彈芯從彈尾甩出去。這也是槍彈翻轉、破碎的一個必要條件:高速。
而三八大蓋槍彈的另一面,是口徑小,裝藥少,從而子彈初速度低,初速度只有770米/秒,飛行過程中是在不斷降速的。等降低到600米/秒了,差不多要到一百七八十米了。這也就決定了,在200米範圍內,三八大蓋的殺傷效果還是不錯的,距離太遠了,殺傷能力也就變弱了,最後不翻轉了,直接鑽過去了,都有可能。
那麼,那些被三八大蓋命中,一槍倆眼,人能救回來的那些,可能就是遠距離,沒打中要害的結果。
從殺傷能力上看,三八大蓋在常規交火距離內,都是夠用的,太遠了,三八大蓋屬實是比較弱了,沒有其他槍彈效果好。後來,日軍也是換了7.7*58mm步槍彈,原因也是跟三八大蓋遠距離殺傷的能力有關。
而評價一把老式栓動步槍好與壞,其實可評價的點非常少,老式栓動步槍就那幾個零件,沒太多的東西,現代的高級設計,那會兒也沒有。以前棍叔就說過,很多人一提到老槍就是精度高,後來想了想,其實除了精度高以外,也沒太多的能夸的點了。
而對比那會兒的老槍,也就幾點,精度、威力、可靠性、質量,沒了。精度上看,三八大蓋確實是可以,而且,那會兒栓動步槍精度都大差不差。威力上,三八大蓋在常規的交火距離內,也都是能看得過去的。可靠性上,三八大蓋的槍機也夠簡潔了,其實用的也是毛瑟槍機,不會差。並且,射擊的時候,後坐力較為柔和,對射手挺友好的。
另外很多時候,人們對比三八大蓋和中正式的時候,總會說三八大蓋多麼不堪。但是,實際情況卻又是,中正式產量極低,真正大規模裝備,已經到了戰爭後期了。數量上,中正式其實不占優勢,多數部隊都拿著漢陽造這些槍呢。而且,即便是中正式,也有一個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有的生產的比較好,有的就比較劣質。
而抗戰中,八路軍很多部隊分不到多少槍,各種槍都有。但是八路軍主力部隊,配發的三八大蓋特別多。部隊越厲害,越好,配發的槍就越好,三八大蓋就越多,這都是事實。即便是抗戰勝利了,八路軍過渡到人民解放軍了,一樣也是三八大蓋越多的部隊,戰鬥力越強。
不僅如此,當年一戰之時,同為協約國的日本和沙俄,就有過關於三八大蓋的交易。沙俄當年買過80萬把日本步槍,裡面有30式、38式。不僅沙俄軍隊用過不少三八式步槍,就連後來的蘇軍,在十月革命後,也曾使用三八式。除了毛熊,牛牛當年也買過三八大蓋,同樣也買了十幾萬把步槍。